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东亚的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11-12刘名扬
2018年10月2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红楼梦学会、韩国红楼梦研究会协办的“《红楼梦》在东亚的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B134 会议室举行。来自国内外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学者以及博士候选人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发起,特别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红学专家学者: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韩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崔溶澈先生,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伟科教授,内蒙古大学额尔很巴雅尔教授,天津师范大学赵建忠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段江丽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莎日娜副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会议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陈岗龙主持。
王邦维教授致开幕辞。他代表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向到场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指出从古至今中国与东亚的交流在文学领域里是非常频繁的,以《红楼梦》为首的四大名著先后被翻译介绍。此次会议是对海外红学研究的有效补充。最后,王邦维教授预祝此次“《红楼梦》在东亚的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韩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崔溶澈先生向会议主办方表示了感谢。这次能来北京大学开会是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张庆善会长和胡文彬老先生给予韩国红学会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中韩两国因为《红楼梦》被紧紧拉在了一起,希望这种关系能越来越久。
接下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向崔溶澈教授颁发了“《红楼梦》在东亚的传播”课题负责人聘书。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在致辞中指出,《红楼梦》在东亚的传播是个很好的研究课题。《红楼梦》不仅是中国的经典文学,更是世界意义上的文学经典。此次研讨会聚集了中韩专家学者,可见《红楼梦》是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希望能在会上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增强友谊关系。
随后研讨会进入正式环节,参会嘉宾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与专业方向发表了主题演讲。胡文彬老先生及其他学者在每场演讲后也都进行了精彩独到的点评。
在“《红楼梦》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版块里,韩国红楼梦研究会崔溶澈会长首先发言。他以《韩国〈红楼梦〉的回顾与展望》作为主题,细致梳理了韩国红学的发展演变,介绍了韩国红研会成立以来所开展的活动以及红研会依托的刊物《红楼阿里郞》,并希望韩国红学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胡文彬先生进行了点评。他认为从东亚的研究力量、研究成果来看,韩国红学的研究是承前启后、有所开拓的,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第二位发言的是韩国Catholic大学的韩惠京教授。她在《浅谈〈红楼梦〉的人文教育功能》的发言中表示,在对本校中文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她以《红楼梦》作为教材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孙伟科教授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个方向非常具有探索意义和研究价值,人文教育和古典名著里的中国传统精华相结合,学习和学生的阅读兴趣相结合,这些都是成功的汉语教学经验。第三位发言的是韩国水原大学的宋真栄教授。她在《两本〈红楼梦〉的解说书》里以两本解说书所呈现的内容和形式,见证韩国红学从重译到润色再到自体翻译的发展研究历程。曹立波教授进行了点评。她认为文章所分析的三个境界、三个层次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韩译者的翻译和分析为作品的海外传播做出了本位性的努力。第四位发言的是韩国高丽大学的王飞燕博士。她以《乐善斋本〈红楼梦〉之误译现象及其原因之一考》为题,考察了乐善斋本《红楼梦》里出现的误译,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赵建忠教授进行了点评。他认为《红楼梦》所承载的文化负载很难被当时的译者所理解,译者的知识体系和语言能力让早期译本存在误译实属难免。第五位发言的是韩国高丽大学的朱玉博士。她在《〈红楼梦〉韩国译本的翻译特点研究——文化要素翻译为例》里重点分析韩译本中的崔-高译本和洪尚勋译本中的文化要素,继而总结出韩国完译本的翻译特点。刘名扬博士做了点评。她认为文章完整地介绍了韩国译本的情况,文本对词汇背后的文化要素分析也非常到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红楼梦》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影响”版块里,第一位发言的是内蒙古大学额尔很巴雅尔教授。他在《哈斯宝与红学研究》的发言中陈述了哈斯宝如何进入红学视野,肯定了他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贡献,并结合现今对哈斯宝的研究提出了几点思考。段江丽教授做了点评。她认为巴雅尔教授的几点思考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并就版本、新旧译本的差别、蒙译本改译等问题与之进行了探讨。第二位发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莎日娜副教授。她在《19 世纪卓索图地区的〈红楼梦〉阅读》里,以内蒙古卓索图地区为例,详细介绍了在接受《红楼梦》的思想主旨和汉语“小说”的文体意识后,本民族作家如何用蒙古语进行翻译改编和创作。韩国刘僖俊教授做了点评。她认为从文本解读、思想意蕴来探讨《红楼梦》接受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并就蒙译本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第三位发言的是内蒙古大学博士研究生株娜。她在《哈斯宝与金圣叹人生观比较——以“消遣方式”为例》的发言里,通过对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序》和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序》进行比较,阐释了两位学者在文学上的联系与人生观的异同。肖大平助教授做了点评。他认为文章的研究角度非常新颖,但哈斯宝对《红楼梦》的评点是否完全受到金圣叹的影响还值得商榷,随后又与株娜博士探讨了“消遣”与“娱己”问题。
在“《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版块里,北京大学翁家慧副教授以《〈红楼梦〉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之肇始——以〈宿魂镜〉对〈风月宝鉴辞〉的仿写为例》为题,指出日本作家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创作出有日本本土特征的小说。朱玉博士做了点评。她认为作品在日本译介的不完整是出于对作品不完整的解读,并结合自己的博士论文与翁教授进行了译本细节上的探讨。
至此,三场主题演讲圆满结束。会议的最后,赵建忠教授主持了闭幕式,韩惠京教授首先做总结发言。她认为会议召开非常成功。《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古典文学有永恒的现代性,红学研究也不能停留在当下,要继续深入,走向未来。《红楼梦》拉近了中韩两国的距离,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延续红楼情谊。
陈岗龙教授在随后的总结发言中表示,《红楼梦》是跨国、跨语言、跨民族的,中韩蒙学者共同探讨、切磋红学,真正体现了深入对话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意识。本次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的意义,希望能加强互动合作,更好地促进海外红学的发展。
本次“《红楼梦》在东亚的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优秀的红学专家齐聚北京大学,集中展示了当前红学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红楼梦》的影响传播开辟一个新的研究空间,为红学的海外译介研究取得更大的成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