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之影视教学法探究
2019-11-20梁丹
梁丹
【摘 要】本文分析近三年高考语文考点及主要考查内容,找出学生在小说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述运用影视教学法的策略,重组课程,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通过影视中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答题能力。
【关键词】小说阅读 影视教学法 文学素养 答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B-0120-0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多年来一直提前做好高考备考工作,要求教师多研究教材,多研究《考试大纲》,总结经验,提升教法水平,提高学生素养和成绩。比如 2019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我们高三语文基组成员在研究文学类文本考题时得出的共识是,2017 年以前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直考小说,自 2017 年以来文学类选文多样化,而且是高考语文必考内容。按照《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的文体要求,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四种文体。我们考虑到试卷命题的规律及出题实际,认为 2019 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选文将会侧重在小说和散文这两类文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乡镇,基础薄弱,文学素养比较低,光靠刷题及教师传授解题方法根本不切实际,学生不感兴趣,成绩也上不去。为此笔者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并基于近几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考查形式,侧重考生对小说这类文体的阅读素养提升及答题技巧的训练,进行了影视教学法的探究。
一、分析近三年考点方向,明确主要考查内容,找出学生在小说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鉴于 2018 年全国卷Ⅲ考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节选),笔者认为 2019 年考科幻小说的概率不大,但是考小说的概率非常大(2019 年全国Ⅰ卷Ⅱ卷Ⅲ卷都考小说)。因此我们在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备考中,特别注重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的训练。下面对近三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选文命题(如表 1 所示)进行分析,以明确主要考查内容,找出学生在小说阅读文本答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教 18 年,多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一线工作,也常到外校学习高三语文备考经验。在高三的复习指导中,一直用传统教法梳理各个知识点,在授课中也常是分知识板块进行讲解,然后是对高考原题进行剖析,最后是把所讲考点拓展到习题训练中进行知识迁移及巩固。
在小说阅读一轮复习时,笔者还是用传统的教法,把小说的答题技巧分板块传授给学生,接着是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小说阅读原题,然后是让学生通过做题检测和巩固,以提升所学知识。就这样,一日复一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高三不苦,高三无味”。高三就是反复复习考点,反复刷题。
然而,在总结小说阅读一轮复习知识点的那节课,笔者所任教的 1601 班有位男生小声嘀咕:“讲了那么多,还是不懂用。”尽管声音不大,笔者还是听见了。课后笔者找他聊,他又如是说道,旁边几位同学也凑了过来。他们纷纷向笔者诉说,到了高三,各科老师都是传统教法,感觉这样的学习方式好烦好累,整天要记那么多,对所学知识点很多都不会理解,更不会灵活运用,更别提什么兴趣了。笔者瞬间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儿,我那么辛苦,一直以来不都这样教吗?或许,只是这个班的个别学生这样认为而已。
笔者又到所任班主任的 1611 班上课,很顺畅,学生也很安静,感觉学生学习氛围不错。课后笔者找了几个学生聊,结果她们的反映是,班主任的课谁敢不听啊,不过其实也是靠死记硬背,文本认知理解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还是提高不快。
之后,笔者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在“互联网+”时代,纸质版小说的读者越来越少,电子版小说的读者渐渐增多,而好的小说拍成电影后更是吸引众多观众。如果把小说阅读教法变成影视教学法会有什么效果呢?经过深思熟虑,笔者决定试试。
二、基于学生的学情,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探究影视教学法,精研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分析学生学情,提倡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改变教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得先研究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基础薄弱,文学素养比较低。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是文科 1611 班和理科 1601 班。笔者把前段时间语文科目考试的成绩分析表及小题分表再次打印出来,也叫科代表把近几次的考试答题卡收上来,侧重研究学生的小说阅读答题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小说阅读题方面得分不高,不会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能准确理解运用答题术语进行答题,有部分学生甚至对年代久远的小说不太理解。
