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在降低妇科手术中压疮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2019-10-30胡珠张连英
胡珠 张连英
[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降低妇科手术术中压疮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管理。评估两组患者的压疮风险,并观察压疮发生率及压疮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6,P<0.05)。观察组患者的保温、皮肤清洁、减压敷料使用、床单平整、间歇性解除压力、体位安置及体位垫放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手术室患者,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妇科手术;压疮;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8(a)-023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DCA circulation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 in gynecological surgery. Methods All of 48 patients who given oper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and 24 patient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DCA cycle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isk of pressure ulcer in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and the 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 and nursing quality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4.17%)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2.5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3.736, P<0.05). The scores of heat preservation, skin cleaning, decompression dressing, bed sheet smoothing, intermittent relief of pressure, position placement and position cushion plac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DCA cycle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ressure ulcer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nursing quality for patients in operating room. It has a hig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PDCA cycle management; Gynecological surgery; Pressure ulcer; Nursing quality
壓疮实为手术室患者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以术后1~3 d最为多发,有报道指出[1],手术室患者压疮发生率达4.6%~6.7%,且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不利影响,会延长其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资源投入,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增加经济负担。因此,积极给予正确、全面的护理干预,能有效且最大程度地减少压疮的发生。现阶段,手术患者大多采取或开展常规压疮护理,缺乏全面性与针对性,护理效果欠佳[2],而有关循证护理在其中的应用研究并不多。有学者便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发现PDCA循环在降低妇科手术中压疮发生率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与价值。对此,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手术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例。观察组中,年龄30~66岁,平均(42.37±10.23)岁;手术类型:全子宫切除+淋巴清扫术4例,全子宫切除术10例,卵巢囊肿剥除术5例,子宫肌瘤剔除术5例。对照组中,年龄30~65岁,平均(42.35±10.24)岁;手术类型:全子宫切除+淋巴清扫术4例,全子宫切除术12例,卵巢囊肿剥除术4例,子宫肌瘤剔除术4例。两组的年龄、手术类型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入院时均未发生压疮;年龄≥18岁;手术麻醉方式均为全身麻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不能配合本研究者,依从性欠佳者;患有影响观察的各类皮肤病者;手术时间<2 h;精神障碍、失语、失听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本研究已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压疮护理,如保持患者皮肤始终处于清洁、干燥状态,床单位平整,选用合理、高效的减压装置;手术室内湿度控制在40%~60%,温度控制在22~26℃。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计划阶段(P) ①总结问题:积极、认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找出产生压疮的各种原因,比较常见的有治疗性压力、剪切力、摩擦力、组织缺氧、应激反应、感觉功能障碍、环境因素、体位摆放、专业能力、服务质量及营养状况等。②分析原因:针对手术患者而言,其大多处于一种保护性约束状态,其躯体移动受到限制;而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或特殊手术体位,会使剪切力、摩擦力增加,最终诱发压疮;术中冲洗液、消毒液或切口分泌物渗出,会使患者皮肤长时间处于一种潮湿、不舒服状态,这便能引起压疮;此外,当患者感觉功能出现下降或者已丧失状况,会降低或改变其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速度与能力,此时的皮肤最容易破损;当患者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状况时,会使皮下组织变得更加脆弱、更薄,因而会延长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引发水肿。③制定措施:选用体位垫时,要选择那些柔软度、弹性均较好的,使体位垫在与患者皮肤接触时,能够时刻保持平顺,最大程度地减轻其身体压力;对切口进行定期观察,合理調控手术室内的温度,避免冲洗液、消毒液流向受压部位,最大程度消除潮湿环境对皮肤所造成的刺激;合理调整体位,减少剪切力与摩擦力;另外,还需时刻观察并针对性保护受压部位;保持内环境稳定,减少应激。
1.2.2实施阶段(D) ①组建PDCA循环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主任医师、护师、责任护师等组成,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经验均>5年。②专业培训:系统化培训小组成员,内容包含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定期检测患者的皮肤、生命体征、病情及手术情况等,依据本院自制的压疮护理质量评估表实施各项护理,实际操作中,注意相关操作流程、要求及所需注意事项。③考核制度:依据实况制定系统化、严格的考核制度,如护理技巧、护理质量等。
