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2019-11-26

名师在线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知识点历史

曾 超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江苏张家港 215621)

引 言

发散式教学是从学生个人学习需求出发,以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对各门学科教学、学生长远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巧妙融入发散式教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长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发散式教学的经验,造成了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本文在肯定发散式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展开了深入研究。

一、结合情境,分析事件背景

高中历史知识点较为枯燥、乏味,不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影响发散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将发散式教学巧妙融入其中,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尤其是在历史事件分析讲授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述事件发生的过程、意义,只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生动的故事、形象的语言等不同途径来创设更为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融入当时的历史背景,综合思考历史事件。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为例,教材已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其过程,并将革命运动的崛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的首次合作等重大历史事件、基本史实囊括其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叙述,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无效重复,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笔者以历史漫画的形式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创设了幽默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切换视角,重新审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真实背景,认识到当时历史的实际情况。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入手对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具体的原因、详细的过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在情境的支持下,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知,笔者再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组织学生分析中国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1]。

二、鼓励求异,打开不同维度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不同的问题也有着全方位的思考与认知。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习惯将一些已有的知识点、思想内容灌输给学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求异思维的发展。对此,教师应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思考,这样才能将发散式教学融入历史课堂中。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问题展开专题讨论,组织学生以求异精神为支柱,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给予肯定与鼓励,提升学生自信心[2]。

例如,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制权力结构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作为不同的代表团,在参与讨论的基础上,体会美国政治家的智慧与魅力。在这次活动中,每个代表团都有各自的议题,主要包括:如何防止专制,保证民主;如何正确处理美国南北方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各州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探讨与辩论的过程中,代表团不仅需要做好口头叙述工作,还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草案,提出自己的论点与论据,从而赢得他组的支持,并且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形成最终的议案。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大胆表述了自己的想法,实现了发散思维的成长与发展。

三、拓展范畴,深化思维能力

当前,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但是在历史事件的呈现上依然有所局限,因此教师必须要在现有教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教学范畴,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更为长远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历史知识面,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权,使其能动地收集整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的历史活动,通过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等途径学习、感受不同的历史,达到深化思维能力的目的[3]。

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较为详尽地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先进与“保守”,让高中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是书本上展现的内容只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在正式教学之前,笔者让学生于课前开展调查,利用互联网、实践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取得的成绩,并书写相应的调查报告,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在这种调动之下,有的学生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为专题,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现了专题内容,并且结合当前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进行了思考,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的学生则列举了中国古代知名的水利灌溉工程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这些拓展性的知识不仅构建了发散性的历史课堂,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四、放飞想象,激活创新意识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才是历史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想象力与情感认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图片、文字来创设真实的历史场景,带动学生想象历史发生的详细过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当时的历史人物,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而在发散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将想象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思维迁移,利用以前的知识联想新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儒家文化”知识点的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扮演孔子及其弟子,通过模仿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感受儒家思想。在演绎的同时,学生需要对孔子的出身、穿着等进行研究分析,还需熟读孔子的名言名句,深入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与中庸思想,充分融入自己的想象与认知。在学生演绎后,笔者又播放了《孔子》这部电影中的片段,在学生认知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还能诱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散他们的思维。

结 语

高中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展开知识点的传授,否则只会阻碍学生的自主学习,限制教学的开放性、发散性。对此,教师应该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努力为每个学生营造开拓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突破思维的局限,接受丰富历史知识的熏陶,在发散式教学的支持下得到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知识点历史
第十二页 知识点 静候“18”
第十页 知识点 教-8教练机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第九页 知识点 QSZ92式半自动手枪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