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文化自信根基
2019-10-25陈志伟高殿国
陈志伟 高殿国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論断引起学界热议。文章对已有关于“文化自信”的阐释进行评析,指出文化自信应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自信。并进而试图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辨识,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成就;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成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同时指出了关于文化自信根基极易出现的几种错误论断。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doi:10.1608 3/j.cnki.16 71-15 80.2019.09.003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9-00012-05
2014年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出文化自信的论题。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10月15日,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他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又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白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首次提出了“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2]
习近平“七一讲话”是对“三个自信”的发展,“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探索,更是凸显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3],“是我们党理论创新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它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的文化理念不断升华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4]。
习近平对于文化自信的反复提出和强调,自然引起各级部门的注意与重视,更迅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中国知网以“文化自信”为篇名进行关键词检索,得到文献4500余篇,其中不乏各类项目、学位论文。参阅当下研究成果,受益受教之余,亦有难能苟同之处,故笔者亦就“文化白信”进行探索,略抒己见。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与内涵
(一)什么是文化
首先自然需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辞海》中解释摘要如下: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5]
《辞海》中的解释似嫌繁琐深奥,学术界对文化的总结较为简明易懂,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6]也以这一定义最为人们所理解与接受。
(二)关于文化自信的诠释
那么,如何理解文化自信?什么是文化自信呢?研究者进行了各种诠释和解说: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与白信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把握文化发展历史、熟知文化基本内容、明确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做出的肯定性体认。[7]
所谓文化白信,就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自豪、坚守与发扬光大。具体包括对民族文化内容、生命力与影响力的肯定、欣赏与信心。[8]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比热爱,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实践,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9]
文化白信是文化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对白身文化未来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无论是在纵向的历时比较中还是在横向的共时比较中,都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清楚自身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就微观的个体而言,其表现为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身份认同、情感寄托和积极态度。[1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7]
以上对文化自信的阐释可谓各见仁智,难以把握。归根结底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所持的一种态度。而文化是一个广义的、笼统的概念,其中有精华,自然也有糟粕,所以笔者以为前述对文化价值的诠释多是不够严谨的,以下对文化自信的解说则更前进了一步:
文化自信,就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它源于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尊重,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准确的判断和定位,更源于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中国民族文化白信的底气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沃土。[11]
提升文化自信可以凭借多种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从内容特质、时代价值,还是国际影响方面,都彰显了独特的魅力,是我们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12]
提起文化自信,人们自然首先想到的是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在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核心的中国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古典文化体系。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法制制度、宗教、哲学、风俗等诸多领域,凝结着中华民族认识改造自然、社会的思考和智慧”[2]。而文化自信的基础正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已经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这里可以说是很清楚地将文化白信的内涵界定为三个范畴: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这三部分文化基础上的自信。
在这三部分文化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概念指向清楚,无须解释,只有其中最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学术界进行研究并作出解答。
二、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白信必然是在扬弃基础上的自信,而不是夜郎白大、盲目自信,更不是为自我标榜吹嘘、罔顾歪曲事实的全盘肯定。必须鉴别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反思批判其中的糟粕,这个民族才能真正建立自信。
中华民族是有顽强抗争精神的民族,这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不竭力量;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一)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在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以至强大,必须要有一股顽强的、向上的、正义的力量,有一种无畏无惧、敢于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远古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触山、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正反映了原始先民的这种精神,也就是靠这种精神,支持着原始初民走过那些险恶而艰难的年代。
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树正气,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英雄。黄帝钻燧取火,给人民带来光明温暖;神农尝草以身试毒,只为祛除人类病痛;商汤武王,讨伐无道解民倒悬;岳飞、文天祥、于谦、史可法,抗击侵略威武不屈;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为劈开黑暗百折不挠,不懈求索;更有无数仁人志士,为探寻正义真理,为实现理想信念而不畏强暴,不惧牺牲。
正是这种抗争的精神、正义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支持着中华民族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骄傲和自豪。
(二)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成就
社会科学领域,以汉语言文学最为光彩耀目。传说仓颉造字鬼神哭泣,方块汉字在世界独树一帜,其中含蕴博大精深;汉语成为我们民族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并正在走向世界;以此为载体产生、记录、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智慧结晶。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斐然,美不胜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代经典,空前绝后。李白、杜甫,巨星并出,享誉世界。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子的辛勤创作丰富了文学宝库,为后人留下取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史学成就领冠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最重视记录历史的国家,先秦史官秉笔直书,奠定优良传统;司马迁著《史记》,确立著史体例;以下各代,相沿修史,“二十六史”完整记录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奋斗成长的历史。
此外,教育、音乐、美术等方面也有引以为傲的经验与成就。
(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成果
中国古代向重“文术”,相形导致自然科学不甚发达,然而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仍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推动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天文学方面,春秋时期即有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为世界首次,比欧洲早600多年;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对太阳黑子与月食的记录与解释也为世界最早;在历法的制定上取得了卓越成果,元朝郭守敬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医学方面,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战国扁鹊创“四诊法”奠定中医诊病法,华佗“麻沸散”领先世界麻药一千多年;《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医学文献肇源奠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医药学成果;直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中国医药学,成为“东方医药巨典”。建筑方面,长城、故宫,已成为中国的代表和象征。
