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019-11-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杨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 杨茗
随着现代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与种类也随之扩大,银行的业务从传统业务扩展到了非传统业务,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行各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也随业务范围扩大而相应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三大类。由于商业银行将主要的资金用于贷款,贷款业务的收入构成了银行的主要利润,信贷风险则也相应成为商业银行需要主动规避与预防的风险类别。信贷业务虽然收益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风险,因此信贷风险能通过银行、保险、证券等多种金融杠杆作用,迅速波及多个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可能造成致命危害。因此,商业银行领导层应重视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能只一味追求利润上涨和银行业绩增加,而放松了对于信贷风险的关注度。
我国学者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与全球金融市场的密切接轨,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发现,钟向东(2018)指出了目前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强化民众风险意识和信贷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李舒(2015)分析了目前信贷管理的现状,并对国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从横向上进行了比较。刘东明(2013)指出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借鉴国外一些管理上比较成熟的商业银行的经验,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政策性意见。魏汝泉(2013)提出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贷风险管理偏重于对财务状况方面的管理。但是在当前商业银行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应将财务状况管理与非财务方面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对客户状况进行分析,以防止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
表1 2012—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指标情况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指银行将贷款发放给借款人后,借款人无法按时归还本金和利息的损失。在贷款到期前,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等任何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其还贷能力,导致银行不能按时收回贷款。
信贷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市场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指借款人因市场状况变动引起价格变动等,从而造成财务状况恶化,无法如期归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非市场性风险主要包括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上的行为风险而使借款人损失重大无法按时还款的风险。
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该原则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根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将贷款质量分为五个等级。也就是说,将商业银行的贷款根据可能面临的风险程度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以及损失,其中,后三种属于不良贷款。在防范信贷风险时,商业银行应对于不良信贷予以重点关注。
2 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 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以及不良贷款率普遍呈现“双上升”局面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开始逐渐上涨,不良资产的数量逐年增加。每一个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以及不良贷款率不断创下新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一直不可观。据银保监会统计,2018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0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9%,为近10年来最高,如表1所示。据统计,从2012年第一季度开始至2018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以及不良贷款率均呈倍数呈现双上升的局面。大量的不良资产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会一定程度对其开展业务造成影响。
2.2 个人以及企业客户对于信贷产品的需求多样化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商业银行不论是个人客户还是企业客户对信贷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银行能够不断创新业务种类、扩大业务范围,提供更加丰富的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在个人信贷业务如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业务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企业客户也需要银行提供多种多样的信贷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的产品经理只有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并更新信贷产品的种类,才能更好地满足个人和公司客户的需求。
2.3 产业链下游的企业生存经营状况不佳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正在逐步进行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这势必影响到处于产业链下端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利润额较少,还款能力降低,贷款违约的风险增加,使得商业银行贷款出现逾期或欠息等局面,形成剪刀差贷款(剪刀差贷款是指贷款本息到期后不能按期归还但分类形态尚在正常或关注的贷款,因其为逾期贷款中剪除了不良部分,被形象称为剪刀差贷款),信贷劣变压力加大[1]。
2.4 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渠道单一,面临的风险集中
商业银行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发放贷款,而投资用款所占的比重比较少。贷款业务收入在商业银行利润中占有很大比例,这部分收入易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个人财务状况或公司经营状况等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旦出现贷款违约的风险,将对银行业务正常开展造成极大冲击。
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银行员工对于信贷风险的关注度较低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追求利润、市场规模、行业内竞争等问题,因此银行高层领导十分重视员工的业绩,以拉存款或放贷款的额度等来衡量员工的能力,在考核过程中最被关注的首先是“业绩”而非“风险”[2],商业银行依据业绩多少发放薪资。因此,银行客户经理及员工为了追求业务量的增长、提高薪资水平,会不顾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放宽贷款审批中对借款方的调查和要求,甚至对信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良信息进行隐瞒。信贷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与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在这样巨大的风险敞口下,银行极有可能面临贷款本金及利息的损失。
3.2 风险管理的精英人才缺乏
鉴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对于国内外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以及研究生的吸引力不足。此外,虽然各大商业银行的总部位于一线城市,但大部分银行网点位于均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发展缓慢、经济水平较落后,难以吸引到风险管理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以及国际化人才。此外,风险管理对于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能力、管理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基层银行员工学历整体偏低,很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其业务熟练度较低,刚接触客户还不具备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其风险管理与识别的专业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部分能力强的员工一直处于高强度工作中,难免在信贷调查与风险管理工作中不全面、不到位。
3.3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贷风险管理包括贷款发放前的真实性尽职调查、贷款期间的合规性问题和贷款后的监督、管理。贷款前的真实性调查存在调查不全面、人为制造数据以及借款人和担保人所提交的贷款资料漏缺等问题。贷款存续期间的合规性发放存在未落实信贷审批条件而违规发放贷款现象,如审批条件不落实或重复抵押等。贷后管理问题缺乏全局规划,重点不突出,缺乏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风险类别客户的差异化管理制度。此外,对于风险的控制只集中在某一具体方面,造成部分管理工作重复及信贷风险管理不全面。在贷后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贷款管理制度停留于“挂在嘴上”及“印在纸上”等表面形式,这导致贷款后不仅管理的工作量大,而且管理成本也高。
3.4 信贷政策制定没有与实际相结合
