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舞台上的“桃花源”

2019-11-13

山东文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赖声川江滨桃花源

许 平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文学家陶渊明先生在自己的名作《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东方式的乌托邦理想社会,从此以后,桃花源成为很多人寻找的世外圣境。

1986年,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在台湾进行了首次公演,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他也凭借此部话剧在1988年就获得了文艺类的奖项。这部话剧讲述两个剧组分别是《暗恋》和《桃花源》,他们之间本来没有任何关系,但却为了排练自己的话剧,在同一个剧场的舞台上发生了一段故事。两家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协议。但是排练的时候,都受到了场地的影响,但是谁也不肯相让,双方争执不下,两个剧组都着急要排戏,互相抢舞台。后来,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两个剧组终于决定一起排练,一个剧组占一块地方,各自把自己的戏排完,但是没想到两出戏因而开始微妙地交织在一起。

剧中有两个故事的交织:一个是发生在古代社会的红杏出墙的故事,在剧目《桃花源》中,因为妻子和别的男人勾搭,内心无奈的渔夫去打鱼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中的见闻,把渔夫的思想一步步地改变,爱情观也跟着改变。另一个剧目是《暗恋》,讲述的是战争时代的爱情故事,里面有造化弄人的无奈,对爱情的执着和不舍。但是现实的无奈,让主人公饱受考验和挣扎。桃花源不仅仅是意味着现实的生活,也意味对情感的向往。

俄国戏剧大师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总结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如果说历史世态剧的路线把我们引向外表的现实主义,那么,直觉和情感的路线却把我们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

赖声川的这部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造成感情生疏和不交流,内心因为坚持而得不到造成了很大的悲伤。想离开乱世的、寻找桃花源的老陶,却在自己到了桃花源看到一对爱人与自己的爱人春花和情敌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时,内心油然生出悲愤和无奈。云之凡与江滨柳在上海黄浦江相恋,却在面积不大的台北很难相见。每个故事的目的都是寻找遗失或者梦中的爱情。

桃花源是中国人心中的世外圣境。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梦想中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赖声川导演仿佛告诉我们,真正的桃花源其实是在我们心中,就像《暗恋》里江滨柳用一辈子的等待来思念云之凡那样的执着。

在话剧中,导演使用戏中戏的形式。通过两个剧组的排练,讲述了现在和过去两个时空。从表现手法来看,《暗恋》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在道具,化妆、语言,还是服装,动作,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桃花源》则是后现代解构主义。比如布景中的留白,大量抽象化的符号,比如那棵逃出来的桃树。大量运用了讽刺与隐喻,滑稽与戏拟,时空错乱与身份混淆等解构主义手法。

导演赖声川通过自己的理解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桃花源记》,他的塑造比陶渊明的桃花源更为盛世。《暗恋》与《桃花源》无论在时代和情节上,塑造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赖声川塑造了一个共同的结局,在云之凡转身离开的那一瞬间,当渔夫老陶转身离开的那一刻,所有的故事中的等待都已经尘埃落定了。自从陶渊明塑造了桃花源以来,很多人都在寻找,可是赖声川无情的用话剧告诉人们,真正的桃花源并不存在,一直以来,只是美好的想象。

《暗恋》从剧情上来说,没有给人带来太多的浪漫,但是里面是真实的写照。在上海云之凡和江滨柳分开后,两人都各自结了婚。在故事的最后,江滨柳终于见到了云之凡,但是血淋淋的现实打破了他内心最后的一丝期待和幻想。跨越数十年的爱恋与思念,回到现实,仅仅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对往事的思忆。其实对他们而言,回忆也许是最好的。

即使在最后再次相见,留下的也是更多的遗憾。时间也不能倒流,遗憾还是发生了,尽管看上去有些情节偶然性比较强烈。

《桃花源》则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元素。虽然给观众带来一些搞笑,但是仔细的品味,里面到处有着讽刺和嘲讽,有种脱离现实的理想的讽刺。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袁老板: 我看见了,他们左手捧着美酒,右手捧着葡萄,嘴里还含着凤梨。

春 花: 啊!(又疑惑地)那不是成了猪公了吗?

