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与地方城市发展互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9-12-02陈亚军李莉方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城市发展高职院校

陈亚军 李莉方

[摘要]高职院校与地方城市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二者共赢的关键。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城市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城市发展服务高职院校主要体现在优化环境、保障投入、制定政策、整合资源等方面。文章提出构建“城市—社区—企业—学校”融合发展机制,以实现城市、社区、企业和学校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市发展;政企校

[作者简介]陈亚军(1980- ),男,陕西西安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硕士。(陕西  咸阳  712000)李莉方(1988- ),女,河南开封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上海  2004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西咸新区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JY025,项目主持人:陈亚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2-0035-04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高职院校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助力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地方城市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城市发展的成果又回馈于高职院校,为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支撑与保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因此,开展高职院校与地方城市发展互动的研究对于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与地方城市发展互动的现状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地方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选择在本地就业,成为地方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地方企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和技术。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农民工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在提升农民工素质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作为城市发展后勤基地承担着重要的服务职能。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农村服务城市的能力和水平,间接服务于城市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开展的科技文化宣传月、科技文化三下乡、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对于提升周边居民素质、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二、高职院校与地方城市发展互动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的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政府作为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对于高职院校发展负有引导、指导和服务的责任。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组织追求的是社会公平正义,其根本目的是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普遍的、公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然而长期以来,受管理体制和管理观念的影响,政府仍然是作为一个上位者来思考问题,没有完全发挥服务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一句话就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是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其教育活动与外部经济社会紧密相关。当前,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在政策、资金和资源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远低于普通高校。

2.政企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仍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当前,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在政府层面,由于各级政府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不到位,造成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政策支持,校企之间的价值链、利益链不能有效对接。在企业层面,多数企业考虑较多的仍是经济利益,思想观念跟不上创新发展的需求,将校企合作视为一种负担。在学校层面,部分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深入,签的协议很多,但开展实质性合作较少,未能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3.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创新和应变能力不足。专业建设是伴随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升级的动态过程。在地方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还不健全,专业建设水平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脚步。产业发展是专业建设的外部动力,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出发点。然而部分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是什么专业热门办什么专业,专业建设的重点不突出,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统筹不够,专业集群优势不够明显,不能与产业链实现有效对接。由于政府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政府也没有建立学校、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造成高职院校不能有效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专业建设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不足。

4.高職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受传统观念、发展环境、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很难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提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由此可见,教师的发展由原来的个体式发展逐渐转变为团队化发展。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较少,团队精神欠缺,没有形成合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鼓励应用型高校和职业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带头人。然而在政策落实方面,由于相关的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兼职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5.高职院校服务城市发展的主动性不强。从近几年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水平不一,部分院校的社会服务缺乏深度与广度,只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安排或者企业的要求,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虽然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但是部分院校没有找准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定位,不能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和地方需要紧密结合。例如,近年来,国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职业院校发挥资源优势,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然而高职院校尚未建立面向农民、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主动开展农民、农民工培训较少。再如,国家在多个文件中提出要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服务企业、服务社区方面的资源优势,但从各院校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培训的规模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三、“城市—社区—企业—学校”融合发展机制

笔者结合高职院校与城市发展互动的现状,提出构建“城市—社区—企业—学校”融合发展机制,以实现城市、社区、企业和学校的协同发展(如图1所示)。

城市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资金、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化繁荣能够增强学校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在城市经济增长、财政增加、就业稳定和居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革新使得企业对于人才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不断增加,为高职院校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社区是城市的“细胞”,随着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的提出,社区居民对于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带来了机遇。学校在为周边居民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方面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与城市、社区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会更加频繁。因此,需要以高职院校为服务主体,由政府提供政策、资金、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学校与企业、社区深度合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综合素质,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

1.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政府应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从各个方面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在经费支持方面,要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引导社会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对企业和学校相关税费的优惠力度;在制定完善积分落户、招聘录用、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训研修、休假体检以及政治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时,要考虑高职院校的利益;积极推进高职院校人员总量管理改革,给予院校更多的自主权,实现岗位设置、人员招聘、落户指标不与编制挂钩,人员总量动态调整。

2.深化“政企校”合作,探索创新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地方城市和企业之间应加强平台共建、信息互通、创新共享,将高职院校的科研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的发展优势和企业的创新优势,形成“1+1+1>3”的效应。在国家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政企校”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应共同努力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既考虑企业的营利性,又让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中。

3.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沿产业链打造专业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目标,统筹考虑、综合分析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结合现有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等因素,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沿产业链打造专业群。建立专业发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优化专业监测评估机制,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对于部分没有办学优势、竞争力不强且社会需求不大的专业启动专业退出机制,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申报新专业,要围绕国家产业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自身办学条件等要素进行科学论证,广泛征求行业企业和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让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

4.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发展需要,科学制订人才计划,招聘具有相关行业工作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坚持用事业吸引人、环境吸引人、待遇吸引人,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工作方针,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坚持“按需设岗、以岗定薪、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位管理体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严格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制度,以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奖惩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完善职称评审办法,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评审指标体系,确保职称评审的规范透明。

5.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以行业、企业、社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拓展社会服务广度,实現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实施企业实践工程,鼓励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协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加大对学生专利的奖励力度,注重技能大赛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培训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帮助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发挥高职院校场地、设施、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网络及教育资源的优势,面向社区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治、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张海峰.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J].教育与职业,2014(32):18-20.

[2]谢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4):1-5.

[3]姜大源.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教育学意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7):5-8.

[4]刘效壮.高职院校服务地方政校行企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12):16-19.

[5]邓传淮.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开创教育政策和教育法治工作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7-11-21(1).

[6]张军霞,陈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策供给与制度变革[J].职教论坛,2017(7):25.

猜你喜欢

城市发展高职院校
试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城市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浅谈机场净空管理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