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一般都由其总行结合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进行统一制定,但统一制定的政策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地区。每个地区以及每个客户的行业特性与当地的GDP、经济结构、产业特征、居民消费水平等紧密相关,各地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3]。不结合具体情况而盲目采取统一的信贷政策都将有可能造成信贷业务结构的死板化,使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
3.5 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内部审计。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与监督过程中的参与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银行内部各个部门可能存在侥幸心理,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比较排斥,不愿配合他们的工作。因此,展开内部审计工作比较困难,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与纠正效用[4]。与此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很多情况下受银行管理层的制约与干扰,其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另外,内部审计工作目前还主要靠人工审计,大多数情况下靠审计人员的主观经验,并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因此内部审计的结果可能不够客观公正、科学准确。
3.6 对客户信贷风险识别不到位
商业银行迫于市场竞争和内部考核的双层压力,对大规模企业以及有政府背景的客户放宽风险管控标准,只关注客户的“光鲜外表”,在大额授信时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链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等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对信贷单位的准入资格审查不严格。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资金越充足,越受商业银行的追捧。即使这些大公司不向商业银行提供财务报表等财务状况证明,很多银行也会因为这些公司抢手而放松对其信用、财务状况的审查。很多银行都在盲目跟风去寻找大客户,而忽略了对客户所处行业的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5]。
3.7 风险管理工具落后
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论是在计算机应用、数据的调查收集、加工,还是模型建立与结果检验等方面都与国际上管理先进的银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多商业银行并未明确确定风险识别的标准和信贷风险评估技术,管理手段及方法也没有更新,缺乏对数据的定量分析,因此难以对客户的财务状况等持续跟踪,以至于商业银行不能对潜在的信贷风险进行事前预防,只能在借款人不能如期还贷的情况下被动的应对风险。
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4.1 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
一是要加强以控制风险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建设,强化每位员工,特别是信贷业务相关人员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使每个员工对信贷风险都能有充分了解与关注,并将风险控制意识落实到各自的操作规范和行为方式中,努力营造一个与风险管理基本要求相一致的信贷文化氛围[6]。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于员工全面的风险管理的培训机制。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是一项持久战,金融机构既要进行贷前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培训,又要对贷后风险监督进行专项培训,培训部门可以通过真实案例等形式让信贷工作人员意识到信贷风险给银行带来的危害。三要规范信贷业务工作流程,使每个员工都可以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和义务,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干好本职工作,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四是建立健全信贷工作考核的激励机制,设立相关的考核指标,如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不良贷款贷款率等。根据这些业务指标评价员工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的贡献,将这些考核指标与员工的绩效工资挂钩,这会一定程度的激励信贷工作人员提升风险防范意识,管理与控制好可能存在的风险。
4.2 加强信贷风险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工资水平较低,对于国内外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吸引力不足的情况。商业银行要想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升信贷风险管控质量,可以对受到高等教育的高学历人才或国际化人才实施薪资优待政策,并鼓励银行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学习以提升专业素养。由于信贷风险管理与管理层的政策制定、创新思维、管理技巧等息息相关,因此商业银行也应建立管理人员考核标准,激励管理层深入学习有关财务、管理、审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4.3 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人员在贷款发放前一定要严格开展客户财务状况、资金流等调查工作,按照信贷业务的准入标准完成审查工作,把潜在的信贷业务风险降到最低。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审查,对信用状况不好的开户不予授信,事先规避潜在的风险。贷款发放时要按照流程完成贷款审批,手续不完善的不予以发放。贷后要加强对客户财务状况的跟踪调查,加强对已放贷款的监督,对所有的授信客户进行风险分类,并通过监测客户信用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客户的风险级别,对于不同类别的客户实施精细化差异管理。针对即将到期的贷款,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提前向客户进行还贷通知,督促客户做好还款方案,确保贷款本金与利息可以如期归还。
4.4 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调整信贷政策
一般情况下,由各商业银行的总行结合当前国家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统一制定信贷政策及信贷业务标准。但各分行所处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及客户的征信与财产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不能再继续以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对借款方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7],而是要在统一的大框架下灵活多变,依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调整信贷政策,使之与每个地区的GDP、产业结构、居民消费水平等相适应,寻求信贷业务与经济发展的融合。
4.5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
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部门来监督评价与纠正的,因此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应在保障内部审计高效执行的基础上进行。一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参与度,将其作为信贷业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措施促使银行各部门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工作。二是各商业银行的总行及其分行可以采用垂直化的管理方法,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使其与银行其他部门互不干扰,不受银行领导层及其管理层的控制,并且采用轮岗制度保证其各司其职。三是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深造学习,掌握更多的审计方法与技巧,采取审计系统进行内部审计,不能仅靠主观经验,应客观的评估、评价各类贷款资料。
4.6 建立对信贷风险的主动识别机制
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分析不同行业、不同时期客户的每笔信贷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把风险发生的概率尽可能降到最低。对规模大的企业、有政府背景的客户也应该严格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公司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与调查。信贷人员一定要遵守贷款准则与职业道德,不要盲目跟风抢着给所谓的大牌企业大额授信,并不是企业的名气越大经营状况越好。有的情况下,规模越大的企业其潜在的信贷风险可能越大。
4.7 加快银行信息化建设,开发量化信贷风险评估方法
构建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包括对于风险的预测、识别、分析以及对于客户财务状况的监测等功能,在其基础上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的自主创新,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来研究、开发量化风险评估方法,实时调整内部评价系统的参数。另外,商业银行通过充分利用统计指标,可以逐步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将对客户数据、资料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评估个人或企业客户的整体情况。通过对客户持续性监测,也能更好的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供预警[8]。
5 结语
综上所述,信贷业务拓展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发挥很大作用,因此加强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应提上日程。我们在对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目前信贷业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从信贷业务的人才队伍建设,信贷风险的识别、评估等管理制度,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行管理策略。因此,在现代银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领导层应激励各个部门提升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关注度,加强对风险的内部控制,尽可能把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促进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