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2019-11-27陈晓红李淼
陈晓红 李淼
摘 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多元化、养老行业的发展需求专业化,对养老服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对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养老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发现,目前养老专业存在实践教学内容缺少行业标准指导、实训教学与实践环境脱节、“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需要以养老行业服务标准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以多元的模块化课程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以激励政策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多方参与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养老服务人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3-0040-03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多元化、规范化的服务需求,共谋老年人的福祉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要深入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养老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扩大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以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
一、吉林省养老行业人才需求情况
(一)养老服务需要多元复合型人才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情况报告》显示,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63万,若按照国际标准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护理员;按照不能自理老人与专业护理人员13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至少需要20万专业护理人员[1]。在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老人中,养老理念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笔者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三个社区的调查样本了解到,在心理健康需求方面,需求最高的为聊天解闷、调节情绪,为19.1%;在文化教育需求方面要高于基本生活需求和心理健康需求,在文教需求所列的几个项目之中,老年娱乐活动最受关注,也是需求比例最高的一项,达到了39.4%。由此看出,“以生活物质需求”为主的养老服务开始向“身心健康愉悦”为主的有质量的老年养生、旅居养老、老年娱乐和老年心理健康咨询养老服务[2],见图1、图2。社会对“懂医、会养、善管”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养老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二)养老行业发展需要专业化、职业化人才
对养老机构的调研显示,养老行业对养老人才的需求中(1为最不需要,5为最需要),养老机构的管理人才、老年人康复、老年人心理咨询、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护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人才的需求量都比较大,具体见表1。
二、吉林省應用型本科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缺少行业标准指导
吉林省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由政府购买,由居家养老服务公司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主要提供家政服务、送餐服务、商超服务、维修工作、长者照护服务、助浴服务等。按照养老产业核心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三个层面:资源开拓者、职业管理者、一线服务者。从岗位职责上可分为医养管理、专业社工、照护服务、综合管理、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目前,虽然部分高校与养老行业企业共同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但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还缺少职业服务标准,缺少与养老行业企业共建的实践性指导教材和案例教学。
(二)实训教学与实践环境脱节
高校虽然配备了护理、康复、介护、老年评估等实训室,但依然缺少真正面临不同老人、不同身体情况、不同心理服务需求的实训教学。即使是老年康乐活动,也只是学生之间组织的健康人群康乐活动,缺少对老年人心理分析和身体评估的过程,与养老行业企业、社区居家养老实践环节脱节。笔者通过对所在高校社会工作(老年福祉方向)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在实习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突发情况无从下手”(占65.18%),然后是“所学知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占48.21%)、“无法应用所学知识”(占44.64%)、“无法组织老人活动交流”(占40.18%)、“不会使用器械”(占37.5%)。
(三)“双师型”教师不足
养老专业作为新兴专业,起步较晚。一方面,教师队伍年轻化,部分教师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直接成为高校教师,从学生转变为教师身份,入职前缺少实践经验和工作体验。入职后要忙于教学和科研任务,深入实践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高校对教师学历要求不断提升,致使养老行业中的一线实践工作者因受学历限制无法进入高校工作,导致高校教师队伍中“高学历、低技能”现象,很难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缺少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化
一是评价内容单一化。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缺少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短期阶段性评价,也缺少对职业精神的评价,学生在养老行业企业工作中的吃苦耐劳精神、热爱养老事业、诚实守信、人际和谐、执行能力、团队合作等并未列在学生毕业考核中。二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在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只有校内指导教师的考核,缺少养老行业企业指导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反思性评价。
三、加快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以养老服务工作标准为指南,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养老机构基本规范》等文件的出台,逐步规范了行业标准。政府、养老行业企业、社区、应用型本科高校等要联合对人才培养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目标,以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为教学内容,在政府、行业企业有效指导下,依据养老服务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的设定要围绕养老行业服务人员的工作标准要求。
(二)以多元的模块化课程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应用型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岗位需求,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全过程、分阶段的实践教学,将养老行业中的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3]。通过实践进行体验和反思,增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连接。构建以养老服务职业通用能力为主的“基础知识模块”、以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的“职业能力模块”和以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的“专业集群模块”。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界限,以职业需求为标准,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课程,对相近学科专业间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进行空间上的整合,提升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促进学生實践学习的多元化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性[4]。
(三)以激励政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支持并鼓励教师深入了解工作一线的各种工作状态和岗位职责,积累教学案例,提高教学的丰富性和实践性。将教师深入养老一线体验作为教师过程性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鼓励教师将课堂搬到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心理慰藉、介护技术的实践体验与指导,组织教学研讨会、教师经验交流会,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考取职业资格证作为职称评聘的考核指标之一,并对深入养老行业企业学习和开展实践的教师给予优待政策支持。
(四)以多方参与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是在评价内容上,确定阶段性和过程性评价的标准。将校内实训作为阶段性评价对象,学生在校内的实训考核中,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介护技能操作,并要回答此项操作的相关知识。将校外志愿服务、社会调研、考取职业资格等作为过程性评价内容,通过召开实践研讨、分享实践中的问题与收获、分析老年心理健康状况、运用老年社会工作方法、阐述团队合作情况、吃苦耐劳的实践体验等方面进行考核。二是评价主体采取双导师制,养老行业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实习的考核,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进行实习报告总结、毕业答辩[5]。以此增加学生参与实践实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情况报告[EB/OL].(2017-07-20)[2019-03-28].http://www.cankaoxiaoxi.com/finance/20170720/2203452.shtml.
[2]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与实践[A].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17年综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162.
[3]马秋平.供给侧视角下机构养老专业照护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7(11):54-56.
[4]王保守.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1):242-245.
[5]姚荣,吴书安.高职教育“三站式”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运行及评价机制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6):81-8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s for the aged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in Jilin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old-age specialty at present, such as the lack of industrial standard guidance in the cont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environment, the shortage of“dual-qualification”teachers and the simplific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essential to clarify the goal of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the service standard of the old-age industry, enrich the cont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multi-modular courses, construct“dual-qualification”teachers with incentive policies,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old-age service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uthor Chen Xiaohong, lecturer of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 Li Miao, research assistant of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