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三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逻辑建构与实施路径
2019-12-02张海燕王傲冰
张海燕 王傲冰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职业人力资本的职业角色、职业结构及能力素质面临着被调整和重构的挑战。如何培养出适应现代智能经济体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新命题。基于此,“一体三面”人才培养逻辑框架,根据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新场域和新需求,从职业性、社会性和个性化三个维度重塑职业人力资本的知识边界、能力体系及个体素质,以提升其职业胜任力、幸福感及创新创造能力,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一体三面;高职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9- ),女,河北景县人,邢台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北 邢台 054001)王傲冰(1979- ),男,内蒙古扎兰屯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硕士。(河北 邢台 054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产教融合下职业教育有效供给的贡献度研究”(项目编号:18YJC880118,项目主持人:张弛)和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项目负责人:张海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2-0005-07
人工智能助力产业智能化发展,在为产业升级创新提供强大引擎的背后,是对人力资本素质与结构需求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①,对当前人才培养工作做出新的部署。高职教育如何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调整优化其人才培养逻辑框架及人才培养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一、对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审视
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传统产业链与操作流程面临被重构,进而对其人力资本资质与能力素养提出新的技术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导致企业任务的不确定性,使从业者的个性化素养及应变能力变得更加重要。人工智能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看重可持续、可增长、可贡献的能力价值,比如融合与创新,以及人工智能无法代替的主观能力”②等软实力。然而,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适合产业智能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亟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1.教学方案滞后,缺乏对行业发展敏感度的培养。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大都停留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层面,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缺乏对科技发展及产业升级的实时更新,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足;师资实践经验匮乏,与行业发展存在脱节;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缺乏合理匹配;校企合作多以顶岗实习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学生对工作性质及劳动强度抱怨较多,缺乏职业兴趣和职业自豪感。这种教学方案的滞后性、实际教学主体的单一性以及对产业发展态势缺乏必要的敏感度,最终导致高职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形成一个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不满的局面。
2.教学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对人才社会能力的培养。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开创了人类全球范围内异质群体间交互合作的新模式,将人才所需社会能力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提到新的高度,跨文化交往、虚拟协作、信息化思维及跨界思维等成为必需,社会适应及调适能力将成为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基本能力。在高职教育仍通过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规范灌输的情况下,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其在职场的具体表现是对自我、他人及社会认知不足,对岗位工作性质及发展变化了解不够,对新科技产品及技术应用缺乏驾驭能力,特别是对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缺乏适应性和个体调控能力。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缺乏的软实力。
3.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导向,缺乏对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秉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这种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忽视了学生个性特质、兴趣和专长在个人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导致学生的个性特点被职业工具淹没,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向不明确,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力不能被有效激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这与当今社会要求人才“拥有较强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还需要更好的文化素质、团队协作意识和科学创造精神”③相背离。如何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自主性和潜能,释放其个性特质和创造力,是高职教育今后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产业智能化条件下高職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支点
产业智能化发展使企业人力资本素质与结构面临新的挑战,未来职业将需要更多有社交智慧和创造力的人才。目前,高职教育过分强调人的职业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的职业教育观,已无法胜任社会发展革新对职教人才的新需求,以及人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追求。基于此,高职教育开始寻找新的理论支点。
1.美国帕森斯教授的“人职匹配理论”:职业性与人的个性的统一性。美国波士顿大学弗兰克·帕森斯教授曾指出,“每个人要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岗位,以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获取更大的个人成功”④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兴趣专长与渴望。反射到职业发展上,意味着每个人的个性特质都有适合从事的职业岗位,同样,也有相应的职业岗位能使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促进职业及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些观点充分肯定了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性格和志趣对于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地位,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个性特质在长远的职业生涯中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今后的关键着力点在于围绕人的个性潜力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实现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2.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社会使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进步是相互促进的,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动力源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内在自然需求。人主观上都有追求自身不断完善、渴望新异刺激和挑战、享受征服世界的愉悅与自信等内在需求,这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来自外在的社会发展需求。生产技术的变革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素质、技能和道德修养的人来实现。这意味着社会成就了人的全面发展,人通过参与社会生产,获得自身发展的能量,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并在后续的社会劳动中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和贡献度,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强化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发展能力。
