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能力范畴创新建设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2019-11-27谷峰
摘 要 课程能力范畴指课程的学习所需要的以及课程所培育的主要能力因子的集合。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都证明了课程能力范畴的存在。以学生的能力倾向为媒介,基于课程学业成就做课程粒分析,可以辨识课程能力范畴。基于课程能力范畴并结合学科本位理念或岗位本位理念构建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关怀学生人本价值,能够评估学生能力倾向,指导其职业发展,提升职业能力养成效率,监测学校教育的能力培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升级。
关键词 课程能力范畴;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粒分析;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3-0023-05
一、辨识课程能力范畴有助于能力培育
(一)课程能力范畴:概念与存在性
一门课程可以从知识技能、能力等不同维度进行观察分析。在涉及领域、生理机制、内容与结果的概括、迁移范畴、发展水平等方面,能力与知识技能既相异又相关。各种课程传授、训练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其学习有赖于特定范畴的学习能力,并促进特定范畴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等的发展,由此形成课程能力范畴。课程能力范畴由课程的知识技能内容和教学模式等组成的课程总体决定,是课程的基本内涵。
我们都能感受到课程能力范畴的客观存在,如数理课程与语言课程的显著差异促生了中学的文理分科,导师往往依据特定课程成绩录取研究生,就是认为特定课程成绩反映了特定范畴的能力水平。一门学科主要课程的课程能力范畴中包含的能力因子群综合构成学科能力。这是在学科领域内顺利进行学习和实践应用所须有的、稳固的心理调节机制,是系统化的学科领域内知识技能及核心活动经验的稳定结构,可以通过学科领域内学习和实践应用活动的完成状况来评价[1]。学生、教师和学者公认学科能力存在[2]。因此,课程能力范畴也存在。本文通过学业数据分析验证其存在性并辨识之。
(二)顺应能力倾向,提升能力培育效率
职业能力与能力倾向有时被认为是同一概念,因为能力倾向更多的影响到职业成就。本文将二者区别使用,能力倾向是个人的特有潜质,职业能力则与职业活动相关。
能力倾向能够帮助职业发展。职业能力要求与能力倾向的交集越大,个人在职业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可能性越大。顺应能力倾向培养职业能力是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培育效率的优化选择。
职业教育应具有能有效提升职业能力的教学体系。课程是通过职业知识技能培養职业能力的基础载体,构建契合能力倾向培育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极其必要。
(三)基于课程能力范畴构建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新要求[3]。依据课程能力范畴建设课程体系,可以提升课程有效性。学科本位的高职课程模式基于知识体系设置课程,能力培养宽泛,职业知识广域,侧重岗位迁移能力,可应对多样化的职业岗位要求。这种模式难以因材施教,顺应能力倾向培养职业能力,不能个性化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影响职业能力培养效度,课程有效性受限。可能出现岗位竞争能力不强,难以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发生再学习、再选择的窘况。
岗位本位的高职课程模式基于职业工作体系设置课程,强化岗位适应能力,就业导向,聚焦岗位,实践学习。这种模式难以指导学生辨别个人能力倾向,正确选择职业目标,可能使部分学生的职业发展受限,职业续航能力差、稳定性低、迁移能力弱。
还有其他如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等多种模式的讨论,培养职业能力是主要共识,如何实现成为关键。职业知识技能作为职业能力的基础载体和应用外显,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和存续期。职业能力是职业知识技能的实质内涵,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仅基于学科本位或岗位本位等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只是对职业岗位需求的广域或狭域的被动适配,而不是以人为本,主动精确有效的职业能力培育。辨识课程能力范畴才能指导学生顺应能力倾向,准确有效地提升职业能力,进入可持续、有前景的职业发展。这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
二、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能力范畴辨识
(一)课程能力范畴的辨识机理
