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竞赛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2019-11-21宋洋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9年25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劳动竞赛特征

宋洋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9-103-02

摘 要 劳动竞赛作为党和国家依靠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广大劳动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国家经濟建设的成就、劳动者思想意识的提升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劳动竞赛也表现出一种由初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 劳动竞赛 历史发展 特征

劳动竞赛是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自其1919年在苏联诞生以来,已近百年的历史。我国的劳动竞赛起始于民主革命时期,也走过了将近90年的光辉岁月,尤其是自1949年建国后,获得了持续的发展。具体来说,我国的劳动竞赛始于1931年的中央苏区,发展于建国之后,十年动乱期间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按照每个不同时期劳动竞赛的主要特点和工作重点的不同,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一、劳动竞赛与劳动态度相结合的阶段

1953年以前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包括解放区时期的劳动竞赛是我国劳动竞赛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劳动竞赛的主要特征是与劳动热情和劳动态度相结合,根本目的在于转变劳动者对于工作的态度,树立起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以忘我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初建的大潮中。

建国初期,经历了战争洗礼的中国,百废待兴,劳动者热情空前高涨。再加之,国家初建,既有传统势力的残余,又有敌对势力的破坏,劳动队伍成分复杂,迫切需要国家规范思想、树立典型。为此,工会迅速将劳动竞赛提到议事日程,并将劳动竞赛与劳动态度结合起来,使广大劳动者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为国家做贡献为荣的劳动观念,从而有力促进新一代工人阶级队伍的健康成长。

这一阶段,劳动竞赛的主要活动包括:一是以“新劳动者运动”为起点,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新劳动者运动”是解放前分别在陕甘宁边区、晋冀豫根据地和晋绥解放区三地开展的学习模范职工的活动。建国以后,工会继续发挥优秀劳动者的示范作用,涌现出一批模范人物和工作组,如马恒昌、郝建秀、施玉海等。二是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战争和恢复生产,东北第五机器厂马恒昌小组向全国工矿企业的班组和全体工人提出挑战,提出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此倡议一出,各城市和产业工人纷纷应战,全国总工会也作出了在全国开展马恒昌小组竞赛运动的决议。至1952年底,各主要产业的80%以上职工都参加到竞赛中来。”三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献纳器材活动。面对建国初期的财政困境,国家决定在全国节约开支,整顿收入,号召全国工人阶级积极开展清仓查库、献纳器材等增产节约活动。广大工人阶级热烈响应,如北京石景山钢铁工人献出钢材5000吨,各种机器零件1万多件,耐火砖540多种350余万块。

二、劳动竞赛与新技术相结合的阶段

从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是我国劳动竞赛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劳动竞赛与新技术相结合,突出技术革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目的在于改进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主力军作用。

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为了顺利完成国家经济计划,必须高度发挥工人阶级经济建设主力军作用。而工人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仅仅依靠劳动热情是不够的,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才能创造一个个发展的奇迹。因此,将劳动竞赛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技术革新上,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另外,苏联的专家和技术支持,我国工人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劳动竞赛与新技术结合的技术保证。广大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则为劳动竞赛与新技术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群众保障。

这一阶段,劳动竞赛的主要活动包括:一是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模范引领作用的系列活动。1956年,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全国总工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决议》,波澜壮阔的先进生产者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1958年,工人群众自发提出了“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口号,中共中央肯定了工人群众的首创精神,以此为基础,掀起了以“比、学、赶、帮、超”为内容的劳动竞赛热潮。60年代初,工会开展“五好企业和五好职工”活动,以五好为目标引导劳动者进步。1964年,毛泽东号召“工业学大庆”,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职工群众学大庆的劳动竞赛活动。二是旨在增产节约的群众性技术改进活动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此项活动1952年底自鞍山钢铁公司兴起,在工会的倡导下,群众性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如火如荼展开。从1953年至1960年,全国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达到28538件。三是开展职工技术协作活动。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紧张,为了保证苏联援助工程的顺利进行,我国的一大批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开展了厂际间的技术协作活动,交流经验,协作攻关,解决了一大批遗留下来的技术难题。

