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分化视角的杂粮生产效率研究*
——以陕北定边县为例

2019-11-05赵敏娟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户杂粮农户

蔡 瑜,徐 涛,赵敏娟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六次产业研究院,陕西 杨凌 712100;2.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海口 570228)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杂粮需求日益增加,杂粮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14年以来我国小杂粮出口量逐渐走低,杂粮进口呈上升趋势。发展杂粮既是改善膳食结构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粮食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我国杂粮生产多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恶劣,种植户的生产与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地域性组织化、信息化等基础薄弱。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下,我国杂粮生产长期面临小规模、分散化、管理粗放等问题,单产较低且不稳定,与大宗粮食相比,在向现代农业转型中面临更大调整与更多困难。2017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提出,要增加优质食用杂粮的种植比例,促进特色优质杂粮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提高杂粮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是当前杂粮产业转型关键。

杂粮种植户作为理性人,在拥有要素配置决策权的情况下,必会追求家庭效用的最大化,即充分拓展要素的可支配空间(郭敏等,2002),具体体现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向收益率更高的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要素保障性作用(李宪宝等,2013),由此产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加快为农民分化奠定基础(刘明轩等,2015)。可见,其生产经营行为并不完全符合“经济人”的基本假定,而取决于农户类型(钟真等,2013)。一方面,传统农户由同质性纯农户逐渐分化出亦工亦农的兼业户及非农户(李宪宝等,2013);另一方面,种粮能手逐渐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形成专业大户这种新型经营主体,且农户间资源禀赋、经营能力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依赖程度不同,会导致农户生产行为取向产生差异(罗丹等,2013),进而影响杂粮生产效率。农户分化不仅表现出杂粮生产经营者间可能的异质性,也是促进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内源性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不同程度损益(许恒周等,2012)。不同类型农户的发展会围绕生产效率提高对生产技术条件、生产可能性边界等加以改善和拓展。因此,基于农户分化分析有助于揭示杂粮生产基本问题,对不同类型农户杂粮生产效率提出有效建议。

国内外粮生产效率的针对性研究较少。从粮食生产效率研究领域,基于不同规模角度分析生产效率的研究较丰硕,且经营规模被认为是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李文明等,2015)。如刘颖等(2016)发现,随着经营规模扩大,技术效率水平呈“倒U”型趋势。张忠明等(2010)研究表明,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农户粮食生产效率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呈U型变化,有限土地经营规模下粮农规模报酬递增;Villano(2010)对菲律宾水稻生产风险的研究,徐涛等(2016)从规模报酬角度均发现,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向大规模组织化经营转变会带来技术效率提升。随着农户分化加剧,关于不同类型农户研究逐渐丰富。李宪宝等(2013)、赵丹丹等(2018)从农户兼业程度分别探讨不同类型农户的行为逻辑及种植业结构变动趋势。许恒周等(2012)从农民分化类型和农民分化程度两方面衡量农民分化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马志雄等(2013)以农户决策行为目标为依据,以多目标决策理论为基础划分不同农户类型并分析其特征。刘明轩等(2015)基于农户生产目的、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等差异,将农户分化定义为传统小农户、生计型农户和农场类农户三类。还有学者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讨农户分化(姜长云,2015)。

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生产效率时多从经营规模入手。舒尔茨(2009)提出,“对比农业生产率的差别时,土地规模差别并非最重要,物质资本差别相当重要,而生产者能力差别才最为重要”,从农户分化视角探讨生产效率综合考虑农户经营规模、资本禀赋、生产者能力,更趋合理。二是,农户类别划分目前无统一标准,以农户演化规律为基础,结合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收入、劳动力兼业化及杂粮商品化程度等特征,将现有杂粮生产户划分为传统小农户、传统大农户和专业大户三类。杂粮种植专业大户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表,在传统小农户占主导地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并存背景下(王春来,2014),传统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比更能反映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对提升小农户生产效率具指导意义。三是,现有主粮研究相对较多,杂粮生产研究严重不足。相对主粮而言,杂粮具有生长周期短、地域性强等特点,多种植在高寒、干旱、偏远地区,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张雄等,2003)。因此,杂粮与主粮生产具有明显多重差异,已有主粮研究结论可能不适用于指导杂粮生产。以代表性杂粮作物荞麦为例,基于农户分化的微观视角,借助随机前沿面分析法分析不同类型杂粮生产户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测算其要素产出弹性,分析规模报酬情况,为杂粮生产效率提升及其产业振兴政策制定提供实证参考依据。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方法

