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有效融合
2019-11-27黄志淑
黄志淑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小学 广东 广州 511431)
《墨子·公孟》中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是歌曲之词,随着时代推移,音乐佚亡,歌词尚存.凡词皆可歌可咏,可见在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密切。课堂上教学有效的融合音乐,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此时诗词教学不再抽象枯燥,而变得具体形象,兴趣盎然。从而在精神力量、意志品德、人格魅力、灵魂情操,受到美的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文学欣赏效果。
1.通过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在传统的古诗词的教学奉行着熟读、背诵、翻译不仅给学生带来死记硬背的枯燥和断章取义的理解,而且学生也根本没有掌握古诗词的精华,没有感受其中的美感,甚至产生了古诗词的厌恶之感。在教学中,根据诗与音乐抒情性与韵律性的相似点,选用相应的音乐作品,就能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用熟悉的音乐情感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但选准音乐很重要,一定要“配”,宁缺毋滥,一定要考虑到细节,要使音乐与古诗词融为一体,不能太“粗”。《江南》可配上《《鱼戏莲叶间》;《长歌行》可配上《长歌行》;《回乡偶书》可配上《牛背上的小孩·回乡偶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配上《白雪歌》……这些曲子都是古香古色的古筝曲或琵琶曲,很适合古文的背景音乐。还有一些古诗词已谱上歌谱,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的诗词,教学时,可直接使用歌曲既歌曲导入新课,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借助音乐营造课堂情景氛围,感受古诗词的美
爱因斯坦认为,音乐是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的催化剂。根据音乐特定的情感内涵,再辅之以具体的文字空间,便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启审美想象的通道。音乐像文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深入,因而更容易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古诗词有很强的意境美和音乐美,都能谱上曲唱成歌优美的旋律。在央视诗词原创节目《经典咏流传》一经传唱后,诗词歌曲为同学们所喜爱,例如凤凰传奇演唱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歌词引自唐诗《将进酒》);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直接引用《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谭维维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是直接引用的王冕《墨梅》);胡德夫的《来甦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直接引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这些直接或间接引用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歌词作品,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使诗歌潜入心扉。
如在制作的《满江红》课件时,我设计了岳飞的生平,插入《精忠报国》歌曲,画面与歌曲情景相容,充分表现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这样的课件一播放出来就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古诗词的美。
3.以唱代教,以唱入感,以唱带背,增强学生的记忆
诗歌本身有一种声韵之美、情感之美,把握诗歌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涵咏”。长期以来,音乐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尤其是流行音乐更令学生热衷,而又因音乐旋律往往是连贯记忆的,记得旋律也就记住了词,在教学中适时加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词时,在简单地介绍完作者、作品及课文的背景后,播放了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歌曲刚播,学生马上跟唱,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升,歌唱熟了,词也记住了,意境也领会了,一举多得。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音乐的有效融合,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音乐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起桥梁,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