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探究

2019-11-28李云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高校

摘 要:历史坐标已经进入新时代,各项工作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在面对高校学子新面孔、新思想的时代背景下,要抓住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契机,从抓住关键时间节点、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史党章学习、完善培养人制度建设方面出发,加强当代青年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青年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扎实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在基层党支部工作中,有步骤、有计划、有节奏的做好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

一、梳理十八大以来党员发展的相关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方面提出要在源头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严格坚持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2013年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坚持入党前短期集中培训制度”。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写入总则,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对培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有力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2017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指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有力抓手,是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党上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全面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系列意见、细则、条例的出台,无不体现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重大举措。同时,也客观的呈现了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黨的组织路线,把党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的重要性。然而,党支部的工作重点就在于选拔人、培养人,从源头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此,落脚基层党支部工作,所有一切的重中之重就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如何为党选好苗、陪好土、是我们党长久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二、总结当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总结现有文献资料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难看出,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均遵循一定的模式开展,特别是《细则》的出台,围绕“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不少,从多维度拓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方式。但也要清醒的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学生年龄段的更迭,现有培养模式的局限性逐步展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一)现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小结

中国知网CNKI官方网站全文数据库搜索结果,主题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文献记录共计71条,与本项目相关的培养模式研究31篇。主要集中四个方面:(1)以现状为出发点,构建培养模式;如《高校入党积极分子“阶梯开发”培养模式探究》(《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主要从入党动机、理论知识掌握实况、培养实效性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有步骤、有计划,从低阶到高阶的阶梯式培养模式。(2)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培养模式;如《“五位一体”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主要从菜单罗列式,共享互动式,实践启示式,协同推进式,汇报升华式五个方面,多视角出发构建“五位一体”培养模式。(3)从外部因素着手,构建闭合的培养模式;如《新形势下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探究》(《改革与开放》2015年),主要从入党积极分子结构变化,学分制改革,国内外环境等外部因素着手,提出了“从源头-过程-结果-过程-源头”的培养模式。(4)以培养人视角,思考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实效性;如《现阶段提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实效性的思考》(《文教资料》2017年),主要从培养人的重要性视角出发,提出在导师制、网络载体,培养联系人的定期考评方面探讨培养实效性。

从文献的梳理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的培养模式严格依据当时党员发展的要求,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背景;自然,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急需与时俱进,符合当下全方位的要求。因此,新时代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

(二)培养流程系统化缺失

《细则》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培养人的主要任务,党组织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都做了详实的介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未达目标的强烈感触原因何在。经问卷调查和访谈实录分析,总结为两方面原因。

(1)客观因素:高校学生流动性大,特别是刚入校第一学期是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高峰期,比例超过60%。依照《细则》要求,在一个月内组织安排专人与申请人谈话,了解申请人基本情况及思想作进一步了解,以本人所在的贵州大学为例,一届新生人数一般在8000人左右,新生入校集中提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一般突破5000人,在谈话和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方面确实存在客观困难。再者,党员从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到成为发展对象,再到接收为预备党员,顺利转正,整个过程至少持续两年多的时间。这就意味着一名优秀的青年学生在入校之初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到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就已经大学三年级下学期,然而,升入四年级面临毕业、考研、找工作,每一项任务都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经历准备和应考的。与此同时,作为正式党员需要承担的培养人的角色,无形当中就显得不突出,甚至差强人意。

(2)主观因素:高校基层党支部通常情况下由辅导员老师担任,现实情况辅导员同时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班团建设、资助贷款等多项工作。因此,支部工作,乃至支部书记只能成为辅导员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和一个角色,难免在精力和工作细致程度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入党培养人、介绍人一般都由两名正式党员担任,因此,高年级正式党员义不容辞担任低年级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人和入党介绍人。但是对于学生培养人来说,不论从心理成熟方面,还是党的认识方面都仍需要不断培训,在承担工作方面难免存在不足,难于形成系统和体系。

(三)培养人制度化不足

在《细则》中,明确规定了培养联系人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给培养人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推进,以什么样的方式推进,多长时间推进,仍需要支部统领和安排。例如:《细则》要求培养人做好培养工作,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如何端正,多久了解一次积极分子情况,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了解,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如何确认积极分子政治性的提升;这些都是需要构建培养人制度,让培养人既明确工作内容,同时有节奏有计划有效果的实施推进。

再者,目前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组织更关注的是培养的效果和结果,很少关注培养人在其中的作用。所以不得不承认,存在不少“挂名”培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情况了解甚少,根本无法起到培养、教育的作用;更有甚者,在接受预备党员介绍情况时,都用不太了解,没有太多接触这样的字眼描述两者之间的真实联系状况。因此,有待在实际工作中拟订详实的培养人制度。