例如,在考查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时,第 7 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项:小说开头管“我父亲”叫“土匪种”,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是不尊敬的,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余占鳌。这个选项居然有 56% 的学生认为是对的,他们的看法是叫自己的父亲为“土匪种”就是不尊敬,并不理解原文称呼父亲为“这个土匪种”只是一种叙述的腔调,以显野性。第 8 题“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对此的理解”。学生在答此题时,关于“现实的真切感”的还能从原文中找材料答题,但是对“历史的厚重感”方面,很多学生就无法答对点。不懂得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九年”,距离读者已有近百年。小说通过“我”的叙述,拉开与那段往事的距离。增强的历史感,以及开篇就交代日后余占鳌成了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这种叙述方式所突出的历史厚重感。第 9 题“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80% 的学生不会答,因为不会理解“邪劲儿”指的是小说创作不走寻常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過分析学生的学情,了解到学生在小说阅读的哪些方面理解能力不强,由此笔者想通过影视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万不能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要提倡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能规定学生强记标准答案。
(二)改变上课时长,采用影视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总结归纳小说答题技巧的能力
“影视教学法,也称为电影教学法或影片教学法。简单而言,影视教学法就是教师使用影音视频资料开展的教学活动,其直观体会式教学情境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景起到了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平时上课都是 40 分钟一节课,笔者觉得如果使用影视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小说阅读,那么时间显然不够。于是笔者决定改变上课时长,利用晚自修时间进行训练(把两个班的自修合并调课可以利用一整个晚上的自修一、自修二和自修三)。
预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明确学习任务,提倡自主合作、创造性阅读,并要求每个学生用笔记本总结归纳小说的答题技巧,细分归纳每一种类型题的答题术语。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思维导图,并进行自由背诵。同时把不理解不明白的知识点用红笔做上记号,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例如,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可以归纳为,(1)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衬托人物心情、心理活动;(2)典型的细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3)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暗示影射;(4)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展示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用专业的术语把所思所想写下来,尽量避免出现词穷的现象。然后,笔者告知学生第一次训练时间是在 1 月 7 日晚上,时间是 19 点 30 分至 22 点 10 分(课间 10 分钟自由休息),地点明瑞大讲堂。学生一开始听到语文老师要上这么长时间的课,“哀号一片”。笔者继续说:“每一位同学都可以一边看视频,一边品尝蛋挞,看完视频分小组合作探究,凡是答题言之有理的同学都可以再奖励蛋挞一个,多答题就能得到更多的奖励。”瞬间“哀号一片”变成了“欢呼一片”。1 月 7 日晚上笔者叫亲戚帮做了两百多个蛋挞,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电视剧《夜深沉》最后一集的最后 10 分钟及《最后的格格》最后一集。教师先让学生看 10 分钟《夜深沉》,然后设问并讲解。接着放映《最后的格格》,学生观看一遍后,先分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抢答,最后教师分析镜头和片段。整个过程学生都很开心,抢着答题,下课时间到了,还舍不得走。他们纷纷说,这样的上课方式还想多上几次,之前不理解不懂的知识点在这个晚上豁然开朗,记忆深刻,估计将来都不能好好看电视电影了,因为脑子里会不时地蹦出各种小说答题术语,看小说时脑子里也似乎显现了很多画面。
1.利用影视作品训练学生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高考语文的小说阅读常考查考生把握并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很多考生不能全面概括,缺少了主要信息,或者不能简明概括,写得拖沓冗长。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利用影视作品训练学生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是非常有效果的。因为影视作品大都由小说改编而来,影视的镜头画面能够比较直观、生动、形象的把小说情节展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能很快把握情节。在放映《最后的格格》最后一集之前,笔者先把该电视剧的剧情简介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完剧情后纷纷认为剧情好“狗血”,不过也挺吸引人的。在看完《最后的格格》最后一集,很多学生踊跃发言,认为该剧很精彩,都能概括表述该集剧情。
2.通过影视作品角色分析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分析法