三、劳动竞赛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的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至20世纪90年代末,是我国劳动竞赛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劳动竞赛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探索劳动竞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经济责任制相互促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改革开放添砖加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国家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为我国的劳动竞赛提供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对开展劳动竞赛的历史经验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之间的矛盾,将劳动竞赛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全总果断提出“在改革中开创劳动竞赛新局面”的新构想,将劳动竞赛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这一阶段,劳动竞赛的主要活动包括:一是继承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劳动竞赛得以恢复和发展,全国各行各业都广泛开展了增产节约的劳动竞赛活动,包括“双增双节”、“挖潜增效”和为“四化”立功等多种形式。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术比赛、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术练兵等原有的群众性活动形式生机勃勃、异彩纷呈。二是明确经济责任制与劳动竞赛的关系,并将二者有机结合。经济责任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劳动竞赛是职工群众通过比、学、赶、帮、超等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两者目的相同,性质和方法不同,可以相互促进,而不能彼此替代。推行经济责任制后,劳动竞赛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有可为。全国各地企业围绕经营承包责任制,开展了达标、超标、创水平、上台阶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三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劳动竞赛的改革创新。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竞赛也要随之进行发展创新。如劳动竞赛的目标,由原来的重视产量和产值转变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工作重点;劳动竞赛的内容,由原来的拼体力、拼时间、拼设备等体力型向依靠技术创新、发挥群众创造精神的智力型转变;劳动竞赛的领域,由单一的强调生产过程,转变为涉及多层次、多类型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竞赛。劳动竞赛的对象,从偏重一线工人,转变到从一线生产工人到厂长、经理、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全员竞赛上来。劳动竞赛的奖励,从原来的只讲贡献,不计报酬转变到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劳动竞赛的形式,由规模大、时间长的“马拉松式”竞赛转变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多种形式。

四、劳动竞赛与创新相结合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自主创新发展的新战略,劳动竞賽与时俱进,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劳动竞赛与创新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任务,在劳动竞赛的目标、领域、内容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变为真切的现实。劳动竞赛作为鼓励、指导劳动者参与经济建设的重要形式,必然要顺应时代发展,与创新相结合。新时期工人素质的提升和其自我成长的迫切愿望,也为劳动竞赛的转型奠定了群众基础。面对这些新情况、新形势,全总果断地将劳动竞赛推向新的阶段。1999年12月通过决议,开始在全国职工中实施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开展“争当新型劳动者”系列活动为载体的创新工程,将劳动竞赛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劳动竞赛在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继承并发展以往劳动竞赛的有效手段。劳动竞赛在中国发展几十年来,几经变迁,与时俱进,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技术革新、技术比赛、技术攻关、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岗位练兵和合理化建议等。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这些劳动竞赛的方式被坚定的继承下来,并被赋予时代特色,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二是适应国家战略部署,创新劳动竞赛新形式和新特点。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坚持从国家的现实背景出发,在开展劳动竞赛的目标、领域、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在目标上,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领域上,与企业的科技、经营、流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在内容上;突出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形式上,以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并为职工群众所欢迎为标准,创新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不断把活动推向新水平。

时代在发展,劳动者在成长,劳动竞赛前进的脚步依然向前。2018年,全总在全国广泛开展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这些主题活动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增加与以往劳动竞赛不同的“扶贫”和“生态”因素,突出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动员广大职工用劳动筑梦,以实干圆梦,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宋如山,杨新科,闵彦.劳动竞赛学概论——企业软管理科学[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

[2] 高明岐,张进禄.中国劳动竞赛学[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

[3]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运动(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4]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实施群众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意见》.2000年10月18日.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劳动竞赛特征
第三届“中铁六局杯”劳动竞赛启动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
与时俱进实现五个转变 推动劳动竞赛创新发展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中冶赛迪获重庆市“建好一号工程”劳动竞赛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