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贫困地区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践

2019-10-25凌长云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摘要】本文结合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特点,提出改善家庭教育的必要性,论述改善家庭教育策略,即家长要用心关爱孩子,丰富共同话题、拓宽交流意愿,改善人生观指导方式,改善监管方式,实现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不断优化。

【关键词】民族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16-02

由于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中小学阶段缺乏父母的陪伴、监督,不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及不良思想倾向,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让他们的成长变得坎坷且不可预料。民族贫困地区应当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策略,让家庭教育不缺位于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最大程度参与孩子成长过程的教育、指引及监管,与社会、学校一道呵护孩子的成长。

一、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特点分析

(一)学习意识淡薄、意志力弱、学习成绩差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督管指引,学习上不重视,自主学习意识淡薄,缺乏理想信念、学习动力和刻苦精神,学习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成绩难有提高,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不想读书,继而多有迟到、早退、旷课等不良行为。

(二)心理素质较差

中小学阶段正是形成人的道德品质,塑造性格、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父母亲不在身边监管、引导,只能将孩子留给祖辈照顾。但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精力不济,疏于监管、引导,纵有监管、引导也因隔代情感依赖不足,未能起到关键作用,致使留守儿童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性格偏激、古怪,对长辈多有埋怨甚至顶撞,心理品质越来越差,面对爷爷奶奶的唠叨,容易表现出不耐烦、不屑的心理,稍有批评即乱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不愿接受约束;平时待人冷漠、对长辈爱理不理,不懂礼仪、懒于与人交往,有些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障碍,穿戴怪诞、行为古怪等。

二、改善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滋养、教化。在人生道路上,家庭是孩子最坚定可靠的港湾,是安身立命之基,孩子最不可离开的就是家庭的支持和呵护。基于此,民族贫困地区家庭教育在孩子受教育阶段应肩负起主要责任,是学校教育的支持力量,是孩子前进方向的引领保证,也是孩子人格塑造的主阵地,是孩子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榜样。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监管、呵护及给予榜样的力量。我国的许多优秀传统是以家庭为载体,在古今礼仪传承中,家庭是最好的载体。尽管有爷爷奶奶的监管传导,但由于是隔代感情,情感权威不足以形成高度的教育效能,因此,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支柱地位不可替代,父母亲的指导和关爱不可替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渴望父母亲的关爱和指导,也渴望得到父母亲的肯定和赞赏。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为人与人之间实现跨远程实时交流提供便利,这也为我们探索改善民族贫困地区家庭教育提供可喜的条件,使我们能对孩子实现远程教育、远程陪伴、远程交流,使家长与孩子之间拉近距离、增进亲情。家庭教育方式要因情形加以改善,最大程度参与孩子的成长教育,让孩子的成长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品格、完善人格,让孩子成长为对家庭、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改善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用心关爱孩子

成长中的孩子对父母亲的关怀最为敏感和渴望。平时见不到父母亲,他们心里容易产生失落感,虽然生活中吃穿有保障,但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难免产生落差,多少对父母亲有埋怨心理,甚至不理解、情绪低落、孤言寡语,失去生活乐趣。日常生活中,父母亲应通过电话转达对孩子的关注、关怀。在特殊的日子,如生日、节庆日等给予孩子特别的关怀,送一些有意义的礼物,满足他们合理的愿望等,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亲的关爱,树立起父母的情感权威,减轻孩子的心理失落感,形成对孩子的情感影响力,增强亲情纽带,使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班上一个10岁的小女孩,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回家陪伴,但他们常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不时邮寄一些新潮衣服、玩具、童话书回来,每逢小女孩生日,通过视频唱生日歌为她祝福,籍以心灵抚慰。小女孩每日穿得漂漂亮亮、玩得开开心心,性格阳光开朗,各方面都优秀。

(二)丰富共同话题、拓宽交流渠道

日常父母与孩子远隔一方,电话询问多是简单地问一些琐事,久而久之,一些家长发现与孩子交流越来越陷于形式化,孩子也感到厌烦,这是因为共同话题少而致使交流意愿降低,无法形成情感交流。家长可尝试与孩子做一些约定,诸如互相将身边的烦恼事、趣事、喜事通报,分享快乐,分担苦恼,多为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赞赏,多给孩子的苦恼以抚慰,如共看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交流心得;也可相约同看一种书籍,交流读后心得,让家长的心贴近孩子的心,增强孩子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意愿。家长在这一过程中,体察孩子的心理状况、兴趣爱好、情绪态度等,让孩子体谅家长在外谋生的不易,理解家长外出谋生的原因,减轻孩子的埋怨情绪,达到共同进步。

(三)改善人生观指导方式

孩子的人生观正在形成,家长给予一定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能够做好的事情。家长可以尝试相约孩子同看励志电影、家庭伦理电视剧,与孩子交流心得,着重与孩子聊人生道理;或者相约孩子同看一些励志故事,借以影响孩子对事物的正面观点、灌输正能量,引领孩子的精神世界向往高尚,探讨人生的乐趣与苦楚,体味人生的不易,鼓励孩子学会坚强、学会自立,珍惜美好的生活。注重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生活会越来越好的信念,正视暂时的困难,树立刻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学习、丰富知识、增强本领。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因身有隐疾,平时少言木讷、自卑,不喜与人交流,待人冷漠,有自闭倾向,学习无上进心,对事物不感兴趣。他的父母外出广东打工,爷爷奶奶已故,家中由伯父、伯母代管,日常随伯父伯母生活,尚有一个妹妹读小学,经济境况一般。他爸爸曾与笔者讨论男孩的情况,寻求更好的教育方式。在筆者的建议下,孩子的爸爸购置一部手机,平时置于孩子伯父管理,周末方可使用,约定每周通话,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经常给予鼓励。家长与孩子相约每月同阅读《演讲与口才》与《故事会》,每周交流阅读心得,特别是关于礼仪、人生道理的文章,哲理故事,趣味故事,传递正能量,引导孩子学会坚强、自信,用心体会美好事物,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多与伯父、伯母交流,树立理想信念、努力学习、增强本领。现在,男孩变得自信、开朗。每周坚持阅读《演讲与口才》与《故事会》,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肯与人交往,还喜欢上打篮球,乐于与父母电话沟通交流心得,学习上有了可喜进步。

(四)改善监管方式

孩子正处于心理叛逆期,日常活动缺乏家长监管,有时难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理应负起监管责任,但由于相隔路远,监管不到位时有发生,这需要家长引起重视,首先要树立有效监管的坚定信念,想方设法对危及孩子的安全、健康成长、品行养成等方面的不良因素实现有效监管,主动与学校班主任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苗头,引导纠正,主动与孩子的长辈沟通,关注孩子日常接触的不良事物、社会青年,及时教育纠正,监管过程更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注意教育口吻、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构筑起有形又无形的监管网,让孩子免受不法侵害,避免与社会不良青年来往,沾染恶习,在监管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关怀,减少抵触情绪。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产生的根源是对家庭分离、谋生与教育子女不可兼顾的无奈,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理论实践不断丰富,国家对这个问题的持续关注,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不断优化,最终将会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横县贫困乡镇为例”(编号:C类2017009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凌长云(1973— ),男,广西横县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