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君子品行 健康成长
——浅析利用道德与法治健全学生品质的方法

2019-11-26蔡惠芹

名师在线 2019年19期
关键词:偏差道德笔者

蔡惠芹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广东广州 510000)

引 言

青少年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人员储备,他们承担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1]。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呢?下面,笔者就谈谈可以有效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对学生道德偏差问题进行纠正的过程中,必须要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问题[2]。学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即使现在有道德偏差问题,并不代表他们未来还会这样,在未来的某些阶段,可能由于自我反省或者受外来条件的影响,他们能更加适应社会,能够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迎接挑战,并且逐渐地改变自己,最终获得意想不到的发展。

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不仅要求教师对其深入了解,还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守这种理念,让学生走出自身的心理困境,实现与环境的良好融合[3]。例如,在教导学生时,教师可以运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以活跃的教学方式来鼓励学生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活动中的乐趣。“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实质上等同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学习《真正的友谊》时,笔者就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侧面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道德的升华,实现自我认知。教育者必须要坚守自我,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帮助存在道德偏差的学生跨越自己的心理障碍,走出阴影,获得“新生”。

二、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培育其独立自主的品质

学生要想更加高效地学习,需要在心中明确学习的目标,并按照目标制订详细的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获得显著的进步。因此,教师应当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将课程内容浏览一遍,找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构建学习框架,确保学生在清晰目标的引导下,逐步完成每个环节的任务,最终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然而,根据当前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情况来看,还无法有效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学校有必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实施德育,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五年级《勿忘国耻》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发展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终的目标,分阶段制订计划,逐步培养学生有关公正、自由、和谐等意识,并结合生活化且具体的实例和故事(讲一讲“抗日战争”的故事、观看一些影视作品)等,辅助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或共鸣,并在内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此学习才能够有更多的收获,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说服教育与规范管理结合,矫正学生的道德偏差

小学阶段主要以“一面倒”为管理模式,从整体层面来看,学生身心的发展水平可能仍旧没有得到提高,但实质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是非判断能力。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权以及学生的意见,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此时就需要融入另一种教育模式——说服教育。其既可以尊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能给予学生尊重。说服教育和规范管理模式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获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说服教育旨在利用语言、影视等说理传道,使存在道德偏差的学生能够重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明晓是非,辨别黑白,提高自我认知和道德水平,转变不良行为。说服教育要求教师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实际情况明白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谈话效果。

笔者经常组织课外延伸学习,如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有所不同,笔者有时会将二者相互补充。其中,苏教版有一节课《做诚实守信的人》,笔者利用这节课与北师大版的《诚信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例如,学生在路上捡到了钱交给笔者之后,笔者会在全班对其进行表扬;在考试的时候,笔者会采取无人监考的状态,让学生自觉地互相监督。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不在场而作弊,此时笔者也不会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内疚,以这种羞耻感让学生自己反思,改正自己的问题。

当然,还要注意在说服教育中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教师走下教堂,不再盛气凌人,应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地进行交流,以一种融洽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导。这并不是指教师应该一味地“让步”于学生的个性,还要在某种程度上发挥规范管理的作用,教师不可以充当“老好人”,必须要矫正学生的道德偏差,“修正”学生的意见。

四、优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减少负面影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此时就必须要优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减少外在因素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外在因素则是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综合起来形成的大环境,涵盖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我们在群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环境条件。

在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时,需要社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大环境,而学校与家庭之间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积极的因素鼓动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

结 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意见。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比较特殊,此时正是他们道德认知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不够成熟,需要学校方面的培养。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在思想教育方面就有着特殊性,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优良品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猜你喜欢

偏差道德笔者
50种认知性偏差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老师,别走……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加固轰炸机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