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旨的镜像:中国共产党自我身份认同研究

2019-11-28谭婧怡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认同他者宗旨

谭婧怡

摘 要: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关于身份自我认同的研究,为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提供了它山之石。镜像理论的核心在于人类通过“镜像”塑造出来的“他者”进行自我身份确立。中国共产党宗旨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镜像”中“他者”不断塑造的结果。利用镜像理论可以更理性地指导党员践行党的宗旨。

关键词:宗旨;镜像;他者;认同

一、镜像的产生与“我”的形成

1936年,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结构主义学家拉康·雅克提出“镜像阶段”理论,阐释镜像对自我认同和自我构建的意义,“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举步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中影像归属于自己,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这一理论模型源于对6 至18 个月婴儿做的镜像实验发现:6 至18 个月的婴儿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影像后,不会像猿猴一样如果感到此影像对自己不会产生威胁就不再关注它,而会对镜中的自己产生强烈的好奇和兴趣。

婴儿通过镜中的形象认识自己,这是自我认同的起点;随后孩子通过母亲、身边的他人得到社会的认同,实现自我认同与建构,这是个体自我初始建构的时期。

这一理论已应用于当代心理学、哲学、文学等领域,若将其用于解读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形象塑造,也有独特之处。

根据镜像理论,“我”对自身的认识是他人、他者的产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其产生和发展都在社会变迁这个“他者”和中国共产党这个“我”之间相互作用下形成,塑造“他者”镜像对如何践行党的宗旨具有指导意义。

二、从“认同”到“大他者”:宗旨镜像形成过程

在镜像理论中,认识镜中的影像是婴儿自我认同的开始。然后,他不断对影像及他周围亲近人(尤其是母亲)的面容、表情等 “小他者”产生认同。最终,婴儿再次对周围的整个语言符号系统这个“大他者”发出认同,从而内化成“自我”。

人类社会产生之后,对“人自身及其价值是什么?”“历史是由谁创造的?”这些问题的最初思考就是婴儿自我认同的开始,是人类自我认同的前镜像时期。

(一)“镜像”认同——东西方“为人民”思想萌芽

当原始部落逐渐演变为国家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等问题出现。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生态、社会制度等构成了影响这些问题结果的“小他者”,不同国家的“小他者”产生了不同的自我认同。

就“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西方产生了“人本主义”思想,即重视对人类自身的关注,“把人当成目的而不是手段,关心人的痛苦和幸福,强调人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位”;中国产生了“民本主义”思想,内容包括“顺民、得民、畏民、利民、富民、养民、抚民、教民”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倡导顺应民意、保护民利、安抚民众,实施德治与仁政。

(二)“小他者”镜像——东西方“为人民”思想的局限

基于镜像阶段理论,婴儿形成自我认同的“他者”首先是镜子。“镜子”是一种隐喻,还可指水、母亲或他人的目光等,是“小他者”。这个阶段,“拉康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相应而生,‘自我是在由无意识决定的新的主体布局中根据‘他者而构成的,自我其实就是伪自我,他者就是自我的缺失”。这个阶段的“小他者”在形成认同上有局限性。

“人本主义”的核心是抽象的个人,而不是“现实的人”。如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不能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考察人的本质,过分追求非理性的欲望,容易走向个人主义。“民本主义”出现的前提是统治者维持其王权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是一种“固君位”的“驭民”之术,民众容易被别有用心的政治小山头利用,不能真正达到为人民谋福祉的目的。

(三)“大他者”镜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形成

拉康镜子阶段中的他者也指“父亲”,“随着父法的介入,儿童被强迫与母亲分离”。“父亲”指代一种语言权威,拉康看来,“语言结构和规则是父系的”是“大他者”,是儿童建立起独立个体的开始,是镜子阶段的最终完成阶段。此时,语言作为代替镜子的“大他者”使主体性完全地构建起来,克服了前镜像阶段物我不分的混沌状态。

1847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指出:巴黎公社的代表和公社委员是真正负责的“社会公仆”,他们是“为组织在公社的人民服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也蕴含“为人民服务”的理念。1937年蒋介石制定的《暑期训练要旨》也提出国民党干部要“为人民服务”。1939年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首次提及“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这篇讲话可以说体现了一个政党在自我身份认同形成时期的欲望和所施加的努力。同时,毛泽东在一年之内连续五次强调为人民服务思想,从而实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理论化转型,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镜像阶段得以完成。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載入党章,升华为中国共产党奉行的唯一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的宗旨,处处被落实到了党的执政实践中,在抗战民主中站稳脚跟,在民族独立中赢得人心,在社会建设中聚合力量。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整个历程,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形成的“大他者”。最终发展成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本,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执政为民的身份认同,达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同。

