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提问策略 让苏式语文课堂更高效

2019-11-27王佳润

名师在线 2019年8期
关键词:苏式题眼珍珠鸟

王佳润

(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江苏吴江 215200)

引 言

苏式课堂更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和创造力,问题导学法深度契合了苏式教学的模式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问题情境,以问题激趣、引读、促思、助学、提效,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一、于导入处设问,以问激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生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而使其积极投入,主动探索。一堂语文课,导入部分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点,问题设计得好,提问得好,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问题往往能起到投石激浪的特殊作用。

例如,《珍珠鸟》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一篇美文,能否从一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教学这篇课文的关键所在。导入新课是第一个关键环节,在导入阶段,巧设问题,将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同学们养过鸟吗?什么鸟?这种鸟有什么特点?你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喜欢小动物更是小学生的本真,根据这些特点抛出的问题,自然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热烈讨论,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会一下子活跃起来。紧接着再导入《珍珠鸟》这篇课文,“你见过珍珠鸟吗?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与珍珠鸟有关的故事。”这样一来,由问题导入课文,那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巧妙的设问,是打开小学生兴趣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小学生的需求和文本要求,抛出问题就等于抛出了“鱼饵”,促使这些求知若渴的“小鱼儿”向知识的海洋探索,语文学习就会变得生动而有趣。

二、于题眼处设问,以问引读

每篇文章都有题目,可以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中心”,读文首先要读题,读懂了题目,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核心要义。每篇文章的题目中都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题目中的关键词。抓住“题眼”设问,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就能为阅读整篇文章打下很好的基础[1]。

例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要想让学生走近徐悲鸿大师,深切地理解这篇课文,从“破题”入手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推理出一个“问题链”:“徐悲鸿是谁?”“徐悲鸿都画过什么画?”“为什么徐悲鸿要励志学画呢?”“励志是什么意思?”从这个“问题链”中可以看出,“励志”才是“题眼”,抓住“励志”这个词来设计问题,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问题的逻辑就变为“励志是什么意思?”“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呢?”围绕“励志”展开提问,然后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就完成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堂语文课也就算成功了。

问题的设计,不能是为了问题而设计问题,应该是围绕解读文章而设计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要点,围绕题眼设计问题,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便是捷径。

三、于茅塞处设问,以问促思

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阅读和理解每篇课文,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这些障碍就是学习中的难点,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抓住关键性问题,在学生最疑惑的地方巧妙设问,于茅塞处求突破,引导学生迎难而上,去探索、去跨越,学生自然茅塞顿开[2]。

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由于很多小学生一直在城市生活,没有农村生活经验,对燕子相对比较陌生,仅凭这些文字很难让他们读懂、读透这篇课文。于是,了解燕子的特点就成了解读这篇课文的难点,抓住了这个难点设问、发问,也就掌握了打开这篇课文的钥匙。“哪位同学家里住过燕子?你有什么与大家分享的吗?”“作者是怎样描写燕子的呢?”“为什么只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这样完整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找到了答案,乌黑光滑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也渐渐进入了作者营造的那种情境中,一只生动活泼、翩翩起舞的燕子就在眼前,阅读之难、学习之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帮助学生解开学习中的“疙瘩”,收到以问促思、茅塞顿开的效果。当然,设问是建立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的,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切忌天马行空。

四、于空白处设问,以问助学

有句话叫作“此处无声胜有声”,在绘画艺术中有“留白”的说法,文章亦然。有些文章在关键处戛然而止,欲说还休,往往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遐想空间,有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空白”就显得非常重要,于“空白”处设置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尤其是对母爱的那种感悟,让人不禁动情。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母爱的伟大呢?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此处便是“留白”,此处便是“无声胜有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母亲眼角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呢?幸福的?激动的?伤心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理解这泪水的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就会向更深远处进行探索和发掘,于是在这“空白”的地方,他们认识到了母亲眼角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这么一问,就好像打开了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之门。

苏式课堂讲究一种“简约之美”,与绘画之“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于空白处设问,简约而不简单,细腻而又实用,看似平淡的一句追问,一点跟进,有时候就是激浪的投石,就是别开之洞天。

五、于收官处设问,以问提效

一堂语文课,能不能完美收官,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往往在一堂语文课的结尾处,是梳理和总结,是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是举一反三和延伸拓展。在此处设问,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认知上的升华。

例如,《草原》描写了作者第一次造访大草原时的见闻和感受,大草原的风物人情别具异域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多数小学生并没有切身体验过大草原的那种壮阔之美,在认知能力上也有局限性,这就产生了一定的学习障碍。为了解决这种“距离感”,教师可以采用设问的办法,在收官处进行延伸和拓展,借以升华情感。“假如你也是访问团的成员,你跟作者的想法一样吗?”“你的家乡在哪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好吗?”学生可能对草原陌生,但对自己的家乡一定很熟悉,从家乡的情感再串联到《草原》,陌生的情境就会变得亲切。

结 语

总之,苏式课堂是实用的,也是灵动的;是精致的,也是从容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问题导学法,不断优化提问策略,可以让苏式课堂变得更精彩,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快乐、更高效。

猜你喜欢

苏式题眼珍珠鸟
苏式美酒——惠泉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园林美——童眼里的苏式家具
珍珠鸟
珍珠鸟
说谎的珍珠鸟
“苏式”与“教育”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