(一)理论分析

杂粮种植户作为理性人,在拥有要素配置决策权情况下,必会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即充分拓展要素可支配空间(郭敏等,2002)。因传统杂粮种植户存在外在资源禀赋和内在个人能力的差异,农户对其所支配的两个主要生产要素(劳动力及土地)具有充分的经营决策权(李宪宝等,2013),其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内在驱动产生分歧,通常有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两种形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加之杂粮种植区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导致劳动力转移程度逐渐加大。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后带来的“资金回流”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降低农户农业生产依赖性;另一方面,因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劳动力紧缺等使农户农业生产成本升高(盖庆恩等,2014)。当农户继续进行杂粮生产的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时,会放弃杂粮生产,成为兼业户甚至非农户。擅长农耕的农户倾向于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成为专业大户,生产经营重心仍然在农业上,所生产杂粮多以市场销售为目的,体现市场参与行为的差异。

劳动力资源配置向收益率更高的非农产业转移,及为充分利用土地要素保障性作用而发生的土地流转行为催生传统农户的分化(刘明轩等,2015)。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出现多样化,不完全符合“经济人”的行为逻辑,而是取决于农户类型(钟真等,2013)。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传统农户由同质性纯农户逐渐分化出亦工亦农的兼业户及非农户;另一方面,种粮能手逐渐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形成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且农户间资源禀赋、经营能力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依赖程度不同,会导致其生产行为取向差异(罗丹等,2013),呈现不同专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程度,影响杂粮生产效率。

图1 农户分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研究方法

Farrell等(1957)认为大部分生产者技术效率并非总处于生产前沿面,而是与生产前沿面存在一定距离,即存在技术无效率,由此提出技术效率的基本概念。技术效率由产出和投入之间关系决定,测算方法多样,本文以技术效率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构建模型。随机前沿方法(SFA)是目前测量技术效率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事先确定的生产函数形式估计,以此为基准测算技术效率,可适用于分析多投入单产出情况。

随机前沿分析由Aigner、Lovell和Schmidt(1997)提出,函数基本形式为:

其中 yi代表产出, f( )xij:βj为前沿生产函数,xij为各项投入, βj为待估计参数,在混合误差项vi-ui中,vi为传统对称的随机扰动项,说明统计噪声,服从独立正态同分布,ui为技术非效率损失,不同估计方式对ui有不同分布要求。

TEi表示个体i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效率,当ui=0时,TEi=1,表示该个体处于完全有效率状态,技术效率位于生产前沿面上;当0<TEi<1时,表示该个体存在技术无效率,技术效率位于生产前沿面以下,模型通常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MLE)估计。γ表示无效影响因素对个体效率的解释程度。

生产函数形式通常有科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两种。为避免C-D函数各种生产投入要素替代弹性固定的假设,本文选择形式较为灵活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

其中,Y为产出变量,X为投入变量,i为农户编号,N为投入变量个数,n,m表示序号,β为投入变量的待估系数,且有βnm=βmn。

由于超越对数模型中包含二次项,反映要素间复杂的替代和补充关系,因而无法直接对估计参数的符号和大小做比较,需进一步分析各要素产出弹性,其公式为:

