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嗪和地塞米松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观察
2019-11-27孙雪莲丛霞
孙雪莲 丛霞
【摘 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异丙嗪是否可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方法:将1746例成分输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873例。输血前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异丙嗪肌肉注射;观察组不给任何相关药物。关注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中,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异丙嗪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88%、11.97%;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2%,3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和异丙嗪不能有效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
【关键词】异丙嗪;地塞米松;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01
输血是不同于药物的一种特殊治疗措施,短期抢救或长期治疗均有挽救患者生命的积极作用,但血液制品的多样性、复杂性及输血治疗潜在的危险性是威胁临床输血安全的主要因素。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难以避免,其临床症状严重度差异较大,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凭借其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一定程度地减轻因输血产生的各类症状。临床常用的地塞米松并不能抑制机体产生白细胞抗体,缓解发热与过敏体征方面受到较大限制。异丙嗪为抗组胺类药物,已证实对急诊眩晕有较突出的疗效。[1]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可出现轻重不同的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部分医护人员通常会给予一些药物预防输血反应,对此各家说法不一。[2]本文以地塞米松和异丙嗪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为题进行相关问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接受成分输血治疗的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纳入标准:符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或过敏反应相关诊断标准;年龄不低于18 岁;患者或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输血前已存在相应症状;溶血反应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对照组873例患者中,男473例,女400例;年龄17~75岁,平均(45.68±2.30)岁;身高152~188cm,平均(165.23±3.16)cm;体重45~92kg,平均(58.90±3.20)kg;观察组873例患者中,男463例,女420例;年龄18~77岁,平均(46.33±2.45)岁;身高155~190cm,平均(168.65±3.50)cm;体重48~90kg,平均(59.55±3.35)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输血前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5 mg 静脉注射或异丙嗪25mg 肌肉注射;观察组不给任何相关药物。按常规规范要求给予输血。由专职护士负责观察输血中及输血后发生的各种反应,并作详细记录。对输血前后的体温、脉搏、血压、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结果进行t 检验,并对2 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1)发热反应:在输血中或输血液成分期间或输血后1~2 h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有发热症状,可除外轻症溶血反应及细菌感染者。(2)过敏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荨麻疹、皮肤红斑、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发绀症状者。[3]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输入至SPSS19.0软件中,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 结果
2.1 输血反应发生率 1746例/次输血者中,无一例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或血液细菌污染,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227例/次,占13.00%,其中发热反应139例/次(7.96%),过敏反应88例/次(5.04%)。过敏反应88例/次中,皮疹86例/次,呼吸困难7例/次,局部神经性水肿4例/次。首次输血893例/次中,发生输血反应46例/次,发生率5.15%;2次或2次以上输血者853例/次中,有输血反应者181例/次,发生率21.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药物预防输血反应的效果 对照组中,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497例/次,发生输血反应64例/次,发生率为12.88%;输血前肌肉注射异丙嗪376例/次,发生输血反应45例/次,发生率为11.97%。观察组输血前未用任何药物者873例/次,发生输血反应118例/次,发生率13.52%。3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或异丙嗪不能有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3 结论
输血是急救和防治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但能有效发挥短期抢救疾病的作用,对于长期治疗也具有显著的累加效应。但血液成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若发生不良反应,症状较轻者有轻微身体不适感,症状严重者则会导致严重的重要脏器伤害或死亡[4]。因输血导致的过敏反应在有过敏史的受血者中较为多见,也可能是由于受血者血浆中缺乏IgA所致,经过多次输血治疗后由于抗IgA抗体而导致过敏反应[5]。同时,IgA及IgM介导的依赖补体系统产生的激肽类炎性细胞因子和过敏毒素也会导致过敏反应。在输血治疗中导致发热的因素较多,一般认为是致热原导致[6]。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发热反应的产生与献血者、受血者中含有的细胞凝集素有一定联系,受血者机体中产生的抗白细胞抗体或血小板抗体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导致患者发热的重要因素。受血者接受大量成分血后,血浆中的白细胞凝集素与受血者不相同的白细胞间发生作用,进而激活补体,促进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因此,异丙嗪对已经发生的输血反应具有治疗作用,但输血前给药并无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作用。地塞米松为肾上腺皮质类人工合成激素,可影响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包括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网状内皮系统消除颗粒或细胞的作用,可使淋巴细胞溶解,以致淋巴结、脾及胸腺中淋巴細胞耗竭,减少渗出水肿,对已经发生的输血反应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7]
综上,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和异丙嗪不能有效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预测价值[J].李红霞,李静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08)
IgA缺乏型输血过敏反应研究进展[J].陈扬,崔颖,杨世明,穆士杰.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7(03)
176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J].陈月宽,颜利江,费良芬,刘福慧,徐艳,黄美容.中国输血杂志.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