APP下载

成就目标的理论建构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2019-12-05刘婉华

现代交际 2019年19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业成绩

刘婉华

摘要:成就目标是教育心理学中常使用的概念,研究者多关注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习成绩的目的。成就目标作为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学生学业成就和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总结和描述成就目标概念的建构和发展,以及学生表现目标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关系;其次,研究不同的成就目标如何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

关键词:成就目标理论建构 学业成绩 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213—02

Dweck在儿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发现,学习无助背景的研究中的孩子出现两种表现,运用表现目标和学习目标来表述这一概念;研究中发现,消极反馈对有学习目标的孩子来说有意义,有助于能力发现,而其他的孩子会产生无助和不自信的能力感。Nicholls发现12岁的孩子可以区分能力和努力。一些孩子认为为了获得好结果需要付出努力;另一些孩子认为高能力的孩子是付出和大家一样多的努力而收获更多,或者付出少于大家的努力而获得和大家一样的结果。区分了任务投入和自我投入,高自我投入的学生拥有高能力感时预测产生积极结果,拥有低能力感时预测产生消极结果,而任务投入型的学生与能力感无关。

随后,Ames和Archer将成就目标进行了整合。提供了一个扩展的成就目标结构的概念。他们还认为成就目标的概念,既可以应用于课堂,也可以应用于个人分析层面。在他们的研究中,评估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感知,重点关注他们的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并将这些目标看法与学生的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学习态度和归因方式联系起来。他们还研究了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的不同组合如何与这些过程和结果变量相关联。

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成就目标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研究者开始利用成就目标理论作为干预和改革的指南。Ames提出干预框架TARGET,该框架旨在创建一种课堂环境,以增强学生掌握目标的采用和使学生的表现目标最小化的采用。研究者确立了考查成就目标对学校、个人和课堂影响的重要性,并在每个案例中强调掌握目标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到90年代中期,许多有关成就目标的研究明确指出,掌握目标导致积极的过程和结果,而表现目标导致消极的过程和结果,这些研究倾向于关注成就目标的主要影响,而不是个体感知到的能力的调节作用。后来有一些研究开始将掌握目标与表现目标相结合,作为个体最优成就目标的选择,但是对两个目标的高低程度的匹配还有一定分歧。

一、表现目标与社会关系

有观点认为,表现目标不利于社会关系,因为表现目标的竞争方面损害了社会关系和学生的归属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表现目标与大多数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正向关系或者无关关系。因此不支持该观点。

但是研究表明,掌握目标确实对社会关系更有益。有人认为,表现目标不利于合作学习。因为表现目标的竞争方面会干扰合作学习。但是表现目标表现了一种谨慎的、注重结果的方法趋向,这对于和同伴学习,以及在小组中的表现来说可能是代价高昂的。因此,对这种批评的支持并不肯定。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重点关注比较目标与外部目标。与此同时,掌握目标显然是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另外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表现目标会增加作弊行为。因为表现目标的学生为了竞争获得好的排名,可能会促使他们容忍抄袭甚至是作弊。

二、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1.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

经典成就目标定向研究表明,掌握目标优于绩效目标,因为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掌握目标与适应性学习策略相关,而表现目标则与非适应学习策略相关。从两个成就目标取向对学习成果的对比效果可以看出,掌握目标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然而,随后的研究结果却发现,表现目标对学习成果的影响方面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研究发现表现目标也对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即适应性的学习策略。因此,在经典成就目标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根据关注点的是展示能力还是回避失误,将表现目标区分为表现趋向和表现回避目标(Elliot & Harackiewicz, 1996)。这样一来似乎就能够说明部分表现目标的学生也能产生适应性学习策略的问题了。这也是目前对于成就目标理论的文献通常利用2×2框架,同时将掌握目标分为掌握方法目标和掌握避免目标(Elliot & McGregor, 2001)。

2.调节变量的影响

解释学生努力程度的另一个更为复杂的方法是考虑可能产生影响的调节变量。目标取向的研究中可能涉及的调节变量包括成就取向(成就的需要)、学习环境和感知能力。 当学生的成就取向较高时,表现目标的学生也能产生适应性学习策略;而对于成就取向较低的表现目标的学生而言,则会产生适非适应的学习策略。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在掌握趋向的学习环境中,表现趋向的学习环境中,表现目标的学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适应性学习策略。这也更说明学习环境在学生成就目标和学业成绩之间的重要作用。同样的,掌握目标学生能够在掌握取向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兴趣。例如,掌握目标的学生参加一项以学习和提升为目的的学习活动,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更好地适应状态。对于表现目标的学生来说,参加具有竞技性质的活动更能让他们提起兴趣或者努力准备。这也不难解释,多元成就目标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产生更好的适应性学习策略。

根据自我决定的理论(SDT),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当人通过满足基本心理需求而感到自我决定时才会产生效力。在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中,能力、自主性以及关系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这些需求对于提高生活和幸福至关重要。能力感的概念是指个人对成功的期望,学生对能力的感知即为他们对成就任务表现能力的主观信念。许多研究表明,能力感会影响内在动机。然而,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参与者在活动中感到自主性时,内在动机与能力感同时增加。能力感和自主性相伴随时对内在动机产生影响,因此,能力感和自主性成为另外两个调节变量影响成就目标和学生的学业成就。

三、结语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教师或者从事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的是,不论是对单一成就目标的学生,还是对多元成就目标学生而言,没有一个最好的学习环境或挑战是适应所有学生的。成就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效力。如,有能力感和缺乏能力感的学生;自主型与受控型学生。因此,教师应该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理解在特定情况下哪些动机结构组合(成就目标趋向和能力感/自主感)可以最优化学习效果。这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可能较难做到,对教师的能力、责任以及理论掌握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目标设定上,需要让学生理解目标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理解当前的具体目标和未来的宏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动机和为达成目标而付出更多努力。同时这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如部分学者所说,应该“了解学生对不同的内容目标所建立的图式、调整和冲突策略”。

因此,教师或者家长应该能够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更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帮助孩子共同塑造成就目标,实现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方平,张咏梅,郭春彦.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 [J].心理科学进展,1999,17(1):70-75.

[2]Elliot A J, Harackiewicz J M.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6,70(3):461.

責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教育心理学学业成绩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浅谈利用教育心理学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堂如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暗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