鉴于此,本文对5个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考虑试件弹性阶段、带裂缝工作段、屈服强化段及破坏阶段4个受力过程,采用回归拟合法建立了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节点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并对整个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刚度退化规律及滞回规则进行分析,提出了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节点滞回曲线恢复力模型,可为该种节点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规模报酬(RTS)是指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之和,即经营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带来的产出变化。若RTS大于、等于、小于1时,说明产出增加比例高于、等于、低于投入要素增加比例,相应产生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现象。

本文采用一步法,估计生产函数和效率损失函数,假设ui受外生变量zj的影响,避免分两次估计造成的估计偏差问题。技术效率损失函数为:

其中,zj为影响技术效率的外生变量,δj为外生变量zj对技术效率影响程度的待估参数,若δj为负,表明该外生变量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δj为正,表明有负向影响,wi为随机误差项。

三、研究区域、农户类别界定与变量选取

(一)研究区域与农户类别界定

我国是主要的杂粮生产国和出口国,杂粮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杂粮作为一种“救灾作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辅助性作用。从自然条件看,杂粮主要分布于我国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瘠薄盐碱地块;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看,主要分布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即“老少边穷”地区。荞麦属代表性杂粮作物,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我国荞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定边县地处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热同季,适宜荞麦生长。近年来定边县荞麦种植面积达4.7万公顷,总产5万多吨,是我国荞麦种植第一大县。课题组于2016年11月在陕西省定边县进行农户入户调研,所涉及乡镇、村庄以及农户根据分层随机原则抽取,集中在白湾子镇、贺圈镇、纪畔镇、杨井镇和油房庄乡等地,覆及定边县大部分荞麦种植区,样本地点选取具有代表性。为保证调研质量开展预调研,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对问卷内容加以完善,正式调研时,采取“一对一”形式入户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304份,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分布

陕北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受资源开发、退耕还林工程及其他经济活动影响,人地关系变动剧烈,加之农户家庭经营机会成本上升,促使劳动力向外转移(高岩辉,2009)。分化后的农户在经营行为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其生产经营目的、土地经营行为和市场参与程度发生变化。生产经营目的方面,农业生产地位发生转变,体现在农业收入和劳动力兼业程度方面的差异;土地经营行为方面,农户户均种植面积和土地转入参与度存在差异;市场参与方面,通过杂粮商品化程度体现农户农产品供给差异。本文通过户均种植面积、土地转入参与度、农业收入、劳动力兼业化及杂粮商品化程度可识别分化后不同农户类别(见表2)。

表2 各类农户特征描述

第一类是传统小农户,经营规模较小,集中在15亩以下,生产杂粮属于自给自足型。该部分农户土地转入度低,经营重心不在农业上。该类农户表现为“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贺雪峰,2015),家庭拥有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不足,缺乏开展规模经营所需资金,年迈父母留村务农,年轻子女进城务工,外出务工收入明显高于农业生产,因此杂粮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投入不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商品化程度低,杂粮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较弱。

第二类是传统大农户,经营规模较传统小农户大,种植面积集中在15~40亩,属被动扩大经营规模型。该部分农户以家庭劳动力为生产基础,以满足家庭生产消费为目的,在经营自家耕地基础上,被动承包或代种亲朋邻居土地。该类农户家庭结构中,年迈父母留村务农,年轻子女因无稳定工作,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从事农业活动(韩国明等,2017),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基本相当,该部分农户所占比例较大。从本质上看,该类仍属传统经营型农户,虽经营面积有所扩大,但主要依靠传统生产要素从事农业生产,缺乏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投入;商品化程度虽较传统小农户有所提高,但伴随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逐渐升高,农业收入增幅较小。

第三类是专业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种(陈晓华,2014),经营规模大,整体经济效益较好(钱克明等,2013),种植规模在40亩以上,扩大规模的内在动力相对较强,属于主动并实现经营规模扩大型。该类经营主体将重心放在农业生产上,以提高种粮收益为目的,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意识转入土地和聚集生产要素,从事杂粮专业化生产,家庭成员兼业化程度低。与传统农户相比,专业大户依靠现代生产要素开展农业生产,重视技术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具有资源禀赋和信息获取优势,务农可获得高于外出务工收入,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