小说通过描写具有鲜明特点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人物形象具有普遍的代表性。通过影视作品角色分析能夠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分析法。因为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演员演绎体现更充分、更鲜活、更有张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节、细节描写、人物外貌、人物心理活动、行动、对话等方面进行分析。但要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在观看《最后的格格》后,学生对其中的主要角色云香、温良玉、沈梓康、方语嫣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都能进行言之有理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对分析不到位的同组成员或教师进行补充。比如对方语嫣的性格特点分析,学生能从剧情上概括方语嫣刁蛮任性、专横霸道,倾心于黑帮老大“夜叉”温良玉,表白遭拒绝后因爱生恨,挑拨沈梓康在不知道温良玉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的情况下,射杀了他认为的黑帮老大“夜叉”。特别是方语嫣失望、心死、恶毒大笑的特写镜头,更是把人物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影视作品确实能让学生对人物角色产生深刻印象,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依赖影视作品,观看影视作品只是学习训练方法,学以致用才能提升成绩和文学素养。
3.让学生从影视场景中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环境描写主要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照应题目;(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展示人物性格;(4)暗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通过影视画面展现更为生动直观,教师讲解一两个镜头后,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师:电视剧《夜深沉》的结尾画面是白色的屋子出现在树与树之间,然后慢慢地拉镜头,白色的屋子越来越小,慢慢地模糊在密密麻麻的树叶之间,最后消失在夜色中。这个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照应了题目夜深沉,暗示了故事的结尾,给结尾留下了悬念,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生 1:电视剧《最后的格格》结尾,云香格格乘着马车不断赶往码头,经过一片桃花林,盛开的桃花的颜色由粉色变淡,变白。这个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云香此刻很想见到温良玉的心情,同时暗示了故事的悲剧结局,她再也见不到温良玉了。
生 2:电视剧《最后的格格》温良玉要退出青龙堂帮会,经历八十一刀时,周围的布景和人物都体现了当时旧社会环境的时代背景。渲染了紧张激烈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温良玉个性执着,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发展的变化,暗示了主人公的前途命运。
4.通过分析影视手法让学生理解小说的表达技巧
小说的表达技巧较突出的有:叙事的人称、人物塑造的方法、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情节展开的诸多技巧、表达方式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等。通过分析影视手法可以让学生熟悉理解小说的各种表达技巧。
师:电视剧《最后的格格》中沈梓康在码头射杀亲生父亲温良玉前,温良玉用手慢慢地伸进大衣,本来是想拿出他和梓康的母亲云香格格的结婚照,此刻的镜头运用了细节描写,这个动作却被梓康误认为温良玉是要拿枪,结果梓康开了枪。
生 3:电视剧《最后的格格》中语嫣去找梓康时,出现了一段闪回,这个也算是语嫣的心理描写吧。
生 4:电视剧《夜深沉》的结尾,白色的屋子出现在树与树之间时,画面出现了一声枪响,这枪声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到底是二和死了,还是刘明德死了呢?
师: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五种样式,其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哪种?能举例说明吗?
生 5:“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的是平叙,平叙的特点是双线甚至多线推进,拓展作品的容量。我虽然是男生但也看过电视剧《夏家三千金》也叫《爱情真善美》,其剧情就是通过三姐妹的不同遭遇,分成三条线索进行讲述的。
通过这样改变教法后,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像笔者以前那样教學的老师肯定还有很多,大家都想通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投影仪、一张嘴、几本教材、几十套试题就能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每天上课,教师就像和尚念经一样,一直念,一直念,甚至念了十几年、二十几年,教案也没有多大改变,学生学得怎么样,只看成绩。总以为学生练得多、记得多、背的多,自然就懂了。其实学生有很多知识都不理解,也不想学,学了也只是应付考试。教师要想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获得成功,就不能只做“解说员”,要做读懂学生的“分析师”,要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重组课程,改变教法,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聂书芳.影视教学法在思品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5(6)
【作者简介】梁 丹,女,汉族,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北流市明瑞高级中学,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北流市先进教师,北流市高考备考先进个人,玉林市“我们的价值观”中小学生演讲比赛优秀指导教师,玉林市“国家资助,励志青春”征文比赛优秀指导教师,三次获得北流市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