三、巧用镜像理论,塑造正面自我认同

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认同的“镜像阶段”之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在战略上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受其他不良思想的侵害,保证宗旨“镜像”的完整。

(一)理解认知偏差,关注不同声音

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决策者是政府官员(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体;评价者是人民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对象。但是由于决策者和评价者自身家庭状况、家庭文化、教育背景、所在岗位等“大他者”的影响,决策者与评价者对城市发展规划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镜像”。评价者的认知“镜像”更容易受到喜好、经验等非理性因素(“小他者”)的影响,决策者往往认为自己调研之后的决策是理性语言(“大他者”)。因此当决策者参考评价者的建议时会逐渐发现认知偏差,“决策者会不断地拒绝同评价者之间民主共商,从而导致一种难以控制与约束的强制、强权现象的发生”。

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政府官员(党员)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认知“镜像”对城市发展规划是否产生了过度影响、负面影响,诸如强制推行某一方案、拒绝与人民群众民主商讨、不切实际地提出工作要求等。在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过程中,尽管决策者和评价者的认知“镜像”有差异,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离不开双方参与,只有力求决策者和评价者认知“镜像”的相对称,关注不同群体的声音,才能有效促进宗旨意识指导实践。

(二)挖局“语言符号”,平衡“好干部”标准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合格党员的检验标准之一。我们党的宗旨“镜像”体现在党员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场景之中。“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中国共产党形象广告《为了美好生活》在主流媒体热播,感动中国10大人物评选等等,都是在不断呈现“他者”的确定,让党员不断向其靠近,在认同与内化中,为党员塑造的“他者”变成了党员的“自我”。

但是,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党员对“他者”的认知不能仅停留在标准、广告、榜样等语言符号上,这容易让党员在认知“镜像”中出现偏差。需要思考如何塑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他者”,完全内化为党员的“自我”,挖掘多样化的语言符号系统,比如注重过程和方法,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尝试容错试错机制,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愿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服务。二是科学制定党员干部评价标准,把握认知“镜像”的统一。在对党员干部的评价体系中,会议全勤、文件全面等是好干部的“他者”镜像,深入基层、战斗一线也是好干部的“他者”镜像,但是许多党员无法同时完成两种镜像,从而对“好干部”认知“镜像”产生冲突。因此,工作中要综合考量,让党员有契机认真思考工作纪律与为人民服务之间的有效衔接,逐渐向“好干部”的“他者”靠近,最终将全民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自我”。

(三)用“媒介镜像”打造“好党员”自我认同

就现在的社会发展状态而言,大众媒介似乎成了镜像中的“大他者”,通过大众媒介可以产生强烈的个体或群体认同。电影、电视、网络具有镜子的特征,能够产生画面和语言上的镜像。阅读报纸也有观看的行为介入。广播则通过声音编码的形式驱动于图像编码的镜像存在。这些大众媒介都具有“镜子”(即他者)的全部特征:接受观看、产生认同、理解认知。媒介通过报道社会现实和加工制造信息来创建“媒介世界”,这个“媒介世界”投射到现实活动中成为了“媒介镜像”。当前,“媒介镜像”的塑造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

大众媒介前的观众与镜子的婴儿有惊人的相似性。“观众也会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 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 然后反过来再与人物所体现的动机和价值认同。”所以,可以利用媒介镜像来塑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认知镜像。如从扶贫故事中寻找到自己的攻坚之路;用反腐片中用主人公的遭遇自我惊醒;在宣传宣讲中看到榜样的激情澎湃。人们面对银幕,通过凝视进入想象之中, 把媒介中的某个角色类同于自己,把媒介中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类同于自己,要求自己完成“好党员”的自我認同。

总之,镜像阶段被某些学者看作是人实现自我建构的重要阶段,但是镜像带有鲜明的虚幻性和他者性,它所投射的到底是虚幻的自我还是现实的自我需要我们分辨并加以利用。具体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宗旨的个体“认同”上,一方面要认识到个体认知在“镜像”中的差异,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镜像”塑造正面的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 拉康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 李怡,肖昭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7).

[3] 史秋菊,彭乐乐.镜像理论维度下的自我建构及他者认同[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16(04).

[4]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

[5] 葛亮.“母性”他者与东方“镜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6] 潘安琪,楚江亭.认知“镜像”与教育管理——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04).

[7]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 周文莲.对雅克·拉康“镜像理论”的批判性解读[J].学术论坛,2013,36(07).

[9] 赵兴银,刘诚.“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及其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9(01).

[10] 李荣,洪亚琪.“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镜像理论解读[J].中国广播,2018(01).

[11] 钟帆.美国文化战略的镜像理论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S2).

猜你喜欢

认同他者宗旨
牢记宗旨 永葆初心 再铸辉煌
崔适《五经释要》的思想宗旨
恪守为民宗旨 忠实履职尽责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认同的崩溃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