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2016-11-11杨琴刘娜
杨琴+刘娜
摘 要: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将教育心理学与教学管理紧密结合,进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本文简述了教育心理学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并对其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从而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教学管理 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与学生的德育教学的融合,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
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德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快慢和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结合一定会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目的,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教师管理中,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水平的高低在某方面是对所在院校综合实力考量的一种依据。因此,需关注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心理成熟期,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加强心理辅导,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基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借助教育的教学本质和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教师不断对其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水平,也是对学校的一种肯定。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一)要加强对学校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关注和教育。
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中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选择相对应的教育心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影响学校学生的客观因素有很多方面,既有学校环境因素,又有家庭、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人为因素。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想有效改善这个问题,就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改变其对学习的认知,从根本上将学生排斥学习的想法转变为可以接受学习的态度。除了客观因素影响外,努力发现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变化也是极为重要的。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吸引,无论是对异性的向往或者是网络游戏的诱惑,学生往往没有自制能力,受到影响之后,学生心理会存在隐患,而学校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关注缺失正是这类问题诱发的见解原因。
(二)利用教育心理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使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内容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是当前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点任务。由心理学中有关学习需求的规律来看,只有人们对于社会知道了解得越多,才能对自己的未来和生活有更高水平的规划,同时对自我要求的提升会对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不断督促自身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学管理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他们进行学习和实践,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问题的时候,则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或者组织同学们共同讨论找到解决方式,最终及时地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他们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目标的时候,则需要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实现长远的学习目标。
(三)利用迁移规律,强化教学效果。
1.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在影响迁移的因素中,相似性成分越多,学习迁移产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建构主义特别强调真实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要从新旧教材的联系引入,合理掌握和利用新知识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适当跨度,设计适当难度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迁移产生的可能性。
2.精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现实困境就是教材问题。当前,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上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教材建设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公共基础课教材,很多院校没有自己的教材体系,很多仍采用与其他本科院校相同或者同系列的教材。所以,学校要加强校本研究,完善自身教材建设体系,在教学实际中做到精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合理处理教学程序,从而有助于学习迁移的产生。
3.加强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关。在对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调研分析中发现,除了学习动机缺失外,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不佳也是学生自身存在的主要诱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教授必要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在教育管理中引入“群体理论”。
学校学生组织目前基本上还是以班级(团支部)为主,班里有通过各种方法选出或教师指定的班干部,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正式群体。此外,各种经过正式注册的社团、学生选举或竞选产生的学生组织也属于正式群体。在学校还有一些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相同的兴趣、情感、爱好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形成的小群体,就称之为非正式群体。
学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系纽带、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
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论对社会或学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对于后者则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目标稳定有序地实现。
(五)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众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融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
同时,重视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理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六)运用教师期待效应。
在教育心理学中,期待效应又被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是指:他人的期望会对自身产生影响,促使自身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不断地调整改进自身状态,开发潜能。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科学、恰当地使用这一效应,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认可和足够的信任,使学生保持自信、积极的心态,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使学生一直拥有良好的心态。
(七)夯实社会、学校、家庭的育人系统,共同完成学生成才要求。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还没有大量融入社会活动当中,对社会各种陌生感较强,由于新媒体时代的丰富性,为大学生展现了一个十分丰富的环境,特别针对社会问题、大学生维权报道,都让大学生积攒了一些经验。学生与老师能够通过平等的身份交流信息,能够平等交流相互间的思想,进而完成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此可以较好地降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感,较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感。大学生大多在学校生活,普遍为远离父母,家庭教育的功能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当中较为弱化,并且这时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较为丰富,透过生活化的新媒体信息,对家长把控学生的在校状况十分有利。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过新媒体为家长传输教育信息,家长可以通过评论,和老师创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特别对于观念的认同、就业的指导乃至心灵的陪伴方面共同为学生提供帮助。
总之,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重点,关注于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在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