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2019-11-04罗型芳
罗型芳
【摘要】当弘扬优秀闽南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仅局限于知识传授的理论课堂时,文字虽美,但传授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故事有趣,但形式单一,无法让学生体会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不符合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优化文化进课堂校本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文化进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校本课程;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与思考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校本课程课改已实施多年,但传承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正逐渐被边缘化。如何在吸收优秀课堂教学优点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而又见效快的校本课程教学策略,是校本课程老师面临的持续并难以短期解决的新课题。为此,本人结合课题“闽南文化进校园实践研究”的探索,谈几点看法。
一、优化地方校本课程教学策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有效渠道
谈到“优化”,就要说到“有效”。什么是“有效”?“有效”是相对“无效”来说的。“有效”就是以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构建学生积极、有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措施,进而使学生获得有效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总的来说,优化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拓宽有效课堂的内容有四条渠道:一实现课程有目标,教材能针对;二落实教师是导演,学生为主角;三创设意境有特色,渠道要拓宽。课题组在编排校本课程《闽南文化》材料里,谈到被安放在泉州府文庙西庑的泉州历代名人陈列馆内的第一位的唐人欧阳詹,老师从伯乐识马来谈状元宰相常衮老师的爱才;说起洛阳桥的“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说到与蔡京、蔡襄同宗却不同人,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讲起贤内助,就说到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的王十朋的夫人贾氏,品德高尚,忍贫好施,常以清白相勉。这些就很好地实现拓宽有效课堂的渠道意识。
拓宽有效课堂渠道应具有的特征:一是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的意识;二是地方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以传输知识为主,同时开展有效师生互动,进而推动地方校本课程教学向更深一层探究;三是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思考。通过情境创设,设疑激趣,合作探究,最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这一目标。
二、搭建校本课程多元平台,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校本课程传统文化传承是指通过对校本课程教学的组织、调控、优化,起到花费时间少而教学效果优的目的,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一)开设进校本,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传承是校本课程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课程除了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外,还应重视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育人功效。学习并探索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等增加学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比重。一是校本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所蕴含的育人理念。根据学校所处闽南地区的实际和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闽南传统文化优秀资源的优势,开设传统文化传承进课堂的校本课程。二是依托闽南传统文化优秀资源,营造良好传统文化传承的育人氛围,发挥独特的传统文化育人功能。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传统文化中的育人精髓。探讨与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使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精神,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育人理念。三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校本课程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进课堂时,要依托闽南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增强在校学生对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充实校本课程传统文化内涵,渗透传统美德育人理念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充实校本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实现传统美德育人理念的重要渠道。传承关键在课堂,育人重点在渗透。实现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有效链接,亟待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首先,校本课程开设要融合传统文化精神传承渗透,通过校本课程逐渐渗透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理念,提升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其次,创新地方校本课程教学体系,加强传统文化和地方校本课程教学的结合。通过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对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嵌入,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地感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感受到闽南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有了传统文化进校本的意识,就可以更多地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育人的结合点,让“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自强不息”等闽南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
(三)搭建传播传统文化多元平台,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承和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上具有实效性。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会受到许多不利环境的影响。但可以通过搭建传播传统文化多元平台,创设良好育人环境来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一是从古迹文物中挖掘出生动教材。例如在课题组编写的校本教材《闽南文化》中提到:石狮六胜塔,泉州湾主航道的古航标;南安九日山祈风石刻,12—13世纪泉州地方政府主持航海祈风祭祀活动的石刻文字记录,也是现存唯一的古代中国政府就有关航海事宜举行国家祭典的真实记录;开元寺,印度教寺的石柱、婆罗门寺带有人面狮身雕刻无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清净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伊斯兰教寺,是伊斯兰教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些都是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深入探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素材。二是从传承和宣传非遗项目中寻找兴奋点。南音、五祖拳、高甲戏、提线木偶、闽南童谣、车鼓弄、拍胸舞、布袋戏,品类丰富,层次无穷,“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是一块金字招牌,彰显着“遗产”的稀缺性。三是校本课程与民间文化互动活动的开展。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在校本课程有关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中,让青少年学生接受、认同本土文化的同时强调对闽南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这些活动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进校本的实践场域。
三、重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师资培养,提升校本育人工作实效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也正是校本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指南。要“讲清楚”就需要一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队伍。政府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大传统文化传承的专项培训力度,通过培养和培训来解决传统文化传承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育人水平。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本课程教学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校本课程教学的理想化境界,虽然不能一步到位,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去逐步实现它。通过对校本课程教学最优化的探索和實践,获得更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附 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课题名称:闽南文化进校园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7-5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