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

2019-11-16李永胜王秀芹李雨奎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长江丛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师范类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李永胜 王秀芹 李雨奎/.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社会稳定大局。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就业工作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但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逐年攀升,2018年首次突破800万,2019年毕业生数预计将达到860万,就业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对于地方师范类院校而言,由于自身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有限,社会需求因素多方面原因,就业压力尤为突出。以淮北市师范大学这样一所省属地方师范院校为例,2018年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9.8%,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为90.8%,教育行业就业学生占协议就业学生的25.7%,在中小城市、私营企业等基层就业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64.9%。虽然毕业生总体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6%,但就业工作难度远非数字多能体现。

一、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点

(1)公立中小学教师岗位趋于饱和。由于早阶段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学龄段人口不断下降,中、小学学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对于师范毕业生需求不断降低。同时,教育部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到,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去中小学执教。安徽省2014年开始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师范生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使得师范生在就业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

(2)结构性矛盾突出。现在毕业生不是“无业可就”,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每年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有效岗位可以达到4:1,但是由于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滞后社会发展,毕业生实习实训不扎实,使得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岗位质量和要求不相匹配。

(3)摩擦性矛盾存在。随着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毕业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多样化,但是就业信息泥沙俱下,难辨真假,耗费毕业生大量精力;另一方面,信息渠道多样化同时,也存在信息传递不畅和市场功能的局限,毕业生和岗位之间的衔接也有时间上的迟滞,影响毕业生及时就业。

(4)就业认知观念落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的价值取向愈来愈趋向于多元化,毕业生对于职业认知也是一样。不少学生受家长传统观念影响,依然坚持“体制内”、“铁饭碗”就业观念,宁愿坚持“二战”,而不“屈尊降贵”去私立学校或者企业及时就业;也有学生缺乏对职业正确认识,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钱多活少离家近”成为一部分学生的求职标准。

(5)就业准备不足。高师院校很多课程设置理念较为落后,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学科而轻技能,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导致很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战技能经验,师范类学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学校缺乏有效就业指导资源,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及时确立,不善于利用网络途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求职途径较为单一,就业技能和技巧不足。

二、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现状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核心问题首先在于引导毕业生明确方向,做好规划,转变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前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曾经指出,高校要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但目前来说,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和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1)高校普遍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基本所有高校基本均已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类课程,但是很多高校都是为了完成教育部的要求,课时量无法得到保证;就业指导课程归口管理单位不清晰,教学管理不规范,即使部分学校成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但基本流于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极少,也没有专门经费支持和教学活动场所。

(2)师资结构和数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多种学科,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常学常新的学习心态,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由辅导员或者学院领导、行政人员进行教学,更有甚者,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部分教师满足教学工作量的“添头”,教学人员缺乏相关经验和必备的理论素养,教学活动不慎严谨,教学过程照本宣科,导致就业指导成了纸上谈兵,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模式落后。由于课程教学地位问题,师资队伍较为随意,教学安排较为集中,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就业指导课程集中安排在学生在校的第六学期,学时为18课时,教学内容均为理论课时,与专业特点联系较少,基本是一份教案“打天下”;授课方式基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缺少实践环节,课上、课下与学生缺少互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机制。就业指导课程核心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主力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是一项贯穿大学四年的长期工程,但目前,很多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开设,大有“毕功于一役”的态势,完全忽视教学规律,短期行为严重;另外,因为课程基本是纯理论内容,教学效果评价也大多采用考查方式,学生写一篇简单的心得或者完成一项课程作业就可以轻松完成课程,这与教育部要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初心完全背道而驰。

三、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1)提升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高校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靠靠的接班人,毕业生培养质量归根到底还要看社会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为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指导课在引导学生积极就业方面无可替代。因而,高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保证就业指导课教学地位,确定教学主管部门,成立课程教研室,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保证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场所,使就业指导课真正成为一门“必修课”。

(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做专业事,建设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提升就业指导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要遴选一批有志于从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学的人员专门从事就业指导教学,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各类师资培训,积极参加校内外就业指导课程交流研讨,努力建设一支“能文能武” 的“双师型”队伍;鼓励教师深入学生和企业开展调研,了解学生就业观念和用人单位需求;把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纳入到职称评审行列,提升教师专业化指导水平专职化发展道路。

(3)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职业指导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时效性,教学内容必须紧紧跟随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要包含职业规划、素养提升、就业技巧等多方面内容,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了解自己专业最新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教学模式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比如,邀请企业富有经验的HR进课堂与学生交流、邀请优秀的校友代表回校交流、开展生涯人访谈等社会调研实践活动等等,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

(4)完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解决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就像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一样,要“润物无声”,要符合学生在校四年的发展规律。一年级特点主要是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需要做好大学生活和学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迷茫期;二、三年级主要是职业准备期,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见习经验和职前体验,这段时期要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四年级进入求职期,主要开设实战指导,开展就业模拟训练,例如,就业信息收集、就业政策解读、笔试面试技巧等方面指导。课程评价机制也要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协调,淡化理论,强化平时成绩和实践实训成绩,例如面试技巧训练中要以企业角度,从仪表、语言、应变、知识结构等多元标准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四、结语

总之,正像习总书记强调的,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关系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和社会共同责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也就尤为重要了。地方师范院校要制定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规划方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多元需求。

猜你喜欢

师范类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