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及良性引导

2019-11-28孙春茹王秋嵩郝胜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新时期

孙春茹 王秋嵩 郝胜涛

摘 要:文章通过对新时期成长的“95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观展开分析,以多种角度剖析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及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原因,并根据以上原因提出引导毕业生树立良性就业观的解决方案,为广大高校教师及高校就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观

随着2019年3月两会的召开,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同时,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号召,作为每年占就业市场比重最大的高校毕业生来说,保障连年增长的如此庞大群体的妥善就业就变得尤为重要。正所谓知来处,明去处,想要保证高校毕业生每年的“稳就业”,就要追根溯源,明确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时对于就业的选择,以及影响众多毕业生对就业选择的因素就成了亟待探明的根源。为了探寻影响因素并加以精准良性的引导,笔者将从本研究的现状、原因、引导方案和意义四个层次加以研判说明。

一、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主体大部分是“95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沐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享受着科技迅猛发展的丰硕成果、感受着多元文化带来的观点碰撞等种种不同于之前任何一个年龄段所未经历过的全方面、多角度、立体化的全新浸润和塑造,这就使他们的就业选择变得更加自我和个性化。尤其是经历过严酷的高中生活之后,进入到自由度相对较高的大学,他们对于自我的正确认识不足够客观、深入、全面,导致在临近大四毕业时,对于就业的选择受主观偏差认知影响较大,往往出现“眼睛在山顶,手脑在谷底”的尴尬局面。另一种情况则是,对于走入社会踏入工作的逃避和怠慢,有大部分毕业生盲目考研甚至不惜二战,抑或在家长的默许之下短期或长期处于待就业的状态。以上种种选择,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从各个层面对高校掉毕业生加以必要的、多方面的、个性化就业选择的良性引导就是当务之急的任务所在。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原因

首先是国家层面,自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到今年一共20年的时间里,每年总能在新闻报导上看到“今年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字眼。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社会处于发展转型阶段,使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上淘汰过剩产能,导致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连年下滑;与此同时产业革新较快,创新产业伴随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频频迸现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幅递减,我国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出现劳动力的市场供求不对口、不平衡的局面。企业往往陷入不停招人、缺人的恶性循环中,而毕业生又陷入求职意愿与个人能力的落差中。另外,伴随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政方针落地开花,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以往单一专业可以应聘的岗位,现在大多需要毕业生拥有综合性较高的能力,在找工作之前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多面手”才能担负起岗位职责,进而引发各地拿出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入“抢人大战”。

其次是高校层面,连年的扩招使师生比在下降,负责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师数量有限,但受众数量高居不下,导致高校教育结构失衡,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进而人才培养阶段有漏洞和弊端;同时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在踏入刚做岗位之后良好平稳过渡,实操性差。致使高校对此变化没能做出迅速反应,人才培养机制尚待革新。

再次是在家长培养和毕业生成才过程中对就业选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职业规划理念的启蒙、培养和实践在家庭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是缺失的,从而导致不少家长希望子女“理想化”就业、“铁饭碗”就业;在这个过程中还缺少培养毕业生抗挫折、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客观认识世界的能力,而在这样成长环境下的毕业生不可避免地就有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问题,不肯下基层就业、唯薪资至上、缺少投身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浪潮中的献身精神和担当意识,一昧看重眼前的薪资待遇但却对下一步的人生规划考虑甚少;再加上如今社会风气和舆论环境的指向性引导,让毕业生在众多选择中轻则就业选择的迷失方向,重则抛弃所学专业踏入歧途。

三、解决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良性引导方案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当换位思考,用站在高校角度的“底线思维”来思考问题根源。面临全国高校大学生的毛入学率已经接近一半的比例,各地方政府应有在高校生源上建设的顶层思维,相应调整或控制扩招规模,从根本上为高校“减负”;同时联合本省教育主管部门,把就业率纳入对高校的考核指标后,引入奖惩机制,提高各大高校的竞争力,为僵化的局面注入新的活力。

给高校放权,让学校有一定可自主控制生源数量的小空间,同时结合自身不同情况,让就业指标与招生数量相结合,形成闭环系统,在招生之前考虑以往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来相应调整专业生源数量,把问题想在前头。各地政府出台相应的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并真实落地地受惠于民,对毕业生的不同需求给予适当的自由度及个性化的指引或精准帮扶,提供良性发展空间和人才成长通道,有助于毕业生成长成才。

(二)社会层面

近年来,自媒体和新媒体依托手机这个传播媒介,得到了迅猛又全面的普及与发展。因而,利用新媒体的宣传普世性,可以在良性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战线上占取一片高地,吹响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前进号声。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多次推送轰炸”的撒网式战术,要在这场新媒体舆论引导就业的过程中做一名“指哪儿打哪儿”的狙击手,以推送文章的内涵、形式、价值观为下功夫的要点。做好长远舆论引导战略规划,不能亦步亦趋。结合新时代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政教育,引导毕业生到西北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高校层面

高校要明确一个培养人才的理念,我们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大部分都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了各行各业的企业。所以在培养过程中,除了要在思想层面和情怀担当上下足功夫之外,更要培养毕业生的实干精神和动手能力。以就业出口为目标,明确以需求为导向这一大原则,就需要高校就业工作人员、二级学院的思政工作者及专业课老师结合在一起去走访用人单位,开展更全方位多角度的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在整理问卷结果的过程中发现培养短板,精准发力取长补短,培养出实干、实用、有能力、有品德的毕业生。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提前排课,做到从入学那刻起知晓,在培养过程中逐渐清晰,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定位明确,求职成功率高。因而,为高质量完成以上步骤,在学生大二、大三时,可定期请知名企业的人资专员和技术大咖来校开展就业沙龙座谈,使同学们明确了解企业的招聘到底怎样的过程,大家口中的技术工作到底是什么,提前做到心中有数,求职不慌!建议高校可以开展具有公益性质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走进初高中校园,为家长及初高中同学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理念,做一名帶头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加以良性、理性引导,既宣传了学校,又惠及大众,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四)学生及家长层面

面对家长期待自己孩子“理想化”就业、“铁饭碗”就业,首先需要家长在就业择业的观念上做出改变。这既需要媒体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也需要家长自身先迈出自己思维上的舒适区,跳出牢笼,去主动接受认可新鲜的理念,才有可能在孩子毕业就业择业的过程中给予正向的引导。家长在孩子成长路上对基础观念的塑造效果是比高校要好的,所以当家长开始起积极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作用后,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最后一公里”教育才会事半功倍地真正发挥它的应有的效果。而作为毕业生本身,更多地关注国家大事,心系祖国发展与民族振兴,到国家需要的地方祖建功立业。同时也要以任何形式地拓宽视野,不拘泥于自己的想法,集思广益才会慢慢明确方向、摆清位置、脚踏实地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结语

在结合实际情况,详细分析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毕业生择业的几大原因,分别在各个层面上认真剖析研判,根据不同层面特点及功能提供合理的良性引导方案,力求可以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重新树立良好的、正能量的就业观,立足本身、放眼未来,心系祖国发展与民族复兴,以毕业生自身行动投身于祖国建设和社会实践,实现高等人才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参考文献

[1] 杨翠碧.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现代企业,2018(12).

[2] 刘洋,韩雪峰.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社科纵横,2019(05).

[3] 刘智鑫.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9(01).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新时期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