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军休干部参与融入社会的介入研究

2019-11-29薛慰菲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5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摘 要:军休干部是国家的重要功臣,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进入社会转型期后,军休干部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军队离退休干部群体在群体构成、待遇条件以及组织思维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当他们遇到生活情境的突然转变时,会比普通的退休老人反应更强烈。一是在由军队到地方,角色转换过程中,前后落差大。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极有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不当行为。二是军人性格的延续,虽然退休,在性格上仍然延续军队中的一些固化地性格,如自尊心强、不喜欢求人、社交圈子窄等,这些都会使他们在遇到生活危机时变得难以应对。三是军休干部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活中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军旅工作和生活模式,从部队工作岗位上离退下来,由长年的部队生活转为社会生活,使已有的社会定势发生了变化,在地方社会生活中,难以避免产生各种适宜障碍。

关键词:军休服务;军休干部;参与融入社会;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退休人员的数量日益增多,在他们适应社会的过程遇到了各种问题。尤其是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群体,作为老年人群体中一个特殊部分,其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过程中日益突出的问题之一,关注军休干部群体参与融入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保障军休群体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而言,军休干部们在退休之前,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等到真正退休的时候,由于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改变,使得各种难以适应的问题开始出现。失落、伤感、寂寞、自卑、等各种负面情绪纷至沓来。作为军休服务工作者的我们,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应及时地根据外在环境的要求和军休干部自身生理心理的需要,帮助其调适不良行为,丰富生活内容,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军休干部融入社会的速度,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水平。

二、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军休干部的研究,国内外更加关注的是服务与管理模式。对于军休干部安置地方后,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相对较少。从有限的相关文献中看,研究集中在他们的心理问题、角色适应、保健康复、家庭关系等方面,并对他们的问题提供了一些意见。李亚平、高卫东、于长林的《军休干部社会再适应障碍与干预》对军休干部社会适应障碍进行了干预,根据军休干部特有的性格特征及其长期生活在部队的大环境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评估。赵建敏在《军休干部“空巢家庭”老年人心理需求问题研究一以河南省Z市军休干部“空巢家庭”老年人群体为例》的文章值得学习借鉴。文章对象是小众群体,z市军休干部中的“空巢家庭”,但是以小见大,同样吻合大部分军休于部的现状。他们与一般的老年群体不同,他们还有着角色回归和政治方面的需求,迫切需要心理关爱。文献中看到,影响军休干部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来自精神和意识的作用。一方面重视从心理调节入手,增强感情沟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引导军休干部加快角色转换,加强对自我心里的调适,提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和效率。

(二)干休所现状

以Z市某干休所为例,我所现有军休干部111名,截至去年年底,所军休干部年龄情况:最大年龄94岁,最小年龄55岁,平均年龄已经达到78.2岁。其中80岁以上占47%,75岁以上占81%,70岁以上占81%。可以看到年龄结构与建所之初相比,快速高龄化。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军休干部的健康状况也呈现出以下态势:长期患病,不能出门的军休干部就占了34%,(癌症及其他情况)。每年平均住院军休干部也达到20人左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军休干部子女在外地工作,或者在本地工作,但由于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老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军休干部,他们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被这个社会边缘化的问题。

三、理论支持和项目介入设计

(一)理论支持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的发展,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人到了老年,虽然人在生理身体上出现老化,但是我们不能让他们的心理也随之老化。总有一些老人有着这样一种思想,人老了,就不中用了,这会让他们感到失落和自卑。

为了让老人从心理健康,到重拾生活愉悦的信心,一直到自我实现需求,更好地满足老人们各层次的需求,我们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2)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家庭和小区环境以及社会这个大的背景对老人们行为的一种影响,分析导致老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外在和心理原因,营造一种快乐阳光的和谐氛围,帮他们重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进入老年后,身体素质会下降,需要必要的锻炼。此外老人大多退休在家,闲暇时间多,但人际交往范围缩小需要情感寄托,而且他们需要面对生死观,会出现消极的心里,从而导致心理疾病。我们社工介入,举办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身体,更新他们面对生活的观念。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前期搜集文献资料,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对服务对象(军休干部)开展问卷。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充分尊重军休干部的自主意识,不偏不倚,公正对待。

(2)个案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前期走访,抽取数位军休干部参与个案研究。在个案访谈中,尊重案主自觉和保密原则。针对谈话内容,进行完整记录和分析。