(二)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本文选取投入变量为种植面积、种子投入、化肥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机械投入,产出变量以总产量衡量(李博伟等,2016)。其中,种植面积投入以农户荞麦年种植面积(亩)表示,种子投入以年实际种子用量(斤)表示,化肥投入以年实际化肥用量(斤)表示,劳动力投入以年实际用工量(人·日)表示,机械投入以年实际使用机械费用(元)表示,产出水平以年产量(斤)表示。

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3。

表3 变量描述性统计

由表3可知,各类农户间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差异较明显。随着土地规模扩大,各生产要素投入和产量相应增加,其中机械化优势逐渐凸显。各项影响技术效率因素中,个人特征方面,受教育程度和种植年限表现为传统大农户较高,传统小农户较低,且户主群体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但种植经验丰富;获得农业技术服务普遍较少,可见荞麦生产方面农技服务普及度不足,农户获取信息有限。家庭特征方面,传统小农户、传统大农户和专业大户家庭规模、劳动力人数和贷款额均值依次递增,且农户贷款情况较普遍。经营特征方面,种植比例和平均地块面积依次增加,前者体现传统小农户种植作物类别相对较丰富,专业大户荞麦种植专业性相对较强,说明定边县种植结构趋于多样化,调研发现大多农户除种荞麦,还种土豆、玉米等作物,种类较多;后者表明土地细碎化在不同类型农户间存在差异。农户非农务工时间在传统小农户、传统大农户和专业大户中逐渐缩短,表明非农务工可能分散资源,不利于大户规模生产,一定程度上说明完全依靠农业生产的纯农户已逐步转向兼业型农户,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类农户中,加入合作社的较少,且户主大多为村委会成员,大部分农户仍处于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独立经营模式,产业化经营参与率低。

四、结果与分析

(一)各类农户生产函数模型估计结果及产出弹性分析

本文利用Frontier 4.1软件对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极大似然估计,估计结果见表4。传统小农户、传统大农户和专业大户的技术效率均值依次为0.86、0.82和0.79。由于农户分化,样本农户技术上不同质,若将其置于同一生产前沿下估计,所得结果将缺乏科学性(Battese等,2002)。本文结果来源于对各类农户的单独估计,无法通过所得技术效率值比较其优劣,但总体看,预示各类农户杂粮产出与其所在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存在一定差距,且生产技术效率水平提升空间很大。各组γ值分别为0.54、0.87、0.92和0.92,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显示各模型设定合理,表明定边县杂粮种植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显著技术效率损失。利用表4的估计结果代入产出弹性公式,可得到各类农户投入要素平均产出弹性(见表5)。