能力倾向是影响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个体的智力与能力在发展水平、发展方式、组成类型、表现范围上的不同结构分类产生学科能力上的个体差异[4]。学习能力与学习行为特征的差异会导致学业成就的显著差异[5]。能力倾向与一门课程的能力范畴交集较大的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该课程知识,即一门课程适合能力倾向与其能力范畴比较一致的人学习。所谓“偏理”“偏文”指的就是学生能力倾向与理科类或文科类的课程能力范畴的交集较大。个人的能力倾向及其对学业的影响都较为稳定,基于学业成就可以分析学生能力倾向[6]。课程学业成就测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与其能力倾向与课程能力范畴的关联度呈正相关,成为课程能力范畴的映射。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测试环境等其他因素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学生在能力范畴相似的课程上取得的学业成就分布应该较为相似。因此,以学生的能力倾向为中介,用课程学业成就分布的关联度可以测量课程之间的能力范畴交集测度,如图1所示,它是课程学业成就之间的关联度的单调增加函数。通过课程的知识技能内容分析,或学生的能力倾向测试结果分析,可以辨识课程的能力范畴。
(二)辨识课程能力范畴的粒分析
课业成绩数据集是反映课程能力范畴的粗糙集。粒分析适合分析粗糙集。在一个粒度空间里,在一定的关联度阈值下,通过课程学业成就之间相容关系的度量,可以在课程集实现课程的粒化。若一群学生在两门课程上的学业水平分布相似,即表示这两门课程在学业水平维度上相容性好,从而在能力范畴上相关性高。当同一群学生在一些课程上产生了可信的成绩强关联时,这些课程就形成了课程粒[7]。课程的相容粒、全相容粒、广义相容粒和强关联粒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课程依据课程能力范畴交集测度的大小产生的群聚关系。强关联粒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能力范畴之间的关联。通过粒度空间的自由转换可以自适应寻找较清晰显示课程粒关系的粒度空间[8],发现能清晰显示课程差异的粒覆盖[9]。
通过课程粒中课程的能力交集可以辨识课程能力范畴。如通过同一课程粒中课程的知识技能内容的共性分析,或一些典型课程的能力范畴的普遍共识,可以辨识课程粒的能力范畴。通过学生样本的能力倾向测试可以更准确地辨识之。
(三)课程粒分析实例
本文中取R(ai,aj)=(Po-Pe)/(1-Pe)為相容函数。Po是偶然一致率,Pe是期望一致率[10]。
1.样本分析1:课程能力范畴差异
取某学院网络专业9门课程作为样本:高等数学1(C1)(第一学期)、英语1(C2)(第一学期)、高等数学2(C3)(第二学期)、英语2(C4)(第二学期)、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C5)(第二学期)、Linux网络配置与应用(C6)(第二学期)、路由与交换技术(C7)(第三学期)、VB及其应用(C8)(第四学期)和数据库操作实务(C9)(第四学期)。由粒分析得广义相容粒:{C1,C3,C5,C6,C7,C8,C9},{C2,C4},见图2。箭头表示支持关系。广义相容粒表现了各课程能力范畴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看到英语课程C2、C4与计算机网络职业课程关联很小,高等数学课程C1、C3则与计算机网络职业课程关联较紧密,清楚显示了数学课程与英语课程的课程能力范畴差异。
数学成绩(C1、C3两门)、英语成绩(C2、C4两门)与计算机网络专业课成绩(多门)的相容函数值均值在不同成绩划分下的差异不同,见图3。其中横坐标是不同的成绩划分级别。成绩划分Q(k)是以(5*k)分为成绩划分宽度。纵坐标是两个相容函数值均值的差异值,其在划分Q(6)达到最大,即在划分Q(6)下数学和英语两门课程之间的能力范畴差异显示较清晰。
2.样本分析2:课程能力范畴辨识
取某学院多媒体专业12门课程做粒分析:高等数学(C1)(第二学期)、英语(C2)(第二学期)、平面构成(C3)(第二学期)、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C4)(第三学期)、多媒体技术与应用(C5)(第三学期)、工具软件应用与实践(C6)(第四学期)、数字影音技术应用(C7)(第四学期)、Java及其应用(C8)(第四学期)、矢量图像处理(C9)(第四学期)、数据库操作实务(C10)(第四学期)、JavaScript技术应用(C11)(第五学期)、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C12)(第五学期),得三个强关联粒和一个单元粒:G1={C3,C4, C6,C9,C11},G2={C2,C5,C7,C10},G3={C1, C12},G4={C8},见图4[11]。由课程内容知每个课程粒都具有较清晰的能力范畴:课程粒G1主要涉及数字图形图像处理相关的能力,G2主要涉及数字声音处理相关的能力,G3主要涉及逻辑类能力,等。更多样本的分析结果相似,证明课程的能力范畴客观存在。
3.样本分析3:职业能力的有向发展
在样本分析1中,为考察支持关系的可信程度,继续计算课程间支持关系的置信度和提升度,过滤掉弱信度支持关系,得到四个强关联粒,见图5:G1={C1,C3,C9},G2={C5,C8},G3={C6,C7},G4={C2,C4}。G1、G2、G3有关联,而G4(英语课程粒)与其他课程粒没有可信的强关联。依时间序分析,除了C8→C1是例外,后续课程多数总是受到前置(或同时)课程的支持(包括双向支持)。C9(数据库操作实务)受到三门前置(或同时)课程C3(数学2)、C5(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C7(Linux网络配置与应用)的支持。即根据C3、C5、C7的成绩,可以估计C9的成绩。样本分析2的课程强关联粒也有类似的支持关系。这表明学生的职业能力随学习过程进展呈现定向凝聚倾向,课程体系具有倾向性的职业能力培育效能,证明了课程具有能力范畴。
(四)课程能力范畴辨识的模糊性