话剧在后面的剧情也证实了,袁老板的抱负什么也不是。这段话不得不让我想起荒诞派戏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空想和无奈,孤独和等待,可是到底什么是结局呢?谁也不知道,只能慢慢等待,而等待是漫长的。

在《桃花源》的剧目中,里面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相比之下,《桃花源》和《暗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现实与理想的反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然而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就像《桃花源》中,无论梦中的桃花源有多么的美丽又无忧,但是最终还是要从桃花源中走出来,回到现实当中。

在当今这样的社会,复杂的人性背后,是否有或多或少不变的东西。就像滨柳和云之凡的爱情,就像老陶对春花一如既往的挂念,还有那个女人,一直的等待。

话剧《暗恋桃花源》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在《桃花源》这个剧目中,导演赖声川添加了理想化的构思在里面。他在勾画现实生活中的春花和袁老板的时候,把他们俩塑造成一对暗地偷情的男女,但到了桃花源里则成了生活甜甜蜜蜜恩爱夫妻,在他看来,理想是一种神性的东西,不是人性特有的。在人性的世界里,没有理想可言,也自然没有人可逃遁之处。

女人最终疯了,刘子骥一生苦苦寻桃花源也没有任何结果,遗憾终生。分离与重逢,悲与喜,人生就如同车轮一样处在这样无休止的循环中。

舞台上的人们不停地行走,舞台下的人在生活中也一直在不断地寻找,就像半疯的女子。在落下花瓣的舞台上,转了一圈又一圈,寻找刘子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很多人都在幻想着自己能进入桃花源,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暗恋桃花源》的悲剧色彩并不是要摧毁人们对美好理想的信念和向往,而是告诉我们不要放弃追求的勇气和信心。在生活中,只要有勇气,就会有永恒的“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通过《暗恋》和《桃花源》两部话剧在舞台上交替进行,仿佛告诉我们,人生也是这样的交替。不同的是不同的人演绎的或是悲剧或是喜剧。

正如话剧中,从悲剧开始到悲剧结束,虽然中间夹杂着些欢笑场的成分,但是转瞬即逝,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却在寻找中慢慢地破灭,悲伤的心情弥留在人们的心中。

在中国,桃花源是代表着很多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导演赖声川在评价桃花源的时候说:“对历史无知,这就是桃花源。陶渊明做了多么高明的政治讽刺,这是当年的政治批评,响应了多少时代的多少老百姓的心声。或许我们还可以另外解读:活在当下,不追究过去,不期望未来,这也是桃花源。陶渊明又做了一篇耐人寻味的哲学论文。”可见,赖声川内心的桃花源胜地是一幅凄美的风景图。他将近百年历史的话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中国的话剧推陈出新。

《暗恋》和《桃花源》这一对本子的创作并非偶然,《暗恋》里一直在寻找,寻找逝去的时光,寻找自己的旧情人。而《桃花源》里现实和理想实在是相差太多了,渔夫去寻找解脱和梦想。但是,每次都要回归现实,巨大的落差给观众带来了心灵上的冲击。赖声川能把那么复杂的戏剧理念通过话剧表达出来,而且观众居然能够很轻松地接受,真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话剧结尾处,舞台灯光熄灭,似乎所有的故事都已经留在了观众的心中,逐渐地吞噬到心里。

舞台上其实一直循环着关于丢失与寻找的话剧。而最终,那个女人代表着所有人,将纸钱撒向空中,代表所有人,祭奠他们丢失的自我身份。

不管怎么样,《暗恋桃花源》带给观众心灵和思想上的巨大冲击,足以说明它的含金量,在话剧中表现的中国文化,也在世界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猜你喜欢

赖声川江滨桃花源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休妻用狠招
吃虾记
菊与星
《桃花源记》
赖声川首部网剧《王子富愁记》登陆优酷
你心中的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
一张会行走的床
我是玫瑰你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