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教育扶贫的“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普通高中学生心理美育实践探析

2019-11-20龙陵英陈玲秦海宁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非遗

龙陵英 陈玲 秦海宁

【摘 要】本文阐述基于职业教育扶贫的“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模式,从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入手,通过建立“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侗族服饰)传承创新基地”,创新探索“123+N”模式研究和实践,激活民族地区学生知识力和脱贫力,打通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壁垒,并提出进一步做好“扶志、扶智”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职业教育扶贫 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模式 侗族文化  侗寨五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B-0048-02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式与方略,强调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是最有生命力的减贫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重要力量,既是非遗传承事业所急,又是职教突破发展所需。因此,在贫困民族地区实施职教扶贫政策能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保護和脱贫攻坚起到积极的双赢作用。

一、“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途径

广西绝大部分民族自治县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也是国家划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明确提出的“教育精准扶贫”和“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等理念,柳州市政府明确提出“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主要任务。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下文简称为“学校”)基于扶贫、就业、创业、升学等需求,立足办学实际和地方“非遗”文化构建“非遗”教育体系,彰显校本特色与区域特色,主动参与地方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建立“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侗族服饰)传承创新基地”,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并进行职业教育的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实现“非遗”项目传承职业教育化,培养学生习得一项可终生依靠的技艺,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增强立足社会的能力。

二、“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的模式和创新

学校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侗族服饰制作工艺、侗族刺绣、侗族大歌等技艺为载体,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和“非遗”传承人,系统梳理“非遗”项目发展文脉,结合自身专业设置情况和特点,多专业联动,从基础设施建设、“非遗”传承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本教材开发、展演展示及校园“非遗”专题展示馆建设等十个方面明确基地建设思路和目标,突出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凝练出精密的“123+N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模式”(下文简称为“123+N 模式”)。

“123+N 模式”,指 1 颗内核、2 个平台、3 级层次、N 个专业协同共进。1 颗内核:三江侗族文化为内核;2 个平台:校内教研平台和校外产商平台;3 级层次:大师工作室为主导引领+教师工作室甄别提升+学生创客空间慎思明辨。+N:服装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美术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社会文化艺术等多个专业。学校的“123+N 模式”将传统课程融入工作室教学课程,彼此在传承与创新侗族服饰文化的道路中,教研成果完美达到“作品化,产品化,商品化”,实现“一生一手艺”的培养目标。

三、“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的实践

(一)融入“非遗”文化,培育校园文化育人内核。学校以广西三江侗族“非遗”文化为核心,通过在校内建立民族文化体验馆、侗族手工技艺传承工作坊、侗族服饰手工艺社团、侗族大歌合唱团等侗族“非遗”文化体验和实践场所及学生社团组织,将侗族“非遗”文化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让师生认识“非遗”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的转变,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早在 2012 年,学校就将侗族服饰和侗绣作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工艺美术专业、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特色课程列入学习课程体系。将“非遗”项目建设融入专业课程,改变传统课堂教育模式,“非遗”课堂集兴趣、手工、创新于一体,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搭建研发平台,推进“非遗”项目技艺创新。学校依托项目建设,引进侗绣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联合校级侗族服饰技艺大师,成立韦清花侗绣大师工作室、张礼全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和陈美娟侗族服饰创意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校内侗族“非遗”文化研发大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建设的过程中承担以点带面,打造典型形象、文化传承、技能引领和导向的任务,成为集“非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非遗”技艺的改造与创新、“非遗”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的“非遗”文化研发“小高地”。

(三)依靠教育科研,构建三级“非遗”传承队伍。聘请“非遗”传承大师担任名誉教授常驻学校,亲传技艺,促进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及技艺,延拓“非遗”技艺传承覆盖面;构建自身“非遗”传承教育师资队伍,依托“非遗”大师工作室,鼓励校内教师与“非遗”传承大师通力协作,共同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与授课,以系统的理论教育规范技艺传承;建立学生创客空间,引入文创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技能大师、企业技术人员、校内骨干一对一项目分组指导,学生自主研发作品,形成学校“大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创客空间”的“非遗”传承队伍构建模式,提升“非遗”传承与专门人才培养实效。