课程能力范畴通过基于学业成就分析的课程能力范畴关联关系辨识,成绩数据的粗糙性等因素使得课程能力范畴的辨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主要原因有:一是课程的内容、教学的变化使其涉及的各个能力因子的表现强度发生变化,使得课程之间的能力范畴关联强度发生变化,产生辨识模糊。二是不同的学生样本具有不同的能力倾向分布,产生以学生能力倾向分布为中介的辨识模糊。三是学业成就是能力的凝聚与展现,但非其等价体现。能力倾向只是学业成就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可能出现一些由其他因素影响导致的异常瞬变现象[12]。Bateman的能力-成绩差异模型表明实际成绩不一定等于其潜在能力期望能达到的成绩,有学业低成就等现象[13]。因此,基于课程学业成就的课程能力范畴辨识具有模糊性。四是等值条件限制下的小样本容量产生辨识模糊。多样本、长期的大数据分析可以逐渐修正之。五是不同课程的能力范畴的差异在不同的成绩划分下的显现清晰度不同。不当的成绩划分(即不当的粒度空间选择)会产生辨识模糊。六是关联强度阈值的设定不当会导致课程关联关系的不当取舍,产生辨识模糊。
三、基于课程能力范畴构建课程体系的路径和意义
(一)基于能力范畴构建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和路径
课程知识技能内容随着职业要求的发展而变化,但课程蕴含的能力范畴是内在的、稳定的。通过课程能力范畴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产生各种粒[14]。再结合课程内容,依据学科体系或岗位体系的要求,可以指导构建职业课程的核心群、基础群和外围群。
课程的强关联粒显示了课程能力范畴区分明显的课程群结构,其中的代表元课程成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生成的全相容粒或相容粒显示了核心课程的影响范围。相容粒中支持关系强的课程是须重点关注的强影响课程,应重视并尽量前置。课程的广义相容粒显示了课程能力范畴的群聚关系,其中除去核心课程的其他课程包含于职业基础课程群中。课程的广义相容粒之外的课程构成职业外围课程。通识课程往往成为职业基础课程或职业外围课程。如在样本分析1中,英语课程成为网络专业的外围课程。而在样本分析2中,英语课程成为多媒体专业数字声音处理方向的基础课程。
(二)基于能力范畴构建课程体系的意义
课程能力范畴概念的提出及其存在性论证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课程的内涵,在更深入的层面上建立了对课程进行观察、分类、评价的新维度。基于能力范畴构建课程体系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和应用意义:
1.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能力范疇的课程体系基于学生的能力收益反馈构建和发展,彰显学生主体,关怀人本价值,基于能力本位,着眼于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职业尖端能力的主动培养机制,弱化被动迎合市场的工具性。
2.可以指导学生顺应能力倾向发展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作为个体特性,不能直接观测,但可以做诊断性评价[15]。基于学生的课程学业水平,可以方便、低成本地辨识学生能力水平,评估其能力倾向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差异,指导学生契合能力倾向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增加职业成功可能性。可以提升课程有效性,提高职业能力养成效率。高职课程有效性有限[16]。基于课程能力范畴的关联和支持关系编排、调整课程的顺序和学时,对课程粒中的强影响课程,在其教学的任务执行策略、操作引导和技巧转移的监控策略等方面做精心设计和强化训练,可以改善课程有效性。还可以指导学生顺应能力倾向选择课程,进入适宜的职业方向,激发个人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兴趣,提高职业能力培育效率[17]。
3.符合尖端化、迁移性强的现代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尖端化和迁移性强是职业能力中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一体两面。尖端化的能力容易在职业要求相近的岗位间迁移。迁移性强的能力具备尖端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广阔空间。现代职业变化迅速,岗位周期缩短。尖端化的职业能力是维持稳定的职业地位、取得良好职业成就、适应职业迅速发展的要求。基于能力范畴构建课程体系,契合能力倾向培育职业能力,可助推个人核心能力的极力激扬,为工匠精神、创新创精、终身职业奠定基础,满足职业的卓越性要求,达到既术有专攻又迁移性强的和谐统一。
4.可以监测学校教育质量
首先,在能力范畴明确的课程粒中取得的课程学业成就描述了在各个能力范畴的能力发展情况,给出学生能力发展质量的细化评价,也给出了课程有效性的评价。结合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状况,可以评价学校的职业能力培育质量。其次,经过长期跟踪分析产生的课程粒中的课程之间的学业成就数据关联度出现异常降低时,可以推测教学出现异常,可能发生教育品德质量问题。
5.具有客观性和生态性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涌现,基于能力范畴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依托学习收益反馈自适应发展,不断自我优化修正,跟随职业发展形成客观、有效的能力培养生态系统。
6.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升级进步