(三)介入项目设计

社会工作作为帮助军休干部搭建一个交流、沟通和体现价值的平台的有效手段。通过有培训经验的志愿者上门进行关爱,陪他们说话聊天,打开心扉、排忧解难,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针对军休干部参与融入社会问题,缓解不良心理压力,重新融入社会,为了达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秀出缤纷”的目标,开展“我的夕阳别样红”活动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策划安排,了解军休干部产生社会适应问题的原因及期望,根据军休干部们的需要开展相关的服务,帮助他们面对社会适应困境,培养其自助、互助与自决精神,疏导情绪,发掘自身潜能,尽快转变角色,提高参与能力、提升融入水平及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

四、项目实施

(一)活动一:调研和前期宣传

活动目的:在所内开展1次现场宣传活动,并对60岁以上的军休家庭重点进行入户走访,筛选项目服务对象,同时对“我的夕阳别样红”项目进行深入宣传;提高项目的知晓率。

活动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活动形式:现场宣传、走访,访谈。

活动地点:军休所

参与人员:志愿者10人、专职社工2人、项目团队成员1人

服务对象:干休所内70周岁以上的老人

活动频次:1次

受益人数:50人次

(二)活动二:匆匆那年---“军休干部人生回顾”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的康乐小组活动,帮助军休干部建立健康的社会交往支持网络,提高军休干部的精神生活质量,重塑军休干部的自我价值感与存在感。

活动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活动地点:军休所

参与人员:志愿者4人/次、专职社工1人/次,项目组成员1人/次

服务对象:干休所70周岁以上的军休干部

活动频次: 6次

受益人数:10人

(三)活动三: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沙龙

活动目的:为军休干部开展社区智能手机使用、子女沟通技巧培訓、垃圾分类、老年营养参与式沙龙。让老人在学习与实践中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社区的温暖,更好的融入干休所、融入社会。

活动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活动形式:讲座

活动地点:军休所

参与人员:志愿者4人/次、专职社工1人/次、项目组成员1人/次

服务对象:军休干部

活动频次:4次

受益人数:80人次

(四)活动四:耆乐游——Z市发展面面观

活动目的:通过带领军休干部参观Z市规划馆等具有当下现代发展特色的地方以及历史文化景点,让大家感受近几年Z市古往今来的变化及发展,让军休干部们增强对这座山水城市的归属感,感受现代城市生活。

活动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活动形式:集体参观

活动地点:Z市

参与人员:志愿者7人/次、专职社工1人/次、项目组成员1人/次

服务对象:低龄、身体较为健康的军休干部

活动频次:1次

受益人数:60人次

(五)活动五:项目总结和优秀志愿者表彰大会

活动目的:围绕项目进展,召开评估和座谈会,分析项目执行情况,形成书面总结;积累项目运作经验。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并举办表彰大会,让志愿者收获爱的回报。公益项目离不开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在新时代背景下,彰显志愿者乐于奉献的精神,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

活动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活动形式:座谈、交流、主题活动

活动地点:军休所会议室

参与人员:志愿者7人、专职社工1人

服务对象:志愿者、军休干部

活动频次:1次

受益人数:60人次

五、总结反思

(一)总结评估

(1)服务理念的创新。运用社工“助人自助”等理念的宣传,服务军休干部,从而实现了服务理念的创新。

(2)服务内容的创新。项目主要是针对军休干部身心健康、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的专业服务,相比于传统的解决老人生活照料问题,实现了服务内容的创新。

(3)工作方法的创新。社会组织的力量是有限的,“我的夕阳别样红”项目是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军休干部项目活动,实现了工作方法的创新。

(二)专业反思

带领军休干部游览Z市,感受Z市变化时,安全问题要求较高,要有相当组织能力和策划水平;在实现心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支付能力有限的困难,当社会爱心不能支持正常运营时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风险。所以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把控参与老人的身体条件况,选择合适的天气出行,帮军休干部购买保险,出行期间配备足够的志愿者,并做好应急预案,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我的夕阳别样红”项目十分注重对团体领袖的培训,在直接服务目标人群的同时,注重这个群体的能力建设,秉承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为更多的老人提供精神关爱服务,提供了经验,也储备了人才。

项目的自我发展性。热线的开通能够收集更多的军休干部需求,也为干休所更好地了解军休干部的需求提供了机会;项目的开展有利于机构拓展服务领域、积累服务经验,为养老服务的内容、方式、资源的动员及相关政策的变革与建设都是有益的探索。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内为完成某个特定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工作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作为项目的执行人,需要组织关怀、督导专业指导、同伴支持等各种网络构建。但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介入,项目执行背景中就缺少了专业认同,在执行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因为无力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到服务效果的进一步深化,项目结束后的跟进也受到制约。

作者简介:薛慰菲(1988- ),女,江苏镇江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