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气环境”系列微专题探析(一)

2019-11-24刘豪叶萍

地理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微专题大气环境

刘豪 叶萍

摘 要:“大气环境”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针对“大气环境” 中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两个微专题分别从高考解析、知识精析、真题透析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为复习备考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气环境”;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微专题1    大气受热过程

一、高考解析

★核心考点(表1)

★考情解读(表2)

★命题热点

大气受热过程试题从考试结构看,多出现在选择试题中,主要表现为以图表材料切入,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应用。从知识分类看,主要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如火山爆发对地表温度的影响(2015年广东卷,第2题);大气受热过程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如昼夜温差与风化的关系(2016年海南卷,第19、20題);大气受热过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逆温现象对空气质量的影响(2013年浙江卷,第1题),大气保温作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17年全国卷Ⅰ,第9~11题)等。从命题立意看,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部分试题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高考中,结合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资料等考查相关大气受热的过程、意义、影响、问题及措施,仍是命题的方向。

二、知识精析

★知识网络(图1)

★重点突破

1.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强弱及其影响和应用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昼夜温差大。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昼夜温差大→农产品质量好。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气候湿润、盆地地形→阴雨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能缺乏。

2.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及其影响和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图2)。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3.气温的分布变化规律(表3)

[时空表现 分布规律 时间变化 日变化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般低纬度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度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年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一年中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推迟一个月。一般气温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空间变化 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 000m,气温下降约6℃ 水平分布 全球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海陆间 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7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南半球相反 内陆地区 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高 沿海地区 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低 ][表3 气温的分布变化规律]

4.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图3)

5. 逆温现象及其类型

(1)概念。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图4)。

(2)逆温的影响(表4)。

[积极影响 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有利于飞机飞行,因为逆温层上的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不会出现较大的颠簸 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有利于农作物提高质量和产量 消极影响 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影响交通安全 ][表4 逆温的影响]

★易错点归纳

1.光照、热量的联系与区别

(1)光照(也称为太阳辐射能,或光能):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及其强度的多少。影响日照时数和强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昼夜长短和大气的削弱作用。

(2)热量:是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去晚上散失的能量。通常用积温(气温的累积)来衡量热量的多少,而影响积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白天温度的高低与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关,晚上温度的高低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

(3)具体分析如下:海拔相近时,低纬地区热量优于高纬地区,内陆地区光照优于沿海地区(天气晴朗)。纬度相近时,高海拔地区光照优于低海拔地区(大气密度),气候干旱地区光照优于气候湿润地区(天气晴朗)。 一般情况下,低纬地区热量充足,高纬地区热量不足;中低纬高山高原地区,光多热少;中高纬内陆干旱地区,光多热少,但夏季光多热多。

三、真题透析

★例题解析

(2017年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5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参考答案: 1.B   2.C   3.D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图中③④总体温度低,且温度接近,变化趋势一致,可推断为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图中①②总体温度较高,说明是采用双层覆膜技术的结果。由于丰、枯雪年降雪量差异明显,丰雪年保温作用更明显,气温变化范围较小,为①,则②为枯雪年。第2题,主要考查不同地理环境下气温的变化情况。该图反映的是平均温度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积雪厚度不同,使得进入膜内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且积雪厚度不同,雪的保温效应强度也不同,所以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第3题,主要考查时差和我国地理概况。从图中可知,该地一日之内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我国标准时间为东八区区时,即北京时间),而根据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此时当地地方时应该为14时左右,即该地大致位于东六区。所以该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仿真练习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夏季在我国西北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坡向是: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2. 下列地带中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3.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图6)。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1)分析宾川县河谷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2)从气候角度分析宾川县水果质量好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C   3.B

4.(1)宾川县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空气较稀薄,位于谷地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2)白天气温高,光照强,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夜晚,气温低,作物的损耗少,有利于糖分积累,所以水果品质好。▲

微专题2    热力环流

一、高考解析

★核心考点(表5)

[表5 “热力环流”核心考点][考纲 大气受热过程 考纲解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

★考情解读(表6)

[考查题型 考查频度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命题立意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原理可以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等。考查多以图文材料的形式,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字、图片等材料为背景,以某种大气现象为切入点,考查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论证阐述的能力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判定区域定位,分析区域热力环流现象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形式、影响与应用等 人地協调观:分析考查区域热力环流影响与应用,加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降低极端天气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理实践力:了解当地经常发生的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地理现象及存在问题,能为当地极端天气下的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表6 “热力环流”考情解读]

★命题热点

热力环流试题从考试结构看,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出现,选择试题居多,主要表现为以“区域”+“现象”为背景,结合图表材料,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应用。从知识分类看,主要涉及某种热力环流现象的成因分析,如对美国龙卷风形成的影响因素的分析(2018年全国甲卷,第37题);某种热力环流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如对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积云形成原理的分析(2019年全国甲卷,第6~8题),确定积云的形状和时空分布特点;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影响,如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的成因及影响(2019年江苏卷,第19、20题)。从命题立意看,既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高考中,结合区域图、过程示意图、统计资料等考查局部区域大气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对区域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命题的主要方向。

猜你喜欢

微专题大气环境
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微专题突破郭又来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大气环境监测控制及质量控制措施探析
Android平台下的空气质量和天气情况查询应用设计与实现
“微专题”引领高效数学复习的思考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
基于生本教育的教材处理与重构策略
固定污染源废气现场监测流程及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