课程能力范畴是课程的内涵,随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外显,更深刻地刻画了课程的实质。基于课程能力范畴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模式的精细化,可以推动建设更高层次、更深内涵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满足市场需求和关怀人本价值之间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
四、结语
课程能力范畴揭示了课程的内涵,建立了新的课程分析维度。通过多样本、长期的基于学业成就数据的课程粒分析,可以以学生的能力倾向为媒介逐渐清晰地辨识课程能力范畴。基于课程能力范畴并结合学科本位理念或岗位本位理念构建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关怀人本价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指导其职业发展。它是主动有效的职业能力导育系统,可以顺应能力倾向培育职业能力,有效提升课程有效性和职业能力养成效率,契合现代职业发展需求。它可以监测学校的能力培育质量和教育品德质量,具有客观性、生态性,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升华。
参 考 文 献
[1]王磊.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J].教育研究,2016(9):83-92,125.
[2]成子娟,侯杰泰.学科能力内隐观的普遍性及其年龄差异[J].心理科学,2000(2):146-150.
[3]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4(10):103 -111.
[4]林崇德.从智力到学科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5(1):9-20.
[5]Barnard-Brak,L.,Lan,WY,Paton,VO. Profil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the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0(1):81-95.
[6]罗家国,罗浩,仲佳嘉.基于SPSS的学生能力倾向聚类分析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01-104.
[7][9][10][11][14]谷峰.关联粒的发育自适应挖掘[J].科技通报,2017(5):110-115.
[8]张铃,张钹.模糊商空间理论(模糊粒度计算方法)[J].软件学报,2003(4):770-776.
[12]Kane,T. J.,Staiger,D. O. Volatility in School Test Scores:Implications for Test-Based Accountability Systems[M]. Brookings Papers on Education Policy. Diane Ravitch,ed. Washington,D. C.:Brookings Institution,2002:253-283
[13]彭纯子,龚耀先.学业低成就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4):359-361.
[15]趙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5-11.
[16]刘松林,谢利民.高职教育课程有效性现状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5):91-93.
[17]高山川,孙时进.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研究进展及应用[J].心理科学,2005(5):1263-1265.
Abstract The ability category of a course refers to a set of ability factors concerned in learning the course. Its existence can be proved by teaching practice and 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category of a course can be identified by granular analysis based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via student aptitudes mapp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can be constructed based on ability category of courses and subject-based or job-based concept, cares for humanistic value of students, assesses studentsaptitude, directs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improves efficiency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monitors the quality in cultivating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ability category of courses; ability-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granular analysis; quality of education
Author Gu Fe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