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期教育干预与贫困人群的社会流动性提升

2019-11-28潘昆峰卫京伟秦博

学前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政府干预早期教育教育扶贫

潘昆峰 卫京伟 秦博

[摘 要] 增加社会流动性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方式,在儿童阶段即对贫困人群进行干预尤其必要。政府可通过家庭养育和早期教育的政策干预来提升社会流动性,从而达到扶贫目的。本研究分析了英国“社会流动委员会”2017年报告中最新提出的“社会流动的童年起源”理论模型,描述了英国通过调查等手段建立贫困儿童发展状况监测的做法,探讨了英国1997~2017年实施的儿童期教育干预政策及政府未来规划,发现英国政府向来重视对贫困儿童的家庭养育和早期教育投资,为贫困家庭提供减免费用的儿童照料和儿童养育项目,重视贫困地区“幼小衔接”的课程质量,高度关注贫困儿童的语言发展。借鉴英国政府在早期教育监测与干预方面的经验教训,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投入,开展家庭养育行为和儿童行为测量试点,建立儿童成长大数据,加强对家庭养育与家庭教育的干预力度,继续注重对贫困儿童的营养干预。

[关键词] 社会流动;早期教育;政府干预;教育扶贫

一、引言

反贫困是人类社会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破解贫困问题的难点在于贫困具有强大的代际传递性,表现为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内部传递给子女,进而将上一代的经济社会不平等状况复制到下一代身上,从而造成“贫困陷阱”。[1][2]贫困的代际传递性一般可以通过“社会流动性”来进行度量,具体方法是衡量父代和子代的收入或社会地位的相关性。目前社会流动性减弱是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如OECD各國家均面临着社会流动性不高的窘境;[3][4]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表明了我国农村贫困家庭父辈和子辈在受教育状况、收入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相关性。[5][6]在此情形下,打破阶层固化、促进贫困人群的社会流动是理论与政策关注的焦点。而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社会流动的关键在于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机会。在我国,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为此,我国出台了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

近来,西方国家为贫困者提供教育帮扶的政策发力点逐步向儿童期教育阶段倾斜,并高度重视儿童早期的家庭养育问题。这一倾斜趋势背后的原因有三。首先,近十几年来,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关于早期教育促进大脑发育的科学依据。[7]其次,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等著名经济学家关于早期教育投资回报率的研究证实:早期教育(5岁以前)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其后的教育阶段的年回报率,[8][9]是收益最高的教育投资阶段。第三,关于儿童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及其长期影响的大样本实证研究证实:家庭经济社会背景的不平等在子女0~3岁阶段就开始表现出影响,0~3岁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育水平在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家庭上就产生了巨大分化,并将一直持续。[10][11][12]

基于上述三点,最新的反贫困观点认为:政府应当将反贫困的干预重点人群定位为贫困儿童;针对贫困儿童的教育干预,不仅应包括提供学校教育,还应包含对贫困家庭养育行为提供支持。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对贫困儿童实施一系列干预政策,如美国2004年重新升级的“开端计划”(Head Start)、加拿大新斯科舍省2015年出台的《3R教育行动计划》和安大略省2014年开展的早期教育计划(Early Years Programs)等。英国,作为全世界最早将扶贫工作有计划地纳入政府行动的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贫困儿童进行政策干预。[13]在2012年,该国教育部下新成立了“社会流动委员会”,汇集各界研究力量探讨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并在近几年加大了对贫困儿童的教育监测与干预,教育改善社会流动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这对中国儿童期教育与反贫困政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我们搜集了英国政府和学界2017年以来发布的最新报告、行政数据,对英国针对贫困儿童的教育干预政策进行详尽考察,阐明了政府通过家庭养育和早期教育干预提升社会流动性从而改善贫困的新思路。英国政府的做法、经验与教训,或可为中国发挥教育的“阻隔贫困代际传递”作用,建立对贫困者的教育帮扶长效机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及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启发。

