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
2019-11-04王国华
王国华
【摘 要】初中数学科目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架构,需要学生拥有相应的思维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数学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的简要研究,以期给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088-02
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现状
1.1 情境创设并没有普及到数学课堂中去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出于省事和时间的考虑,没有将情境创设落实到实处[1]。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时间很重要,创设情境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利用创设情境的时间完全可以将重要的知识点传达给学生。于是就一笔带过,使情境的创设浮于表面。或者取消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将定义直接告知,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在教学《不等式的性质》这一课时,教师直接将不等式的性质展现给学生看,交给学生套用的方法,随后就让学生大量练习,机械记忆。有的学生思维转换比较迅速,能够较快地吸收这一知识点,但有的学生却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没能真正理解。老师这样做虽然省心省时,但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2 单一的情境创设缺乏吸引力
有的教师已经认识到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缺乏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大部分教师都会在课堂伊始创设一个课堂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时,教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圆柱、正方体、球、圆锥、长方形、棱柱这几种几何体,让学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类似的几何体。以日常生活为引线,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便于理解。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全神贯注。
这样的做法是合理的,但同时教师却忽视了在课堂中途创设情境[2]。要知道一节课四十分钟,逻辑转换性较强的数学学科很容易让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且在课堂中途,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涣散,影响其听课质量。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拉
回来。
2 初中数学教学创设情境出现问题的原因
2.1 教师没有把握好情境创设的度
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利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跟上教学的节奏,积极投入。那么如何正确利用课堂情境而不过分活跃,喧宾夺主,是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3]。如果教师没有掌握好情境创设的度,很容易脱离本课的教学目标,越走越偏,失去了本节课的基本作用。创设情境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情境创设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目标遥相呼应,数学是一门具有极强逻辑性的课程,每一个环节都起到连贯和承接的作用,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必须要考虑到各个环节的要求,把整节课贯穿起来,形成一条明确的线,这条线的根本就是教学目标。如果情境的创设脱离了教学目标,没有起到连贯的作用,那么它就是无效的,甚至还会给学生带来阻碍作用[4]。
2.2 教师缺乏应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學生具有个体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接受水平和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根据不同的学习年龄、阶段、能力等方面来调节自己的教学手段,切不可采用“一锅炖”的情境创设方法。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教师往往直接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运用分层教育的手段来进行教学。他们采用的情境创设方法从初一用到了初三,没有根据学生的变化而改变,这使得情境创设丧失了新鲜感和吸引力,学生在长久的统一模式中非但没能集中精神,反而更觉乏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状态一旦形成,会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的质量,耽误了教学的整体进程。
2.3 学生参与度太低
初中生因其身心发展的变化,开始变得敏感、自我意识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这样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就需要教师赋予他们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提升自我满足感,这样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教师常常因为互动耗费时间较长而取消了互动、探讨的环节。往往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到学生头上,让学生机械化地学习既定知识,并认为自己这样做是最好的方式。这样一人主导的课堂常常会引发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厌恶情绪,不利于数学教学的
开展。
3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方法
3.1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处处有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创造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理论的基础上,讨论和研究生活中隐藏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提升他们对数学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便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架构,并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活用于生活。将知识活用于生活是数学科目的基本要求。
基于这一点,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记录的眼睛,教师要抓住生活中的事物与所教知识点之间的共同点,并将它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勾画出来,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剥茧抽丝,最终挖出其中的奥秘。这就像一个寻宝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不断地探寻,最终获得宝藏。
3.2 联系数学趣闻,让学生获得共鸣
古今中外,有无数位数学家以他们的亲身探索为数学的发展添砖加瓦。而他们探索的过程也就形成了一段段趣闻和故事流传下来。这样的趣闻和故事也是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可以使用的好素材。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这样既能调剂学生学习枯燥的课堂,又能将故事和知识点有机融合,加强记忆,还能够让学生感受伟大的数学家们充满魅力的人格,受到陶冶。还有游戏情境创设、疑问情境创设、学生实践操作情境创设、巧设悬念情境创设等方式都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它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用。但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它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推进课堂的进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科学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汪秉彝.数学情境与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马立艳.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的设计及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
[3]徐明洋.浅谈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时代教育,2016(08).
[4]骆夏夏.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