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中国精神
2019-11-29黄彩霞
摘 要: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文章通过介绍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及精神内涵,深入剖析“五四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契合之處,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应高举“五四旗帜”,挖掘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精神;精神实质;时代价值;青年学生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以北京青年学生为主力军和领头羊,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蕴含的“五四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在内的中华民族昂扬奋进的强大动力。“五四精神”历久弥新,将其蕴含的深刻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挖掘和表达出来,并使其嵌入到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实践之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以“协约国”的身份满怀希望地参加会议。而当中国的与会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的要求时,却遭到了其他与会国的断然拒绝。而更令国人愤怒的是,其他与会国家不顾中国的切身利益,提出了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的“不齿提议”。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传回中国,激发了爱国人士的极大愤怒。包括众多青年学生在内的爱国人士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日本的斥责和对有关国家提议的不满,并坚决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绝不妥协。然而,其时的北洋军阀政府软弱无能,在相关谈判中有“妥协”的倾向。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广场,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随即工人大规模罢工、上街进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正式爆发。各地广大学生纷纷罢课,组织主题演讲、深入宣传,号召国人团结起来抗议政府的软弱。随后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济南、杭州等多座城市的青年学生、工人都给予了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如此,从初期的以青年学生为主,演变为全民运动,从最初的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演变为暴力对抗政府,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由此可见,五四运动作为一次由青年学生发起、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爱国运动,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爱国的传统精神,对北洋军阀政府施加了巨大的民意压力,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同时,还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决心和毅力,此外,五四运动还掀起了追求民主、科学的浪潮。
从这一角度而言,五四运动最大的意义在于产生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的五四精神,并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五四运动蕴含的五四精神,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源泉,民主、科学是其精神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则是其主要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则成为其主要内容;振兴中华民族,自然成为其最终目的。换言之,五四运动所产生和激发的五四精神,本质上还是一种彻底地、全面地、绝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无私奉献舍我其谁的高度责任感,更是一种用于追求革新、敢于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二、五四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契合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带来了中国人在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上的转变。五四运动所孕育的伟大五四精神,并没有随着这场运动的逐渐远去而消逝,反而随着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历久弥新,并且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部分,对实现创新社会的伟大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度契合
爱国是“五四精神”的内在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灵魂。在五四运动期间,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国民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是绝无仅有的。1919年5月1日,在得知巴黎和会谈判失败之后,北京大学一些学生在当天就召开紧急会议,并在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了四条办法。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几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罢课,并且不顾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进行游行示威,最后32名学生代表被逮捕,北洋军阀政府大总统下令镇压,当然,学生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抗议,他们到处组织演讲、宣传,随后,上海、天津、武汉、杭州、广州、南京、济南等多座城市纷纷成立学生联合会,发动大规模抗议。青年学生是这次运动主力军和领头雁,在主权遭到践踏,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他们不顾生命危险,放下手中的课本,挺身而出,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是他们爱国之情的最好诠释。在青年学生爱国精神的激励下,知识分子、工商人士纷纷参与进来,各大阶层团结一致,齐心抗议,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绝不放弃的精神,使得五四运动最终取得胜利。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千年而不中断的最大精神支撑,在当代依然需要继续坚持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五四运动所激发的五四精神,以爱国为核心,在中国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时代的改革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五四精神中的爱国与中国精神高度契合,需要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中国人民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并以此为动力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之中,在伟大的实践中践行爱国主义。
(二)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契合
启蒙革新是五四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在五四运动的萌芽之期,1915年陈独秀在其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中,便旗帜鲜明地反对旧迷信和旧宗教,同时坚决拥护科学技术,大力宣扬民主和科学,并由此引发了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触动人们的思想,并由此激发中国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革新意识和革新能力。例如,在教育领域,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提倡思想学术自由,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品质。陈独秀的开办杂志和蔡元培的倡导学术自由都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且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等诸多領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的自我完善,也是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新的时代提出新的要求。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求中华民族继续做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深化改革、创新创业中践行五四运动所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从这一层面来说,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实也是对五四运动革新启蒙精神的认同和弘扬。
三、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精神与时代是并行的,“五四精神”作为五四运动期间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被传承下来,但其精神内涵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价值。当前,中国社会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已经为“五四精神”注入彰显时代特征、体现时代青年风貌的现实内容,“担当、奋斗、奉献、创新”已成为新时代“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促进了中国人真正的价值觉醒。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造就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面貌,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价值觉醒到精神重塑再到文化自信,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革命过程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精神世界的反映,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以来推动中国人价值观念变革的集中体现。
当代青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这就需要当代青年传承好五四精神,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紧跟时代潮流,争做时代弄潮儿。对于高校而言,则需要不断强化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使青年学生真正领悟到五四精神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自觉践行。
(一)强化理论阐释
无论是五四精神抑或中国精神,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并不会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这种理论的深度和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张力。这就需要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做好五四精神、中国精神的宣传阐释,特别是要注重应用当代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讲好五四运动的壮烈故事、中国发展的壮丽史诗。在具体的阐释中,要注重结合学生在成长环境、专业背景、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富有差异的尝试。不仅要让青年学生真懂,还要努力使之真信。
(二)开展系统教育
要使当代青年学生广为知晓五四精神和中国精神,高校还需要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手段对其实施系统性的教育。一方面,在传统课堂上,开设必修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五四运动和中国的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使广大学生能够对其有比较深刻地认知。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地红色文化基地的作用,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引导、鼓励青年学生在参观、走访、调查等过程中,增强对五四运动、中国精神的切身体会。此外,还要通过在网络社区等新阵地中开展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五四精神等相关教育,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做好实践引导
五四精神真正成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传承和践行。要使五四精神继续传承下去,高校需要做好青年学生的实践引导。通过选树身边的榜样,使青年学生对五四精神的践行做到“可以模仿”。以此,引导青年学生把爱国之情化为实际的爱国行,把个人的生活融入到推进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实践中去,身体力行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要引导当代大学生积级参与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四、结语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给中国的社会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其孕育的五四精神虽经百年依然历久弥新。深入阐释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剖析其时代价值,并针对当代青年学生施之以切实有效的影响,是高校的使命所在。因此,需要各方齐心协力、驰而不息,深入推进相关建设,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历史责任感,使五四精神、中国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进而成为中华民族更加鲜明的气质。
参考文献
[1] 田克勤,张泽强.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04):26-31.
[2] 肖建国.“五四精神”嵌入“新”青年培养的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7(02):101-106.
[3] 邢云文,韩晓芳.召唤、动员与五四知识分子主体的觉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02):50-60.
[4] 闫志民.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01):5-9.
作者简介:黄彩霞(1987- ),女,江西抚州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