二、 社会流动的童年起源与表现——理论框架及监测体系

(一)社会流动的童年起源模型

对社会流动性的度量大多通过度量代际的工资弹性、教育成就的弹性来进行。这两种度量方式均着眼于成年阶段。但是,根据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最新提出的“后视镜(rearview mirror)”理论,当我们在成人阶段度量代际流动的时候,再做干预已经来不及了。[14]社会流动的干预必须从童年做起。那么应当如何选择干预方法?这就需要对社会经济不平等是如何传递到子女身上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着力点。牛津大学著名社会学学者伊丽莎白·加内特(Elisabeth Garratt)与安东尼·海斯(Anthony Heath)在2016年英国社会流动委员会发布的报告《社会流动的童年起源——社会经济不平等与变化的机遇》中提出了最新的社会流动模型。[15]

传统的社会流动模型关注的重点是家庭经济社会背景(社会阶层)和子女的最终成就的关系,而对代际传递的具体过程和关键环节着眼不足。新的模型加入了与家庭社会阶层相关的三大中介变量:父母社会资本、童年期的关键亲子互动、儿童行为。这三大变量的选择是基于“后视镜”理论的论述,同时将个人成就与童年时期家庭养育行为进行了关联,着眼于社会地位代际传递机制的探讨。[16]变量的选择均具有严格的学术证据(见表1)。这一模型为理解社会流动的童年起源及对贫困儿童进行政策干预提出了可能的路径。这一模型给予的重要启示是:不能只将公共教育作为解决社会流动的手段,必须考虑到经济不平等条件下不同家庭在养育子女方面存在的能力差异,从而应当给予贫困儿童额外的关注和政策干预。模型的具体内容见图1。

表1 英国儿童社会流动性分析指标表

续表

来源:英国社会流动委员2016年报告:《社会流动的儿童起源——社会经济不平等与变化的机遇》

图1 社会流动的童年起源模型

注:①虚线箭头和虚线框代表该指标理论上存在并较为重要,但在报告中并未直接测量;②实线箭头代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该报告中得到了直接测量;③实线框里是该报告中直接测量的指标。来源:英国社会流动委员2016年报告:《社会流动的童年起源——社会经济不平等与变化的机遇》

(二)着眼于童年期家庭教育的社会流动指标体系

利用上述模型并基于多方面的学术证据,英国社会流动委员会建立了年度性地监测童年时期家庭养育和教育行为的详细指标体系。整个监测框架指标分为三个领域:第一,父母参与/亲子互动;第二,儿童自身行为;第三,父母社会资本。每个领域有二级与三级指标,共同构成15项指标组成的监测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对童年期家庭教育及儿童行为观测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针对每个指标,我们查询并论证了该指标进入体系的依据,见表1第四列。

(三)监测指标的操作性度量及监测举例

英国社会流动委员会对上述指标的具体监测和收集方法,主要基于不同家庭中父母社会经济状况(Socio-economic Status,SES),从而探讨贫困家庭儿童的行为特征。划分弱势家庭的标准是父母的社会阶层和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的形成是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带来的结果,主要由职业、教育、收入、声望等来划分。对上述3大维度9项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英国社会流动委员会均有着具体的度量界定。在数据收集方法上,英国整合采用了既有的多个数据来源,涉及英国多项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调查以及学者发表研究中所涉及的调查数据。具体而言,对于目标人群是成年人的调查,从中选择出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儿童的子样本;在针对青年人的调查中,选择出样本为11~15岁的人群;在基于学校的调查中,选择出目标人群是特定年龄的学龄儿童。英国社会流动委员会在报告中对不同阶层的人群进行了横向对比以及对不同年份进行了纵向对比,现举例如下。

关于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指标。根据报告中的调查结果显示,1965年有56%的父母每周和他们7岁的孩子一起阅读。而2006年,每周和自己6岁孩子一起读书的父母比例达到了97%。这说明整体情况的改善。然而不同类型的父母(主要以职业进行划分)内部之间是有差异的,特别是父亲之间的差距在扩大:有着更体面职业的父亲在这一项上花的时间明显更多。高收入的父亲更能适应新时代对父亲角色在抚育孩子方面要求的变化。

关于儿童“危险性”行为的指标。危险性行为(抽烟、饮酒、嗑药等)会对孩子的学业有着消极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经济背景和学习成绩会影响学生是否饮酒。[30][31]英国法定年龄以下(underage)的青少年饮酒现象比较普遍。在调查前的一个月内,英国15~16岁的青少年中有65%都饮过酒。2001~2014年,英国青少年饮酒的比例是在下降的,但是,接受免费学校营养餐(Free School Meals,FSM)的学生饮酒比例更高。2001~2002年,他们之间的差距是6个百分点。到了2013~2014年,差距变成了1个百分点。