1.2.3检查阶段(C) ①执行情况:依据本院自制的压疮护理评估表,检查整体的护理质量,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制定解决方法,改进路线与思路。②解决问题:针对护理期间所遇到的各种突出问题,需及时分析与总结,并将相关情况上报于上级领导,共同讨论,制定合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2.4处理阶段(A) ①总结问题:针对护理期间所出现的突出问题,上级部门及时制定或给出解决方案,督促执行,积极推动各项任务、措施的有效落实。②经验循环:对护理中的成功方案加以总结,用于下一循环中。
1.3观察指标
①压疮发生率:在手术完成后的第2天,统计手术患者压疮发生情况,计算压疮发生率。②压疮护理质量:采用本院自制的压疮护理质量评估表,开展系统化评估,内容为保温、皮肤清洁、减压敷料使用、床单平整、间歇性解除压力、体位安置及体位垫放置等,各项分值为0~15分,分值与护理质量成正比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4.17%(1/2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6,P=0.000)。
2.2两组护理质量中各指标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保温、皮肤清洁、减压敷料使用、床单平整、间歇性解除压力、体位安置及体位垫放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压疮实际是由机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处于受压状态、营养缺乏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使皮肤原本正常功能处于持续丧失状态,进而造成组织溃烂或坏死[3-4]。手术室患者受麻醉影响,机体比较松弛,外加身体处在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术中体温下降,出血量增多,如果患者所取体位不合理、不恰当,那么会造成剪切力、摩擦力增加,这非常容易引起压疮[5-7]。因此,对患者压疮风险进行系统化评估,无论是对降低压疮发生率,还是提高护理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与价值。
针对PDCA循环管理而言,即经过开展计划、检查、实施及处理等方面的系统化操作,实现整个护理过程的无缝隙、和谐化衔接,以此来达到提升护理质量及降低压疮发生率的目的[8]。对于此种护理来讲,通过及时发现手术室患者治疗中所存在的各种能够诱发压疮的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系统化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合理、高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在具体执行、实施过程中,对于切口、摩擦力、营养等因素所造成的压疮,则实施诸如定期检查切口、减轻摩擦力及强化营养等措施,此外,注重体位护理工作,定期、定时清洁受压皮肤,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感染,平整床单位,做好各项保温、保暖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压疮的发生[9-11]。另外,通过运用压疮护理质量评估表,便于及早发现核心问题,还能持续更新与改进护理方法,此评估表能够对重点指标及环节进行动态化监测,以量化数据的方式而呈现出来,这有利于发现护理中的不足之处及薄弱环节,能及早制定改善路径与方法,因而能够较好地达到降低压疮的目的[12-14]。有报道指出[15],运用PDCA循环管理,可以对压疮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并根据评估所得结果,制定全面、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因而可以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降低压疮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此结果与上述报道一致。另有研究指出[16],以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PDCA循环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压疮护理质量,而此结论经本研究也得到证实,即观察组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此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妇科手术患者,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谢翠,李达洪.PDCA循环法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0):231-232.
[2]何璐.强化术前沟通对手术室患者急性压疮发生率及相关知识认知度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7):192-194.
[3]徐爱武.预警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预防压疮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3):182-184.
[4]沈向英,陳园园,马红梅.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5):134-137.
[5]段征征,陈婷,杨艳,等.PDCA循环管理降低脊柱骨科患者院内压疮发生率[J].护理学杂志,2016,31(20):53-55.
[6]赵体玉,郭月,赵快乐,等.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监测分析与质量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6,31(24):22-25.
[7]王啊妹,许怡芳,陈玉珠.PDCA循环管理在无创机械通气致面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7,15(26):3292-3294.
[8]巨红青,初丽,冯文.压疮评估表及分级护理对长时间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形成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 21(18):182-184.
[9]郭曼.PDCA循环模式的护理管理对EICU患者压疮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8):996-998.
[10]张军花,钟奕,冯岚.手术室及病房护士共同参与骨科手术患者皮肤管理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6,31(16):16-17.
[11]王莉,施晓群.基于PDCA循环的个案追踪法预防腰椎手术术中压疮中的个案报道[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8):159-160.
[12]赵快乐,赵体玉,李岩,等.曲线型仰卧手术体位用于预防术中压疮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0):1340-1345.
[13]陈永凤.PDCA循环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3):70-72.
[14]何春艳,刘红,向文娟,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6):106-108.
[15]黄维健,曲华.集束化干预策略在手术相关压疮跟踪管理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8):36-37.
[16]罗卫芳,张超红,麦劲楠,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6):142-144.
(收稿日期:2019-03-29 本文编辑:许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