3.黄炎培职业教育的价值统一理念:个性化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的目的表述为“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⑥。他认为职业教育需以学生为本位,因材施教、因天性施教,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陶冶及习惯修养教育,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挖掘,个性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具备良好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造福社会,推动、民族繁荣复兴的能力。其中,谋求人的个性发展是所有能力提升及价值实现的根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及个性特质,才能激发出个人生存发展与造福社会的创造力。因此,高职教育急需抛弃教育功利性,实施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自由发展,以激发其创新创造能力。
三、“一体三面”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逻辑建构
2018年,致力于实施能力导向教育的欧盟,颁布了新的《关于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提案》,发布了新核心素养,即“‘读写能力‘语言能力‘数学、科学与工程技术能力‘数字能力‘个人、社会能力与学习能力‘公民能力‘创业能力‘文化意识与表达能力八项能力及与之对应的知识、技能与态度”⑦。这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的知识学习与运用能力、社会交往及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一体三面”的人才培养逻辑建构,旨在从职业性、社会性和个体性三方面重塑学生的知识边界、能力体系和个体素养,为智能经济体系培养全面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下页图1所示),助力高职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人才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蓄能。
1.“一体三面”人才培养逻辑维度阐释。“一体三面”人才培养逻辑维度的建构,是根据人需要以职业立足、以社会立身、以个性立人的三重考虑,打造人的综合特质。一体,是指学生这一人才本体。三面,一是面向智能时代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性特质,二是面向信息时代社会交往的社会性特质,三是面向个人未来发展的个性化特质。职业性特质,决定了大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职业岗位需求,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在智能时代,大量程式化、重复性、简单操作类工作将被智能机器取代,人类工作的场域环境因智能机器的介入产生巨大变化,人机协同、人机互动将成为常态,人类会运用和管理智能设备、解读数据信息、应用智能设备协作完成岗位工作,这些将是职场从业者必备的职业特质。社会性特质,是指学生需具备信息时代的社会认知及调适能力、社交智慧与协作能力、跨界思维与整合能力。人工智能在岗位替代的过程中将创造出更多的人性化、情感化的与客交互工作,以及一些需要高技能、高创造性的就业岗位,这有利于重塑员工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热情,使其在高技能高素质岗位上确立自己无可替代的地位,促进员工向人才链上游移动,提高其价值创造能力。个性化特质,体现在打破原来的标准化教育,充分考虑人才主体在资质禀赋、兴趣爱好、经验阅历和专注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遵循异步提高理论,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这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人的幸福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今年高职扩招100万的新形势下,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同时报考,使高职教育面临空前的生源个性差异问题,不仅有年龄兴趣方面的差异,更有知识、技能、经验、阅历、素养等方面的差异。高职教育只有提高针对性,实施差异化个性化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为智能经济体系输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一体三面”人才培养逻辑维度,既兼顾当前和长远的人的职业性发展需求,又考虑人作为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鲜活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体现了人才培养工作重点的内在层次和逻辑关系。通过“三面”联合推进,有效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2.“一体三面”人才培养逻辑框架论证。“一体三面”人才培养逻辑框架,是从职业性、社会性及个性化三重维度,根据智能时代对高职教育人力资本的新需求,以及人的个性全面释放与自由发展的新期待,重新界定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边界、能力体系与个体素养,重构人才培养框架体系,使高职教育切实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⑧。这类人才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型、高技能和高素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知识边界体现为宽泛化与跨界性。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年轻人不仅要强化数学与科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艺术、音乐和文学知识,这对提高年轻人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当一个人掌握了两个以上领域的知识,并能用一个领域的思维框架去考虑另一个领域的问题时,常常会带来创新过度局限于一个领域的知识,会从根本上限制一个人的综合思考能力”⑨。基于此,高职教育应加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与交互知识、多学科交叉知识、信息化和跨文化交往知识,以及必要的人文艺术知识。其次,能力体系体现为专业化、信息化与创造性。信息化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智能化推动产业生产与服务高度集成,专业技能赢得全球竞争力,高创造性带来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竞争由此进入全球智能化新格局。因此,高职教育需培养学生适应产业发展的相应技能,具备较高的互联网及智能设备操作技能、数据获取分析及应用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以及应对社会变革的终身自主学习能力与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最后,个体素养体现为职业、社会及个体发展的集成性。一个拥有积极、乐观、进取型职业精神的人,会自觉地在职业道德上追求至善,在职业技能上追求精湛,在职业奋斗中追求卓越,这是高职教育培养大国工匠的基石。另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与不同年龄、地域、文化及类型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协作及相处,关键取决于个体的社会素养,取决于个体所具有的多学科视角、信息化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所受的情商教育。个体发展素养则主要反映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及艺术素养,超越了人的职业工具范畴,重在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自主特性,使其在未来的人生中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志趣。基于此,高职教育应着重提高学生的个体素养,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人文与艺术教育,提高其个人修养、与人交往的愉悦感、工作生活的幸福感和创造力。“一体三面”的人才培养逻辑维度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各有侧重,并在实施路径上实现目标、任务的互联互通,最终通过其内在连接和三面联合推进,实现人的个性化塑造与全面发展。
四、“一体三面”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一体三面”人才培养框架体系,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及手段,突出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协同推进,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一体三面”维度上实现综合提升。
1.产教协同育人,供需有效对接:夯实人才職业性特质。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高职院校应围绕产业链构建由相关科研院所、同类高校、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人工智能应用企业代表五方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在科研、教育、宏观政策与经费支持、人才供求信息、实践经验及需求等方面的资源及优势,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人才供需错配问题。二是借鉴国际经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借助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资源与优势,将企业实践嵌入职业教育中,既解决了职业教育“做什么”“怎么做”的实践问题,又解决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论问题,为德国“二战”后的经济崛起提供了强大而持续的人才支撑,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典范。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在深化产教融合视域下,由校企共同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进行同步培养,有效解决当前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痛点问题。三是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一项学历证书,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产教协同育人与1+X证书制度,高职教育为学生呈现的是真实、丰富且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与潜力将会得到广泛的激发,更有利于教授人员因材施教、因岗施教,也有利于学生根据教师和师傅的指点,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取向,了解和接触更多的职业岗位。借助1+X制度的便利,拓展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做到一专多能。