三、英国针对儿童家庭养育政策的演变

(一)逐步加大支持童年期家庭养育行为的政府投资力度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花费在童年期家庭养育支持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并且十分关注弱势家庭。在3、4岁儿童的教育投资上,政府投资由1997年的9亿英镑上涨到了2008年的23.7亿英镑。[32]“确保开端”(Sure Start)计划是英国改善贫困儿童处境的重要计划,该计划旨在改善包括出生前在内的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和福利状况,帮助他们做好进入幼儿园的准备。对该计划的投资由1997年的500万英镑上涨到了2006年的14亿英镑。[33]政府用在儿童期学校教育和家庭养育支持的花费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0.5个百分点上升到了2013年的0.8个百分点。

(二)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儿童照料(childcare)服务

1998年起,英国政府将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可负担”的儿童照料服务列为政府责任。仅在1997~2007年期间,儿童照料机构就增加了26万个,提供专门的儿童看护及养育服务。除此之外,妇女的带薪产假由18周增长到了39周。[34]英国政府提供儿童照料服务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政府为贫困家庭接受儿童照料的花费提供高达70%的补贴。目前,贫困家庭2~4岁的孩子普遍可以免费享受每周30小时的儿童照料服务。

(三)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儿童看护(parenting)项目

21世纪初,政府投资了大量育儿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50个“确保开端”(Sure Start)中心。2008~2011年,政府通过“育儿早期干预计划”(the Parenting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PEIP)来给地方政府拨款,以政府购买或补贴的方式,支持有信誉和实力的育儿服务提供者提供高质量育儿项目。2010年,政府启动了“父母选擇计划”(the CANparent program)。该计划包含14个具体的育儿项目,给予父母在这14个项目中选择的权利。监测结果显示,通过项目的促进,在幼儿父母陪护时间方面,低收入水平家庭父母陪护孩子的时间从2000年到2015年间提高了24.5%。

(四)重视在住房、健康等问题上协同发力

1999年,英国政府首次将改善儿童贫困列为国家优先事项。政府不仅为这一事项提供资金,还努力解决他们父母的就业问题。[35]1997~2007年间,儿童贫困率下降,贫困儿童的父母就业率也有所上升,20年来,儿童相对贫困率下降了3%(在扣除住房费之后)。

在健康方面,2007年开始实施了“家庭护理合作伙伴计划”(the Family Nurse Partnership,FNP,from 2007),2010年起实施“健康访问计划”(the Universal Health Visiting Program,from 2010)等,這些计划促进了弱势群体儿童健康。[36]比如在幼儿发展方面,低收入家庭的低体重婴儿比例呈整体下行趋势。

四、英国改善社会流动性新规划

通过干预弱势群体的家庭养育行为,给予每个孩子均等的成功机会,越来越成为英国各界的共识。与此同时,政府提供的公平的学校教育服务,为弱势家庭提供额外的补偿,成了英国政府的新选择。基于1997~2017年教育改善社会流动政策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2017年12月,英国教育部提交给国会一份报告——《教育改善社会流动性计划》(《A plan for improving social mobility through education》),[37]明确启动新一轮的改革方案。这一方案将重点放在贯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上,尤为关注儿童发展机会的平等问题。具体而言,新方案尤其关注了0~8岁儿童的“发展鸿沟”(the development gap)和“识字鸿沟”(the word gap)两大问题。在这方面,5岁时的词汇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预测指标,用来预测弱势儿童是否可以扭转这个不利局面,在学校取得成功。平均而言,弱势儿童的这个时期的词汇量的落后程度远超其他认知发展领域。这些鸿沟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这使得来自优越家庭的孩子可以获得一种“赢在起跑线”上的优势。在新方案中,英国政府将会全方位(社会交往、情感处理和表达、计算能力等)支持孩子的发展,重点关注和支持弱势儿童(disadvantaged children)在学前阶段的语言(language)能力、读写(literacy)能力、计算(numeracy)能力,使得他们不必在刚上学时就得吃力地追赶。