(四)支部工作的统领性有待加强

不论是已有模式的研究,还是当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都反应出支部工作的统领性是不够的。以贵州大学现有学生党支部为例,超过70%的基层学生党支部,没有自己的支部工作制度,仅依据《党章》,《细则》和贵州省委组织部、学校组织部的相关要求开展党员发展工作。更有甚者,学院党员发展工作一年开展一批次。再者,工作没有节奏感,现有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在参与党内工作方面,存在被动和僵化的情况,不能调动党员积极主动性,更谈不上在工作中历练和成长;久而久之,原本积极的党员同志,也容易出现懈怠和无助。

三、完善现阶段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途径

在已有模式的研究基础上,依据《细则》、《标准》等上行文件要求,同时,结合实际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完善途径。

(一)高度重视关键时间节点

前文提到刚入校第一学期是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高峰期,超过60%的学生会主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是第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有必要第一时间回应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人数较多,可采取座谈、团体交流、团支部活动等多种形式回应,从心理上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第二个关键时间节点,即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要让学生感受到角色的转变,同时,要有意识以新角色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第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即确定为发展对象;这是入党积极分子与预备党员之间的关键连接,既从入党动机、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方面要求和提升青年学子,又从党的事业储备后备力量出发对青年学子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从入党积极分子自身到培养人,再到党支部都能深刻感受到培养前后重大差异的关键时间节点。

(二)灵活高效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组织规范性的基本体现。如何认真、严肃开展好该项制度,坚决杜绝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和庸俗化,是党员同志对党组织认同的关键。因此,结合高校学生党组织的特殊性,有必要把入党积极分子编入党小组,与党员同志一同学习和活动;与此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内容合理融入党小组的学习之中。例如:可以在党小组会议中审阅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邀请班级普通同学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在群众中的实际工作情况和表现。这样,既充实了党小组的工作,又有效履行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规范性;每季度召开一次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为主题的支部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汇报为主要内容的支部大会,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

(三)加强党史党章的学习

《细则》中明确指出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些列基本知识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习和教育需要逐步递进,建议对于低年级的入党积极分子,特别是一年级就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重点加强党史的教育。只有对党的历史有了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之后,青年学子才能够与时俱进,理解当下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也才能够认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依法治国等政策的提出,进而从思想上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领导。对于高年级的入党积极分子,因为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可以从当下的政策方针路线出发,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多形式的讨论会、辩论会和宣讲,给青年提供表达个人观点的正向渠道,鼓励他们参与国家建设,投身伟大事业。

(四)做好培养人规范化、制度化设计

培养人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让培养人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培养人制度势在必行;形成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受教方,培养人作为施教方,广大学生群众作为监督方的有机配合,相互促进,以达到培养人制度的良性运转。从培养人的介入时间、工作内容、记录要求、程序推进、效果反馈、群众监督、个人总结等全过程进行制度化设计,让该项制度良性运转,真正有效推进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

(五)不断完善支部工作长效化建设

前文已总结,当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支部工作的统领性不够。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是不断完善支部工作长效化的基础,与此同时,支部工作的统领性又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因此,每一年支部工作都应该有详细的工作任务表、工作计划表,并严格执行,每半年还应该有小结,有对照,每一年要就工作完成情况,对照任务表和计划表做出分析报告,对来年工作做出调整和部署。每一年就每一块专项工作要有细致的材料整理,例如:一年来共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开展党小组会议次数,审阅思想汇报篇数,召开普通学生座談会次数等;收集群众意见内容,思想汇报主要存在问题,座谈会凸显问题,培养人工作总结情况,实践活动反馈情况等。长此以往,不断规范基层党支部工作,这既是将《标准》落到实处,又是全面从严治党,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成宏涛.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立体化”培养模式初探[J].延边党校学报,2015(02):36-38.

[2] 张喜桃.高校入党积极分子“阶梯开发”培养模式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06):42-44.

[3] 吴建英.“五位一体”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73-76.

[4] 舒大凡.新形势下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5(06):39-40.

[5] 刘燕杰.现阶段提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实效性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7(35-36):226-227.

[6]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Z].2014-05-28.

[7] 中共教育部党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S].2017-02-28.

基金项目:文章为贵州大学2018年辅导员(思政案例类)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FDY201807,主持人:李云。

作者简介:李云(1982- ),女,汉族,陕西佳县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高校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大学生寝室片区化管理研究
关于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