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听课的三重身份

2019-11-23杨彦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听课学习者教师

杨彦虎

摘   要 作为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特殊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听公开课这一高效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教师需要以学习者的身份认真观摩,以课程专家的身份审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学科专家的身份探讨教学内容的精准度、合宜度。

关键词 教师  听课  学习者  课程专家  学科专家

作为一项特殊职业,教师必须具有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求学期间获得的知识,远远不足以满足教师近40年的教学工作需求。参加工作后的教师,主要通过阅读和听课获得新知。听公开课理应成为教师工作生涯中名正言顺、相当有价值的学习通道。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最近项目而言,听觉刺激呈现相对于视觉呈现有更好的回忆成绩”[1]。这就意味着,听好一堂公开课,其效果往往大于同等时间内自主阅读学习的效果。

要使听公开课的效果最大化,教师需要兼有以下身份。

一、学习者

听同仁的课,教师首先需要的是谦逊的姿态。每一名教师都有执教公开课的经历,备教阶段可以说是一段黑色又血腥的日子,教材一遍遍地读,资料一遍遍地找,教案一遍遍地被否决了再重来。于是,执教者最后呈现给大家的,一定是他倾情奉献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我们没有必要吹毛求疵,尤其没有必要听课期间在一旁指手画脚,交头接耳。这些行为也许会在无意中给执教者莫大的负面影响,也许会让我们在傲慢中错过执教者最精华的设计环节。

第一,学着和学生一起倾听。课堂上,认真倾听是最好的仪态,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不错过执教者每个教学环节,不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甚至不错过执教者的每句话。你倾听的样子好美!

第二,学着和学生一起笔记。不妨将听课本的纸从中间一分为二折个印痕,左边记知识,右边记执教者的教学思路。如此,重新审视这堂课时,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流程都是鲜活的,评价才能够有理有据。

第三,积极欣赏师生的互动。听公开课,虽不能像学生一样与执教者互动,但却能用心地感受师生互动的精彩时刻,梳理执教者引导学生、揭示知识、强化知识的方法策略,为我所用。

二、课程专家

时至今日,“课程”依然是个尚待准确界定的概念。按照泰勒的观点,任何课程都应该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而所有的课程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展开的。韩雪屏在考查了众多有关课程的定义后,将课程理解为“一种在教学目标、内容、计划等方面都已经设计和编制完备的静态的产品”[2]。由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课程应该反映具体学科的教学目标(为什么教)和教学内容(教什么)两大基本、核心的问题。

心理学从四个维度认识“专家”:第一,丰富的领域特殊性知识;第二,认知加工的自动化,第三,对问题情境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第四,善于应用问题解决策略[1]。

据此认识课程专家,则课程专家不仅具有课程方面的丰富的陈述性知识,更具有丰富的、灵活多变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知识,能够根据对具体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做出专业评价和建设性指导。将教学目标明确、正确、合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这对于绝大多数听课者而言,也许只能是终生奋斗的目标,但却可以是此时此地的实实在在的约束和实践。我们必须从听课开始到听课结束,始终追问一个原则性问题:教学必须是有效的,这堂课的效度高吗?换言之,這课堂有无清晰、适切的教学目标?这堂课最终有无达成这一目标?

现在流行的评课模式值得警惕,那就是过于偏向对“技”的强调。当然不是说教学技艺不重要,而是说教学技艺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相互协调运行的。试做两种假设:

第一,课堂教学顺利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传递,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教师衣着较随便,或者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课堂活动少,这算不算一堂成功的课?

第二,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板书工整,多媒体使用得当且有相当技术含量,仪表端庄,但教学目标模糊或者未达成,这算不算一堂成功的课?

课堂需要氛围,也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教师授课不等于导演导戏,也不同于演员演戏,教师所从事的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知识传授工作,达成教学目标是教师工作的第一要务。目标实现的路径有千百条,既可以在热闹的氛围中实现,也可以在安静但又有思维冲击力的氛围中实现。“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据此判断,第一种假设的课堂相较于第二种课堂要更为成功。

这对于我们听课者而言,是一个迫切的角色定位问题。我们必须是行内人,是接近课程专家的行内人,而行内人不能说行外话。

三、学科专家

沙姆韦、梅瑟-达维多合著《学科规训制度导论》中探讨了“学科”一词的词源后提到:“称一个研究范围为一门‘学科,即是说它并非只是依赖教条而立,其权威性并非源自一人或一派,而是基于普遍接受的方法和真理。”[3]在教学实践中,允许一种学科出现不同的教学流派,但学科自身却没有流派,所有教学流派呈现的是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百川归海,教学内容却必须是被普遍认可的、正确的、适宜的学科知识。日本学者佐藤学说:“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的。学科是将知识加以分类,系统地、分阶段地组织的。”[4]那么,以此观照作为学科专家的教师,就需要对自己所教授学科的知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并且,还应对具体学段应该学习何种知识,以及掌握何种难度的知识有精确的把控。所以,在具体的听评课环节,应做到:

第一,确认教学内容主要是该学科的知识。学科教学中教授非本学科的知识,这在现实中并非危言耸听。笔者听一堂语文课,自始至终都在讲“母爱的伟大”,这是语文知识吗?不夸张地说,类似的课例并不少见。

第二,确认教学内容是该学科的准确的知识。多数学科知识系统周延,教师听课可多关注知识的讲解是否清晰、有条理,而语言类学科,尤其是语文,却常常需要首先面对学科知识是否准确的问题。笔者听过一节高三语文复习课,授课教师将小说中正面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为语言、外貌、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五类。动作描写中可以出现细节,外貌描写中也可以出现细节,它们怎么能与细节描写相并列?有教师讲阅读的“钩玄提要”法,要求学生勾画每一段的关键语句。但其实对学生而言,最感困惑的是,究竟怎样的词语、怎样的句子才是关键语句。教师只有将这些知识讲准确、讲清楚,教学才有意义。

第三,确认教学内容是该学段应该掌握的准确的知识。当下,超前讲授知识现象并不鲜见,而且也不宜全盘否定,但一定要根据教材设计的用意统筹安排,根据学情适度调整,切忌拔苗助长。听课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材设计意图、学生学情审视教学内容的合宜度。

第四,确认教学设计的环节是易于实现教学内容转化的。关注教学环节,不只是关注课堂教学的流畅度、活跃度,更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是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转化在设计。我们期待课堂中的思维闪光,期待课堂中的精彩瞬间,但若紧盯着“课堂动起来”“课堂出现了几个小高潮”,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总之,听公开课是技术也是艺术,需要教师具备三重身份。以学习者的身份认真倾听是态度,以课程专家的身份紧追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原则,以学科专家的身份探讨教学内容的精准度、合宜度是关键。教师成长,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1] 梁建宁.当代认知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 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听课学习者教师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如何提高学生高中语文课堂听课的能力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