(一)改善早期语言环境计划

这一计划确保有更多的弱势儿童能够在早期成长阶段有一个语言丰富的环境。这一计划的根据在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对孩子教育的关注有高度相关性。为了给弱势家庭的父母提供帮助以使他们的孩子为接下来的学校教育做好准备,英国政府会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寻找并推广可靠的家庭学习环境改善计划来帮助孩子早期的语言发展。政府将与外部合作,在英格兰北部地区投入500万英镑来进行随机试验,探讨什么方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将成果运用于政策支持中。其次,教育部门会和公共卫生部门合作,使得相关人员(如早期教育从业者)能够识别不同地区和不同孩子的早期语言、交流方面的不足与需求并提供帮助。通过有效的早期语言发展评价工具,早期教育从业者等可以对孩子的早期语言发展情况进行检查,并提供精准帮助。

(二)帮扶弱势儿童计划

为弱势儿童和劣势地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资源。政府将为弱势儿童和劣势地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资源,具体包含:提供5000万英镑为弱势儿童建立更多高质量的校本托儿所(school-based nursery);为维护托儿所提供资金支持直到2020年。

(三)改善教育劣势地区的幼小衔接教学质量

幼小衔接阶段,特别是小学的第一年(reception year)对改善社会流动性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机会。英国高度重视小学第一年教育,针对这一年的教育,英国将采取的重要措施有:

第一,为弱势学生提高早期语言和读写能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政府将投入5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用以提高薄弱地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读写水平。政府将成立一个以学校为主导的全国性英语中心。这个中心致力于分享卓越的经验和成果,重点关注小学第一年这一阶段的情况。政府还将提供2000万英镑来为早教从业者提供专业培训,以支持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展。

第二,对小学一年级教育表现不好的社区进行专项帮扶以提高教育水平。英国政府将会测量各个地区的小学第一年教育表现以确定哪些地区需要额外的帮助。测量指标包括入学率、小学第一年结束时孩子们的教育成果等。

第三,在弱势地区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英国政府将投资850万英镑来推行“系统领导”计划(“System Leadership” Program)。在这项计划中,有着良好表现的地区会为表现不好的地区提供指导、传授经验等。英国政府还会和各大公益基金会等组织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有着证据证明的措施为弱势儿童提供帮助。

第四,在教育中减少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加强对儿童读写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门会和相关专家等讨论修订学生的学习目标。此次修订会为孩子们减少不必要的负担,同时会突出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尤其是词汇量。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们在入小学第一年里可以取得更好的成就。

第五,确定并分享小学第一年应该教授哪些内容。在小学阶段,英国没有明确的课程教材,许多老师不清楚这一年应该教什么。英国政府将成立专家组来确定在这一阶段应该教哪些内容,提供相关指导,提供一些优秀案例辅助教师教学。

五、英国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我国政府在教育扶贫资金投资时,应当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投入。当前我国早教和幼教质量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贫困地区的早期教育质量差,早期教育不受重视,这直接会影响到贫困家庭子女的后期教育与职业成就。政府应当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免费接受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在精准帮扶方面,政府应当对儿童语言发展、不当行为等方面加强监测,及时提供个性化的帮扶服务。

其次,我国应开展家庭养育行为和儿童行为测量试点,建立儿童成长大数据。英国政府与相关机构和大学进行合作,构建了亲子互动、儿童危险行为、家庭社会资本的数据指标体系,作为监测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指标。这对中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国应借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大数据的既有平台和信息优势,尽快建立起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监测数据库,对贫困农户和非贫困农户的儿童发展状况进行对比。

再次,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养育与家庭教育的干预力度。教育精准扶贫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必须从家庭支持的方面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家庭链条。应适时考虑利用公共财政资金,在贫困地区推出家庭养育服务中心,对随迁子女进行养育照料资助等服务,开办针对贫困家庭的“家长学校”等,切实改善贫困人口家庭教育的落差,拉平贫困儿童与非贫困儿童的起跑线。

最后,继续注重对贫困儿童的营养干预。英国对贫困儿童的干预,不仅仅集中在教育,还集中在贫困、住房、健康等方面。我国在统筹施策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要发挥易地搬迁扶贫、卫生扶贫等项目的合力优势,特别是加大对儿童的营养干预。

参考文献:

[1]邹薇,郑浩.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不读书:风险、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和贫困陷阱[J].经济学动态, 2014(6):16-31.

