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2019-12-02周景国
周景国
( 大连市旅顺口区中医医院 , 辽宁 大连 116041 )
胸腰椎属于脊柱损伤中较为常见的部位之一,大部分胸腰椎骨折因发生意外车祸、高处坠落等原因所致,且多数病人合并脊柱后凸畸形、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等相关症状,现阶段,外科手术是治疗这类骨折损伤的主要方法[1]。跨伤椎内固定手术为传统的骨科手术方式,其能对伤椎进行三维固定,防止对伤椎造成2次创伤[2]。但已有相关报道指出,跨伤椎手术主要将应力集中在椎弓根螺钉上,这会增加内固定材料断裂或者松动、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等不良后果的出现几率,并对手术整体疗效造成负面影响[3]。经伤椎内固定手术是近些年发展成熟的一种手术方式,在提高复位、固定效果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突出优势[4]。此文择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人85例为对象,将经伤椎和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用于这些病人的治疗中,并评估两者效果的差异,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择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人85例为对象,入组病人均遵循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予以确诊,纳入标准:L1、L2椎体,T11、T12椎体中存在单个椎体骨折;具备内固定手术临床指征;排除标准:严重骨质疏松性骨折者;并发骨肿瘤或各种骨病的椎体骨折者;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及精神异常者。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这些病人列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25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21-73(39.7±8.59)岁,20例胸椎骨折,23例腰椎骨折。对照组:23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20-71(39.4±8.76)岁,19例胸椎骨折,23例腰椎骨折。2组病人基线资料经过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该项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认可,全部病人在知情条件下签订了相应的知情同意书。
2 方法:(1)手术方法。观察组采取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予以治疗,对照组采取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予以治疗;2组病人均实施全身麻醉,取俯卧体位,使其腹部悬空;常规铺设消毒铺巾,将病人骨折椎棘突作为中心选择后正中部位作切口,再以伤椎为中心进行逐层切割分离,从棘突椎板表面逐步剥离伤椎双侧的椎旁肌,使骨折椎、相邻椎体两侧的椎板以及关节突等得以充分显露,将终板完整侧当作伤椎、相邻椎体椎弓根螺钉的入钉点,进而实现避开骨折终板的目标。观察组首先在骨折椎相邻近正常椎体的椎弓根处置入椎弓根螺钉2枚,之后在骨折椎的椎弓根处置入椎弓根螺钉2枚;完成螺钉置入操作后,按照受损节段正常生理曲度合理安置相应长度的连接棒,以撑开伤椎与相邻椎体间的椎弓根,使椎体高度得以恢复,最后锁紧螺母。对照组于骨折椎上、下相邻的正常椎体中置入椎弓根螺钉4枚,安装上预弯连接棒,先将正常下椎体的螺钉锁紧,然后提拉、适当撑开及锁紧正常上位椎体的螺钉。2组手术期间,均采用C臂X线机进行透视引导,以检查椎弓根螺钉位置及骨折椎体的恢复状况。(2)术后处理。手术后对病人注射抗生素药物,以预防感染;施予激素、保护胃黏膜等相关处理,伤口部位置入引流导管,手术后48-72小时可拔除引流导管,实施X线摄片检查;待明确伤椎恢复良好以后,病人可以佩带支具开展行走锻炼,手术后1个月开展腰背肌训练。2组病人在出院后均进行1年随访。
3 效果指标:(1)病人术中创伤及术后恢复情况,详细记录2组病人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天数;(2)病人椎体情况,2组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对病人实施胸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检测Cobb角,测算椎体前缘高度比(病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上下相邻正常椎体前缘高度的均值)[5];(3)不良反应出现情况, 随访1年内,记录2组病人出现螺钉断裂、脱出、松动等不良反应的情况。
5 结果
5.1 2组术中创伤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详细指标见表1。
表1 2组病人术中创伤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5.2 2组椎体情况对比:手术前,2组病人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6个月,观察组病人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详细指标见表2。
表2 2组病人椎体情况对比
5.3 2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对比:观察组病人术后螺钉断裂、脱出、松动的出现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指标见表3。
表3 2组病人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对比(n,%)
讨 论
目前,根据临床上对于胸腰椎体骨折的认识,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这类骨折时的原则是最大程度恢复脊柱解剖结构、重建脊柱稳定性及有效解除受压迫椎管内的脊神经[6]。此次主要探究经伤椎和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的效果差异。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虽可实现伤椎三维固定,但可能引起矫正度丢失、内固定失效等问题,进而诱发迟发性瘫痪,使手术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并且,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螺钉脱出、螺钉松动、螺钉断裂、椎体塌陷、后凸畸形等不良反应的出现几率较高[7]。据国内外相关报道表示,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可显著对抗悬挂效应,以加强固定和复位效果;实施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可利用伤椎螺钉支点对韧带及纤维环的牵拉力,帮助骨折复位,并分散骨折所形成的应力, 避免螺钉出现断裂、脱落、松动等不良反应[8]。该项研究中,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说明,2种手术所产生的手术创伤及术后恢复效果较为接近。研究还表示,手术后6个月,观察组病人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螺钉断裂、脱出、松动的出现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和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相较,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在远期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综上,经伤椎和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创伤及术后恢复效果相近,但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在重建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有利于预防术后不良反应,是比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更加可靠、安全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