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学生品味诗词之美
2019-11-25沈素清
沈素清
【关键词】诗词教学;美;拓展与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3-0066-02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大幅度增加,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适度拓展古诗词教学,尝试在多种情境下、不同体验中唤醒学生的诗心,引导他们品味诗词之美。
1.在一书一画中感受意境之美。
诗书一家,琴瑟共鸣。中国书法自古以来就与诗词美文紧密相连,传世的名碑名帖大多都文质兼美,人们在欣赏书法精妙的同时常常为精彩的内容所打动。同样,诗画更是密不可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因诗作画,遇画题诗,相得益彰。现在学生接触到的古诗词都是精挑细选的名篇佳作,特定的背景,不同的物象,唯美的意境,往往需要沉淀、升温、发酵,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本着诗书画合一的理念,笔者尝试让学生将学过的古诗词“书”出来,“画”出来,来一个脑洞大开的“再创造”。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新学的古诗词中选择一些宜书宜画的篇目让学生书写配画。定期在教室里展出学生作品,并请学生自我推介,互相点评。随着对古诗词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会了用笔墨来表达内容,用书法来表达情感。理解透、构思巧、画得美、写得好的作品越来越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教完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书画作品。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群山连绵、枫叶似火的深秋山林景色,可是在表现“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时却各有不同。有三幅画颇有代表性:第一幅隐隐约约地画出了远处的房舍,明示“有人家”;第二幅画了一道炊烟在远山袅袅升起,暗指“有人家”;第三幅另辟蹊径,画了一名农夫在溪边挑水,身后一条石径蜿蜒而上,同样表示“有人家”。显然,第一幅画过于直白,缺乏新意,后两幅画委婉含蓄,意境高远,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2.在聆听诵读中品味音律之美。
中国古诗词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美学家朱光潜指出:“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藝术。”诗歌的形式理论与音乐形式理论多有相通之处。中国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音律之美,一般通过平仄、押韵、句式来体现。对小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略显深奥。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古诗词适当讲解一些平仄、音韵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的音律之美有规律可循。
学会聆听,让耳朵告诉大脑。我国古代作诗也叫“吟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唱最能体现诗词的音律之美,然而,古代的诗词流传至今的只有词本,音乐部分早已失传。教师可以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和当下流行的古风音乐中选择一些经典作品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古诗词在音乐伴奏下的完美呈现。
花式诵读,让经典穿越时空。古汉语的音韵知识并不简单,对于小学生来说,能用普通话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出来就是成功了,没有必要刻意地花费大量时间“吟唱”。男女生分读、小组读、接力读、回环读,笔者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之美、声韵之美。进入高年级,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可以按季节举办“春之声”“夏之凉”“秋之韵”“冬之恋”四季诗词朗诵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出彩的机会。还可以将朗诵会场搬到操场、公园、社区广场,让学生穿唐装、着汉服,男生捋长须,女生作细步,伴着优美的音乐进行诵读,彰显仪式感。
3.在回归生活中体会情感之美。
习总书记在许多重要的演讲和文章中经常引用中国的古典诗词,金声玉振,史鉴昭昭,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生活中,我们每每听到有人在讲话时用上古诗词,不禁刮目相看,感佩其“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文来源于生活,诗词教学只有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情感之美。
走进生活,触摸体悟。四季更迭,时光轮回,草木有意,山水含情。古代文人在创作时,或写景咏物,或寄情山水,或托物言志,情感之美,耐人寻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春天来了,笔者带领学生河边漫步,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早春气息;夏天来了,笔者带学生荷塘赏花,现场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阳刚与阴柔和谐统一之美;深秋时节,笔者带领学生行走于梧桐树下,听秋声,赏秋景,品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感受秋风起寒意生,旅人思乡情深深;冬天下雪了,笔者带着学生来到广阔田野,体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阔达高冷意境。
融入生活,活学活用。让诗词融入生活,让人生充满诗意。过年放鞭炮时,引导学生联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狂风四起时,不忘来一句“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消极懈怠时,提醒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遭遇困难想想岩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即使失败了也毫不气馁,鼓励自己“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活学活用不仅体现在能说上,更要体现在会写上。从三年级起,笔者就在班上设立作文“珍珠奖”,凡是作文中恰当引用古诗词的,每句画一个红圈圈,代表一颗珍珠,每学期一评比,看谁得的多。笔者还常常用手机拍下一颗颗精彩的“珍珠”,晒到家长群里,让美好的“诗意”从校园弥漫到家庭。
古诗词教学担负着知识传授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教师要用一颗“诗心”带领儿童感受诗词之美,用“水磨”功夫帮助儿童涵育、成就诗心,走向融化、创生“诗教”之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