表4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计结果

表5 各类农户投入要素平均产出弹性

从不同农户看,传统小农户和传统大农户中面积对产出的贡献均最大,种子、化肥和劳动力贡献较小,符号一致,反映传统农户多依赖土地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出,且土地对产出贡献作用前者小于后者,具体表现在:其他要素不变情况下,土地投入每增加1%,传统小农户产出增加0.76%,小于传统大农户的1.06%;传统农户化肥产出弹性为负,可能原因在于化肥投入过剩,化肥利用效率低,已造成边际产出递减;传统农户中机械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在符号上有差异,传统小农机械投入的负效应可能体现在经营规模小,土地面积有限,而当前机械主要通过依附耕作面积影响产出水平(李谷成等,2008),租赁农机深耕翻耕成本过高,小规模生产无法达到机械生产要求。传统大农户在经营面积上得到小幅增加,将粮食生产工序(春旋翻耕等)外包给购置大型农业机械且提供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大户,因此机械投入可增加产出,但因机械化程度不高,机械对人工替代效应不明显。劳动力产出弹性均较小,可能的解释是劳动投入与土地投入及机械投入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受其影响难以分离,具体体现在,劳动工时投入伴随着土地经营面积的扩大而增加,同时伴随机械投入增加而减少。专业大户生产要素中土地对产出贡献最大,种子投入次之,土地投入每增加1%,产出可增加0.60%,但土地产出弹性相对于李文明等(2015)关于水稻的研究结果较低,为0.64%,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土地外劳动力及资本投入对杂粮生产重要性日益凸显,从专业大户看,良种投入带来的规模优势需进一步体现;机械产出弹性为负,说明机械化水平已较高,机械投入的边际效应已开始衰减,反映专业大户在追求规模化、机械化经营过程中可能忽视良种重要性,对传统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把握不足。总体来看,土地仍是各类农户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规模弹性系数可反映规模报酬情况。由表5可知,不同农户规模弹性依次为0.969、1.171和1.055,表明传统小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受生产要素可得性限制;传统大农户和专业大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且传统大农户规模报酬递增速度快于专业大户,该结论与徐涛等(2016)基于种养农业所得传统小农户(<10亩)、传统大农户(10~30亩)和组织化的家庭农场(30亩~60亩)规模报酬均递增不同,可能原因在于,专业大户可能忽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在种子、机械设备等物质资本投入上存在要素错配现象,从而抵消部分土地规模优势。传统小农户规模报酬递减,一方面可能因存在认知偏差而导致化肥过量投入,化肥边际产品近似为零甚至为负;另一方面因规模限制,耕地细碎,传统小农户无法机械化生产,且机械成本较高。但因人多地少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传统小农户仍将是杂粮生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因此,传统小农户应得到足够重视,努力提高产出水平。传统大农户和专业大户则应继续扩大规模,发挥规模效益。对于杂粮生产,应加强对各类农户的扶持:加快发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弥补传统小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及生产技术的不足;传统大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中坚群体,应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对专业大户而言,应继续鼓励其农地经营由分散转向集中。

(二)各类农户技术效率

图2为各类杂粮种植户技术效率总体分布。传统小农户技术效率多集中在0.9~1,在0.8~0.9的次之;传统大农户分布在0.8~0.9的最多,0.9~1的次之;专业大户技术效率分布也集中在0.8以上,占比较传统农户低。传统小农户和传统大农户技术效率值在0.8以上的占将近80%,专业大户技术效率在0.7以上的占80%,表明技术效率在不同类别农户间分布不均,即多数样本技术效率分布集中在范围较小的较高值,仍存在不可忽视的技术效率损失。

(三)各类农户效率损失函数模型估计结果

根据前文设定的计量模型得到杂粮生产效率损失,运用MLE方法估计影响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见表6),并从不同农户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技术效率的解释程度。

图2 各类农户技术效率分布

表6 各类农户效率损失函数模型估计结果

就传统小农户而言,个人特征变量均不显著,表明传统小农户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未产生影响,反映出传统小农户人力资本普遍薄弱。家庭特征中,家庭规模表现为正影响,贷款表现为负影响。家庭规模对技术效率的正效应体现在劳动力代际分工明确,半工半耕模式可能更有利于传统小农户发展。家庭贷款额对技术效率具有负影响,原因在于传统小农户贷款额相对较小,且大部分未用于农业生产。调研发现传统小农户贷款多用于应对家庭生计,例如婚丧嫁娶、盖房等,且伴随传统小农户生计重心的转移,导致其对杂粮生产时间投入和管理不足,不利于技术效率提高。经营特征中,非农务工时长表现为正影响,平均地块面积表现为负影响。传统农户非农务工比较效益往往高于农业生产,从事非农活动获得的更多收入可弥补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面临的预算约束,通过资金和劳动力在生产要素投入以及生产环节上重新配置刺激农业投资,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效率。平均地块面积表现为负影响,可能原因在于杂粮生产并非传统小农户主要生计来源,其对杂粮生产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平均地块面积扩大时,均摊到农户单位面积上的投入程度会降低,对技术效率产生负影响。

