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B国际课程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2019-11-30徐鹏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摘    要: IB国际课程作为众多国际课程的佼佼者,有诸多值得深入学习和批判性借鉴的合理化元素。本文从育人理念、课程设置、课程评估和课程实施四方面总结出IB国际课程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有益启示,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IB国际课程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IB(国际文凭)国际课程通過内容广泛、综合、平衡的课程及富有挑战性的学生评估,专注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旨在帮助3岁—19岁的孩子开发智力、身体、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能力,培养适应高度互联、飞速发展的全球化世界必需的知识、概念、技能、态度、情怀,践行全人发展、终身学习和国际情怀的核心理念,培养全面发展、善于学习、有社会责任感和具有国际情怀的人。IB国际课程响亮地提出“教育让世界更美好”的宏愿,通过四大项目践行全人发展、终身学习和国际情怀的理念,提供高质量的国际教育。由于IB国际课程先进的理念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被公认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国际教育的领跑者”。

正如国际文凭组织前副总干事伊恩·希尔所言,IB国际课程的成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教育的、理想主义的和实用主义的。其一,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注重批判思维能力的教育,其二,旨在促进跨文化理解,为学生提供国际视野,其三,旨在提供一种被全球认可的可进入高等教育的文凭[1]。IB国际课程并不是建立在某一主权国家的教育模式之上的,广泛汲取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之精华,优化整合世界各国的课程优势,将机会最大化的美国模式、包含大部分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领域的法国模式及提供大学一、二年级水平深度的英国模式整合于一体[2]。经过自身创新与突破,先后创立了大学预科项目(DP),中学项目(MYP),小学暨幼儿园项目(PYP),近年IB还创立了职业教育项目(CP)。该四大项目既相互独立,又互为一体,这是IB国际课程区别于其他国际课程的又一独到之处。四大课程有共同的使命和宗旨,致力于培养酷爱探究、知识渊博、富有爱心的青年,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富有爱心、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终身学习者,以此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平的世界[3]。

经过4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IB国际课程已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截至2014年9月,IB与140多个国家的3,923所学校合作,共开设4,867个IB国际课程项目,大约为1,160,000名学生提供四种富有挑战性的国际教育项目。在过去10年间,参与IB国际课程学生的成绩得到欧洲、北美及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5,000多所高等院校的广泛认可。

IB国际课程作为众多国际课程的佼佼者,在育人理念、课程设置、课程评估和课程实施四大方面有诸多值得深入学习和批判性借鉴的合理化元素,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凝结出IB国际课程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有益启示。

1.突出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注重教学的教育性

面对飞速发展、高度互联的全球化趋势,IB国际课程提出“教育让世界更美好”的伟大宏愿——培养求知好学,知识渊博和富有爱心的年轻人,通过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平的世界,并以“国际情怀”(international-mindedness)为自身统领性的概念培养学习者。通过注重知识、技能、独立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及国际情怀的能动结合,国际文凭组织奉行的原则是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受教育者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向人生,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4]。培养IB学习者全球参与必需的参与意识及奉献精神,致力于社区服务。既契合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与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新要求不谋而合。

早在1804年,“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在《论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一文中指出:“我们可以将教育唯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5]“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6]。正如刘世林所言:“只有人的伦理本质,才能拯救人类,只有伦理符号体系,才是那种可以把人生产为人的唯一的生产关系。”[7]因此,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并不是人掌握了知识,拥有了理性。相反,正是道德界定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8]。IB国际课程注重教学的教育性,培养具有国际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体现的正是一种“和而不同”“共存共荣”的文化。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关键之一是从育人理念上正本清源,注重教学的教育性,德育为先,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所谓“立德”就是强调德育优先,即“道德高于知识”;所谓“树人”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健全的人,改变片面重视智育忽略全人发展的错误做法,有才无德的狂人对社会的破坏力已被历史多次证明,因此,培养学生成“人”比成“才”更加重要。

近年来,世界教育潮流发生了新的转向:世界各国正在从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转向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早在1996年,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交了一份闪耀着价值观教育光辉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该报告认为,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通行证,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以实现终身学习,即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四个“学会”不仅强调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更强调完整人的培养和人的“社会性”的培养,深刻体现了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意蕴。

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以知识为载体,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牵强附会;吸收IB国际课程“服务型学习”的理念和实施策略,促使德育课程走出课堂,回归生活世界,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区,通过体验式活动,使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爱的力量和快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通过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IB国际课程的育人理念,注重教学的教育性,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有利于逐步改变过于强调智育的应试教育弊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IB国际课程的育人理念,有助于适应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从而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国际化水平。