2.交互式教学,协作式实践:培养人才社会性特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使学习活动变得更自主、更高效。对此,高职教育教学环节势必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是打造交互课堂,发挥学生自主性。高职教育在强调人才培养职业目标的同时,也承担着“根据社会需求,将课堂上的‘书斋人培养成真正‘社会人的使命”⑩。但是,高职教育多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自始至终扮演着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打破了这种模式,教师传递知识的功能大大减弱,其工作重心将是启发思维、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和人格塑造。由此构建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将成为师生充分共享的空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陪伴者和评价者,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交流与互动中激发灵感、内化知识并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二是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合作项目组。互联网使“很多曾经不相干甚至不兼容的元素获得连接,产生新价值”11和新需求,为当前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跨界合作的本质是实现异质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知识增值和价值创造,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跨界合作的关键取决于具有跨界思维的跨界人才素养。因此,高职教育亟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跨界人才的需求,主动打破学科专业的藩篱,允许学生跨学科领域选课、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和项目组,使其在广泛的交流与分享中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快速聚合,提高学生的跨界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三是鼓励社会实践,提高社会融入性。目前整个社会进入到以数字经济、智能化发展、“互联网+”为特征的创新发展时代,人们的生存、工作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发现学习的意义、价值、方向和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扩大学生与社会及行业的接触维度,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开拓道路。特别是通过搭建社会实践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社会实践供求信息、实践指导和经验共享等管理体系,坚持集中实习实践和个体自主实践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其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协同发展等社会能力和素质。
3.智慧教育体系,自主学习计划:打造人才个性化特质。一是推进智慧教育,开展个性化学习。将智能信息技术融于教育教学之中,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泛在化、智能化与个性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需首先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建立起学习主体与智能教育平台的技术连接;其次,“营造有智慧的第二学习世界”12,通过购买应用虚拟现实的学习操作软件及设备,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鼓励引导学生利用智能终端设备参与课程学习及互动,促进个性化学习落地;最后,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学生可以灵活便利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和个性提升。二是加强终身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加速了个体对数据的共享与创造,使知识以超乎想象的几何级数递增,有限的学校教育远不能满足大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大学生若不想在高速变革的社会里成为“知识性失业大军”13,就要在未来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应强化终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使其在整个人生中都能够根据形势变化、个人志趣和特长,自主建构个体知识与技能体系,获得持续的个性化发展能力。三是鼓励创新创业活动,大力推行个性化实践。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在实践应用中获得能力提升、从业乐趣和激情,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因此,高职教育在课堂教学之外还需开展适度的创新创业教育,以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行业及社会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及成果应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就感和热情。另外,高职院校也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平台和交流共享机会,通过积极引导、牵线搭桥,为学生多类型创新协作提供便利和服务。要鼓励多出创新成果、出好成果,大力塑造创业典型和创业之星,打造高职教育踊跃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体系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人力资本也提出了新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也正开展积极的反思和改革。本文提出构建“一体三面”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框架体系,旨在从职业性、社会性和个性化三个层面,打造高职人才“一体三面”的综合特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在智能时代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幸福感。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提到,未来的工作将是那些“需要人的品质才能完成的工作”。因此,如何充分地挖掘、塑造和提升人的品质,将是高职教育未来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注释]
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
09-10)[2019-06-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②黄丹.人工智能时代下企业招聘的人才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5):12.
③朱禹铮.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育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30.
④宋剑英,张晓明.“人职匹配”式就业指导工作的设计与实现[J].价值工程,2013(31):328.
⑤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0.
⑥黄仁贤.职业教育应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从黄炎培的“谋个性之发展”谈起[J].教育与职业,1999(1):12.
⑦European Commission.Proposal for A Council Recommendation 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EB/OL].(2018-
01-17)[2019-06-10]https://ec.europa.eu/education/sites/education/files/annex-recommendation-key-competences-lifelong-learning.pdf.
⑧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1-24.
⑨(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8:250.
⑩陈鹏.20世纪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
11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8.
12胡钦太,刘丽清,郑凯.工业革命4.0背景下的智慧教育新格局[J].中国电化教育,2019(3):3.
13吳冠军.后人类状况与中国教育实践:教育终结抑或终身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3.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2]王召鹏,徐通泉,周巧军.工业4.0背景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2):222-224.
[3]张祺午.服务“中国制造2025”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63-65.
[4]余小波,张欢欢.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9(1):75-81.
[5]何思颖,何光全.终身教育百年: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1):66-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