(四)发挥基地资源优势,形成特色发展之路。成立侗族“非遗”体验中心设立制作体验区、VR 体验区、“非遗”衍生品区和创客空间,建成侗族服饰、民族手工艺、侗族刺绣、侗族大歌、侗族农民画等多个校内外大师工作室。校内“+N”专业联动,形成多项功能并举的开放式专业交流与服务平台,增强“非遗”教学资源的普适性,实现“非遗”资源的共享、更新和持续发展,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推动“非遗”项目的技艺创新,顺应大国工匠精神培育和传统文化代际传承、创新的发展需要。

四、“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成效

(一)传承“非遗”工艺,创新特色办学理念。基地建设秉承“追求卓越,求真善美”的办学理念,以“成功在这里起航”为主题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营造内涵美,以制度文化营造规整美,以景观设计营造环境美,以课程文化彰显创新美,以行为规范促进形象美,以文体活动展示青春美,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育人环境。着力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以“非遗”教育传承为特色的育人模式。

(二)传承“非遗”工艺,融合现代学徒制。学校积极融合现代学徒制教学理念,将部分传承实践课程放到现代企业中完成。在企业中,学生既是学徒,又是实习员工,用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促进传统工艺的学习和生产。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获得到国外学习进修机会。近年來,先后有数名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三江籍侗族贫困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资助下,赴法国、意大利学习进修,既开拓国际视野,又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丰富职业教育内涵,教改科研成果丰硕。“非遗”项目融入校园,使职业教育与民族教育、精准扶贫,学生的特点与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与专业成长形成有机结合,延长办学链,转化传统教育的角色定位,初步形成“教、学、研、商”高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基地团队创作的“纤维艺术装饰画”增加了广西工艺画品种。基地团队创新设计制作的 7 个系列、35 套“侗寨·五娘”服饰品,分别在奥克兰国际会展中心、悉尼奥林匹克会展中心巡演,服装系列作品在时装周上荣获“最具文化品牌奖”,荣获“最佳设计师奖”。此外,基地团队创作的 6 件外观设计作品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发明专利。

(四)“非遗+扶贫”落到实处,助力贫困学子精准脱贫。基地建设高度关注广西贫困连片地区的生源学生,精准招收少数民族籍贫困学生,树立“培养一个+致富一家”理念,成立民族班,采取民族特色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民族技艺水平,切实提高贫困学生就业、创业和升学质量。

1.定点招生,走出大山。学校每年招收三江侗族学生 500 人以上,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三分之一家庭是建档立卡户,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中急需帮扶的群体。学校树立“培养一个+致富一家”的理念,在招生中,深入到三江县各初中学校和毕业生家庭,宣传国家和学校的帮扶政策,说服那些在打工和读书两种选择中摇摆不定的学生及家长,鼓励他们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学习专业知识,改变家庭贫困面貌。

2.升学就业,改变命运。经过在学校的三年学习,这些三江侗族学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每年毕业生中,大约 100 名学生通过对口招生和中升本考试,升入高职或本科继续深造。就业的毕业生中,基本上都到广西区内外知名民族文创企业工作,每年大约有 10 名学生选择回到三江自主创业,创办民族服饰工作室或自主创办民族特色幼儿园。经过接受城市教育与传承民族技艺,三江侗族学生自觉改变早婚早恋的习俗,全身心投入反哺家乡建设,提升家庭生活质量,使“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3.校企合作,助力脱贫。学校“非遗”传承基地在多年的实践中,注重对成果的转化,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合作公司的途径帮助毕业生和当地群众就业。学校先后与三江县多家侗绣和文化开发公司合作,将部分教科研成果授权这些公司使用,如服饰设计成果,以及帮助培训企业人员专业技能等。目前,在与学校的合作企业中,已经招聘了学校毕业学生和当地群众数十人就业。

学校“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号召,基于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坚持按照“123+N”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加快推动侗族刺绣、侗族大歌、侗族农民画、侗族油茶、侗族百家宴等“非遗”文化技艺传承创新,不断丰富侗寨五娘(绣娘、歌娘、画娘、茶娘、厨娘)文化内涵,挖掘和吸纳侗寨“食、茶、歌、画、绣”等文化元素,对接服装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美术设计与制作、社会文化艺术、旅游管理等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多专业联动,跨界合作发展,孵化出多元化的“非遗”创新作品,创新打造成为集厨娘、茶娘、歌娘、画娘、绣娘于一体的“侗寨五娘”民族文化体验大平台,助力实施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作者简介】龙陵英(1960— ),女,本科,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民族文化。陈 玲(1972— ),女,研究生,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质量办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秦海宁(1978— ),男,本科,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河南“非遗”项目圣门莲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