2.优化课程设置,促进个性化人才的全面发展

IB国际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性、课程设置的均衡性和高选择性。每个项目都提倡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智力、个人、情感和社交全面的发展和成长,开展语言、人文、科学、数学和艺术等领域传统形式学习[9]。通过课程内容的现代性,IB国际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从不同学科获得洞察力,并加以观察思考。通过整体化学习和跨学科理解,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设置的均衡性,IB国际课程确保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包括身体、社会、智力、美学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设置的高选择性,IB国际课程聚焦学生的志趣,淡化功利性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个性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正如唐盛昌所言,通过“聚焦志趣”,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与“学科竞赛”框架,致力于将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志”“趣”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探究自身的发展方向,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内在学习动力与良好的发展追求[10]。

陈吉宁在清华的最后一次演讲“选择与坚持”中特别强调成功属于那些长期坚持、全心投入自己兴趣的不轻易言弃者,并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作为一个生动的案例,比尔·盖茨长期坚守自己的兴趣,成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编程高手,最终成功非他莫属。这样一个道理显而易见:如果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为专家;如果你满怀兴趣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为大师。

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批判性地借鉴IB国际课程设置的特点,优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均衡性和高选择性,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化人才的全面發展。

3.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开发学生优势潜能

IB国际课程官方文件指出:评估应以专业判断为基础,并且反映项目的多元文化范畴。评估的目的在于明确学习者的理解水平[11]。IB国际课程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基础,在课程评估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课程评估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坚持标准参照评估法,淡化课程评估的评比选拔功能,尊重差异,鼓励自我超越,实施多元化的评估策略,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从而为个性化创新人才的成长培育一方沃土。

教育是一种培育人、塑造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守护学生的天性,开发学生天赋的优势潜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对人才培养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积极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认识到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表现、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智力结构。因此,我们要坚信世上没有庸才,只有放错位置的人才。每个学生都有优势潜能,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及早发现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刘翔是奥林匹克田径运动男子110米跨栏冠军,但他一开始是学跳高的。刘翔之所以能连创奇迹,是因为他的教练及早发现并精心开发了他的优势潜能,从而促使他从初期的跳高运动员转变为优势潜能所在的男子110米跨栏项目运动员。

世人常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说明单一、一元的人才评价观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相反,我们应该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评价观。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的总量成指数级增长,作为个体的人,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必然决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在保证学生基础学力的基础上,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倡导扬长式教育,适当进行补短式教育,高度重视课程评估对人才培养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为个性化创新人才的成长培育一方沃土。

4.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乐学、善学的终身学习者

IB国际课程以建构主义知识论为课程设计基础,即通过探究、行动和反思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促成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活动[12]。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乐学、善学的终身学习者。“持续不断的探究构成了IB国际课程四大项目书面课程、教学课程和评估课程的核心内容”[13]。从本质上看,探究作为IB国际课程的一种理念或本质特征,与上海市“二期课改”构建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功能性课程结构有所不同。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以建构主义知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通过合作与分享促进个体知识的主动建构,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人志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高端认知技能,即分析、综合和评估(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不仅停留在知识、领会和应用这些较低认知层面,而且培养善于反思、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使学生学会学习。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理念,辐射和融入“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当中,培养乐学、善学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真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做人。

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注重通过合作与分享促进个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培养乐学、善学的终身学习者,通过借鉴IB国际课程对个体知识尊重的课程观,必将掀起知识领域内的一场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人类知识的继承与创新。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应突出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优化课程设置,促进个性化人才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课程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开发学生优势潜能,最终通过实施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乐学、善学的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伊恩·希尔(Ian Hill).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模式:国际文凭组织[J].教育展望,2012(42):102.

[2]Bruce,M. B.. High school graduation international style [EB/OL]. http://occ.ibo.org/ibis/occ/guest/home,2008.09. 01.

[3]IB. Mission and strategy[EB/OL]. http: //www.ibo.org/mission/, 2013.4.23.

[4]IB.国际文凭学习者培养目标及说明材料[M].加的夫:国际文凭,2006:2.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哲学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7.

[6]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257.

[7]刘士林.新道德主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87.

[8]徐鹏.浅析深化文化建设的实践取径[J].科教文汇,2014(12):220-222.

[9][11]IB. Towards a Continuum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M]. Cardiff: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2008.

[10]唐盛昌.资优生教育——乐育菁英的追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70-371.

[12]徐鹏,夏惠贤,陈法宝.IB国际课程——理念与行动[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2):54-58.

[13]IB. What is an IB education?[M]. Cardiff: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2013. 4.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