传统大农户在个人特征方面与传统小农户表现一致。家庭特征中,劳动力人数对技术效率具有正效应,表明当前传统大农户随经营面积扩大,劳动力短缺问题日渐突出。一方面要以劳动力质量替代劳动力数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要发挥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作用,以机械代替人力。农户应权衡农业生产与非农务工利弊,合理转移劳动力。经营特征方面,非农务工时长和平均地块面积也与传统小农户表现一致,传统大农户种植比例对技术效率有负影响,表明依赖传统生产要素的大农户专业化生产未能提高技术效率,体现种植专业化与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突显现代化经营方式对提高技术效率重要作用。调研发现,定边县除种植荞麦,还有土豆、玉米、豆类等,在相同作物种植类别情况下,杂粮种植比例增大,会降低生产精细化程度,可能造成化肥投入不足,劳动力田间管理时间投入不足,对杂粮技术效率产生负影响。

专业大户在个人特征方面,受教育程度和种植年限表现为显著正影响,说明教育使专业大户对市场需求变化把握更准确,新产品新技术接受能力更强,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更合理,对杂粮生产力提高产生作用;种植经验可帮助专业大户在生产过程中判断更准确,荞麦种植户的技术效率越高,反映农业现代化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而家庭特征变量均不显著,表明家庭规模、劳动力人数和贷款对专业大户技术效率无影响。其中,贷款对专业大户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专业大户贷款可得性不高,另一方面贷款并未主要投入杂粮生产,弱化杂粮生产投资能力。说明专业大户技术效率提升应更多从个人特征和经营特征入手。经营特征中,非农务工时间对专业大户技术效率产生负影响,原因在于,专业大户将杂粮生产作为主业经营,外出务工分散劳动力资源,不利于杂粮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否参加技术培训和是否加入合作社对农户技术效率影响均不显著,原因在于,当地技术培训与合作社多针对土豆,杂粮生产相关技术培训未完全展开,技术培训可操作性不强,对技术效率无影响。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基于农户分化视角,以2016年陕西省定边县荞麦种植为例,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从各类农户技术效率及效率损失、产出弹性及规模报酬方面分析杂粮生产效率,得出如下结论。

从技术效率和效率损失角度,传统小农户、传统大农户和专业大户技术效率均值依次为0.86、0.82和0.79,不同类别农户技术效率分布不均,存在不可忽视的技术效率损失。从效率损失看,传统农户个人特征对技术效率无影响,家庭特征和经营特征影响显著;而专业大户个人特征和经营特征对技术效率影响显著,家庭特征对技术效率无影响。

从规模报酬和产出弹性角度,传统小农户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传统大农户和专业大户规模报酬递增。具体表现为,传统小农户和专业大户机械产出弹性为负,传统大农户机械产出弹性为正;传统农户化肥产出弹性为负,而专业大户为正。各类农户土地和劳动力产出弹性均为正,表明土地仍是农户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出弹性虽为正,但值逐渐减小,说明劳动投入可能被其他资本要素所替代。

(二)政策建议

重视传统小农户在杂粮生产中地位,加快发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弥补其经营规模较小的不足。进一步加大对适量使用化肥和增施有机肥政策引导;完善面向小农户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降低其技术信息获取成本、机械使用成本、农产品运销成本。

传统大农户作为当前杂粮生产主体,应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进一步完善农地整理,优化高寒产区杂粮产业生产布局,充分利用主产区耕地资源;加强杂粮种植区人力资本建设,开展杂粮种植技术培训,经验交流,提高杂粮种植的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

专业大户应发挥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传授杂粮种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带动传统农户提高规模效益。应平衡杂粮生产过程中机械与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可忽视传统生产要素重要性。应提高专业大户贷款可得性,满足其发展杂粮生产信贷需求。

猜你喜欢

大户杂粮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复合杂粮超微粉微胶囊化工艺的研究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打造兴县杂粮精品 点亮农户脱贫梦想
船祸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