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引领培育探究
2019-11-29陈卓田太峻徐晓凯
陈卓 田太峻 徐晓凯
摘 要:当前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然而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引领的过程中,无论是大学生自己本人,还是教育者对新媒体给予重视的程度不够。文章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正确培育和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对策。从思想理念上,我们要树立三项基本原则,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使用与发展并重原则、引导与过滤结合原则;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三条实施途径,一是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影响,不断增强教育实效性;二是消除新媒体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三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大力提升新媒体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新媒体;影响;对策
在新媒体时代,相比于其他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因此,不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教育者如何认识新媒体,如何主动应对新媒体,如何利用好新媒体优势,如何克服其负面效应,如何拓展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空间与渠道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正视,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新媒体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所 带来的双重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为我们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科学辩证地看待新媒体对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特性,让新媒体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避免负面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其所在环境的深刻影响,因此,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随着新技术和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在面对西方一些外来文化的时,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一元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效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方向, 坚持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活力。
二、建设与管理并举
建设与管理并举的原则,是我们利用新媒体,培育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性原则。
新媒体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和青睐,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因此加强新媒体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加强新媒体的全面建设,让其更好地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服务,要注重新媒体平台建设,更要注重平台管理。
管理不是制约,管理是为了让新媒体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培育服务,它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新媒体,强化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也要把握管理的艺术,提高管理的效率,既要注重对新媒体的管理,更要保障新媒体的自主权利,充分发挥新媒体自身的作用。管得过宽或管得过死,新媒体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就会丧失战斗力。但是,管得太窄或管得太松,新媒体就容易出现“自由主义”,同样也会失去战斗力。
三、引导与过滤结合
所谓引导与过滤结合原则,是指新媒体对一些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造 成不利影响的思潮和意识形态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按照主流的发展趋势进行。当发现有极端负面的信息和错误社会思潮时,就必须过滤,尽量减少这些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开始追求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了冲击。所以,清除腐朽思想,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地位,是当前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
治水之策在于疏导而不在于封堵。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一味封堵的手段已经不能达到阻碍思想传播的作用了,因而只有对当今的各种新媒体加以善用,正确引导,高举旗帆,因势利导,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正确推广,在大学生中达成思想共识。
四、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大力培养新媒体素养
当前,新媒体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着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每个人都有将信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权利,新媒体正是在公民这种愿望驱使下的产物。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国对于新媒体的规范管理,不能再像从前专靠技术封堵的手段了,新媒体规范需要使用者个人素养来发挥作用。新媒体是全民的工具,也应由全民来自我管理,为自己建立新媒体的健康生态。新媒体的娱乐功能是吸引大学生参与互动的一大原因,但实际上沉迷于新媒体娱乐功能的大学生,正是缺乏新媒体使用素养的人群,他们最容易为负面信息所感染,成为负能量传播的推手。
事实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都有管理方,只不过新媒体的管理者是全体受众。但新媒体用户的甄别能力受到其文化水平、利益倾向、个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伴随着媒体受众选择余地的增大,复杂的媒体环境对于受众的个人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养的用户可以知道自己应该使用何种新媒体,怎样传播大众需要的信息并达到最佳的传播目的。新媒体在我国遍地开花的同时也结出了一些“恶果'拥有一定新媒体素养的受众会用“手”投票,自动淘汰掉负面传播者。其次,新媒体素养的提升能够优化已有的媒体环境。当前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还不完善,许多新媒体存在传播过程不完善,社会效益低等特点,这都是需要受众不断提升新媒体素养才能解决的。
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媒体,同时,他们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而新媒体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远比传统媒体复杂,这就必然会使一些大学生对新媒体所发布的良莠不齐的内容,缺乏防范。加强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要把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日常的思想 政治教育体系,把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提到日常教育中,摆到与思想素质、政治素质 等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要积极开设新媒体素养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新媒体伦理、礼仪等,在让大学生了解各种新媒体的特点、性质、运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对优质信息和劣质信息的辨别能力。第三,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阵地开展道德教育, 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努力建设内容丰富、管理完善的新媒体道德教育环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新媒体道德素养。
五、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建设,引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育
大学生属于刚刚走出教育校园,进入成年人角色。其价值观以及对事物的批判、分辨和认识都尚不成熟。而高校又将好处在社会与基础教育之间,故应当承担起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培育工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提供专业和人格上的双重优质人才。
首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和导向,加强主流文化与先进文化的整合能力,打造校园文化品位,价值观可以存在差异和个性化,但必须凸显出社会主义价值取向。面对当前复杂纷繁的多元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应当围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这根主线,满足未来国家和社会要求。杜绝绥靖政策,对所有文化不加筛选,不予取舍,不分主次,不经鉴别的全部拼凑在一起。允许多元化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存在,但都应当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建立起一个积极友善的校园文化,以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9).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09).
[3] 石嘉.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 曹正.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06).
[5] 吴岳军.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2).
[6] 胡冠南.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D].南昌大学,2012(11).
作者简介:陈卓(1988.11- ),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