[2]祝建华.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3):36-44.

[3]IVESON M H, DEARY I J. Intergenerational social mobi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later life[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7(188):11-20.

[4]BREEN R. Social mobility in Europe[M]. 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37-77.

[5]江求川.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估计:基于随机系数模型[J].南方经济,2017,36(5):66-82.

[6]辛凯璇.我国教育代际流动的城乡差异[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51-52.

[7]SUSAN P W,THEODORE D W, SALLY G, et al. Ine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early child development[J]. The Lancet,2011,378(9799):1325-1338.

[8]GERTLER P, HECKMAN J, PINTO R, et al. Labor market returns to an early childhood stimulation intervention in Jamaica[J]. Science,2014,344(6187):998.

[9]HECKMAN J, MOON S H, PINTO R, et al. The rate of return to the 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Program[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0,94(1):114-128.

[10]CARNEIRO P M, L?覫KEN K V, SALVANES K G. A flying start? Long term consequences of maternal time investments in children during their first year of life[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0,86(273):178-184.

[11]CARNEIRO P, CRAWFORD C, GOODMAN A. The impact of early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skills on later outcomes[R]. 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2007:1-89.

[12]WALDFOGEL J. Childcare, womens employment, and child outcomes[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02,15(3):527-548.

[13]龐丽娟,沙莉,刘小蕊.英国布莱尔政府学前教育改革政策及其主要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8(8):34-38.

[14][16]PUTNAM R D, MOREY A. Our kids: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M]. New York, US: Simon & Schuster,2015:1-400.

[15][17]RICHARDS L, GARRATT E, HEATH A F, et al. The childhood origins of social mobility: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and changing opportunities[R]. Social Mobility Commission: Oxford University, 2016:1-16.

[18]KIERNAN K E, HUERTA M C. Economic deprivation, maternal depression,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08,59(4):783-806.

[19][21]CASTRO M, EXP?魷SITO-CASAS E, L?魷PEZ-MART?魱N E, et al.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5(14):33-46.

[20][22]HILL N E, TYSON D 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iddle school:a meta-analytic assessment of the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achievemen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45(3):740-763.

[23]GOLDFARB S S, TARVER W L, LOCHER J L,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meals and adolescent risk outcome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5,44(2):134-149.

[24]SCOTT J. Family, gender,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Britain: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2004,35(4):565-589.

[25]BROH B A. Linking extracurricular programming to academic achievement:who benefits and why?[J].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2,75(1):69-95.

[26]ZIMDARS A, SULLIVAN A, HEATH A. Elite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s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is cultural capital the key?[J]. Sociology,2009,43(4):648-666.

[27][29]DELANEY L, SMITH J P. Childhood health:trends and consequences over the life course[J]. Future of Children,2012,22(1):43.

[28]EGAN M, DALY M, DELANEY L.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youth unemployment:evidence from two British cohort studie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5,124(124):11.

[30]STAFF J, PATRICK M E, LOKEN E, et al. Teenage alcohol us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J].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 Drugs,2008,69(6):848.

[31]ELLICKSON P L, TUCKER J S, KLEIN D J. Ten-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public health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early drinking[J]. Pediatrics,2003,111(1):949-955.

[32]BELFIELD C, CRAWFORD C, SIBIETA L. Long-run comparisons of spending per pupil across different stages of education[R].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IFS) Reports: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2017:1-45.

[33][34]HILLS J, SEFTON T, STEWART K. Towards a more equal society?[M]. Bristol, England:Policy Press,2009:1-341.

[35]BARRETT R.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the labour market[J]. Labour Gazette,2010,4(6):18-24.

[36]ROBLING M, BEKKERS M, BELL K,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nurse-led intensive home-visitation programme for first-time teenage mothers (Building Blocks): a pragmatic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Lancet,2016,387(10014):146-155.

[37]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nlocking talent, fulfilling potential: a plan for improving social mobility through education[R]. London, Engla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7:5-10.

猜你喜欢

政府干预早期教育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企业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动机与效果:综述与启示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论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成长课堂”
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玩具图书馆对幼儿早期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