此外,数学、农学等方面也都有领先世界的成果。
三、对文化自信根基的的错误论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历来存有不同态度,全盘肯定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取舍不当者更有之。在这次对文化自信的讨论中,也再一次暴露出了这些问题。
(一)以大国自居盲目自大自信
提起中国古代文化,最容易也最常出现的就是以历史久、国家大自居自傲。动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甚至以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源头。如以下论点: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曲折没有中断,这是世界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不可比拟的。[4]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漫长文化历史,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最鲜明特征。……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唯一长期延续、未曾中断的文化体系。[2]
纵观世界文明史,留存到今天、完整而昂然屹立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
西方文化优越论一直桎梏着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和对自身文化的认识。这种认识掩盖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即东方文化不仅是西方文化之根,同时也长期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精神导师。”
历史悠久未曾中断传承至今固然是事实,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我们白信的有力依据。中国历史上有过汉唐元明的强盛时期,也正因如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天朝意识、唯我独尊意识,以自己为世界中心,其他都是戎狄蛮夷番邦小国。而正是这种天朝大国盲目自尊的心理,导致了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闭关锁国、腐朽落后,为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把人民带入苦难的深渊。
因此,一味沉浸在历史的光环中,动辄言历史久时间长是肤浅幼稚的。我们应该做的,是记住并吸取历史的教训,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挖掘出真正优秀的值得传承的文化遗产。
(二)推崇孔子及儒家文化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百家争鸣中成为“世之显学”,西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到传统文化,孔子和儒家是一个不可同避的、绕不过去的论题。然而,儒家文化并不是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也不能作为21世纪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根基。
1.继续推崇吹捧孔子
中国人习惯供奉神祗、崇拜偶像,似乎这样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在封建社会中,孔子被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被供奉了将近两千年。只是到了近代以后,孔子的地位才受到几次冲击。一次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砸掉孔子牌位,一次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反孔教”运动,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批林批孔”运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环境宽松,视野开阔,对孔子开始重新评价;进入21世纪后又兴起了国学热,使孔子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恢复和提高,国内各地有孔子协会,国外有孔子学院。
孔子最早将教育从贵族手中解放出来,开门授学,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是教育家;孔子整理“六经”,对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作出贡献;孔子遵奉“述而不作”,只留下一部《论语》,其中多有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对规范社会伦理道德是有贡献的,然而却被后世知识分子从中推演出了无尽的奥义思想。孔子也是普通人,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受时代和阶级所局限,看不到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提不出变革社会的良方;在手中有了权力后,也曾做出“夹谷之会”杀无辜演员、杀文化名人少正卯这样的血腥之事。
西方历史上的哲人、思想家也很多,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但却不见哪个国家将一个人树为全民的偶像、国家的代表。非要把孔子树起来,推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并以“孔子学院”命名推向世界,“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分支机构,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14]这样我们就骄傲了、自豪了?
2.以儒家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孔子整理“六经”、开门授徒,创立了儒家学派,到战国百家争鸣,儒家大放异彩,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从此成为主流思想。然而历史选择了儒家,并不是因为儒家思想是诸子中最杰出最优秀者,而是因为儒家思想更利于统治者建立“和谐”社会,更有利于统治者愚弄人民,束缚思想;而且儒家所掌握的“六经”基本上垄断了当时的文化,这大概也是被选中的原因之一。后儒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四书五经”,最后为“十三经”。如柏杨所说:
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这五部古书里团团打转。所谓中国人的思想学术著作,在二十世纪之前,百分之九十都是对这五部古书的研究和再研究,所谓学者、专家、思想家,差不多都是为这五部古书做注解,或为其中某一句某一字做考证的人。知识分子从事这种工作也够艰苦的,大家互相抄录,辗转引据,资料随着时间而越增越多,从幼年到白发苍苍,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圈。[15]
这只是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此外,在儒家这些“经典”的基础上,还发展出“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妇德贞操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这些对人民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迫害可谓不小,成为束缚压迫人民的枷锁桎梏。当然,儒家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还远远超越了儒家经典的范畴,人们把人类社会的很多美好品德都归于儒家,从而使儒家多了一层伪饰与欺骗。
历史上几次对孔子的冲击实际上是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叛逆与否定,虽然不乏矫枉过正之处,但是也说明了儒家思想已成为压迫宰治人们的精神力量,并且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近代社会的落后挨打丧权辱国,也与儒家思想不无关系。
儒家思想曾是主流文化,但并不是优秀文化;不是除了儒家文化我们就再没文化了,我们有很多优秀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辨识。不能无视历史教训继续推崇儒家文化,继续鼓吹:“每逢中华文化重大文化革新时,中华文化精英总是能够应运而生,主动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如,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奠定了儒家文化数千年定于一尊的地位。”[2]继续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让我们的后代子孙重新拣起《弟子规》《三字经》。
三、结语
文化自信源于传统文化,但必须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必须是扬弃基础上的自信。既然已经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16]就要能辨识出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甄别出来;对传统文化的全盘肯定、盲目自吹自擂,只能是自欺欺人并受到历史的惩罚。综观已有文化自信研究,夸夸其谈虚言高论者多,真正能解说清如何实现文化自信、何为优秀传统文化者少。当然,本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也仅是粗浅的、初步的,仅只是指出了一个方向,希望能引起学界的注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断再次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希望以此为契机,我们能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真正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辨识出来,传承下去。只有敢于反思、敢于承认错误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只有将文化自信的根基建立在真正的优秀文化基础上,这个民族才能脚踏实地,真正走向强大。
[参考文献]
[1]杨修伟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N]光明日报,2016,12,14
[2]王家荣从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四大特征看文化自信[J].探索,2017( 02)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围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曲青山关于文化白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09)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下卷.
[6]冯秀珍中华传统文化纲要[M]北京:中同法制出版社,2003
[7]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 05)
[8]王在邦.试论文化白信与民族复兴[J]文化软实力,2016(04)
[9]陈曙光,杨洁.论文化自信[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03)
[10]秦志龙,王岩.论坚定文化白信的三个基本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7(01).
[11]吴雪.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1)
[12]杜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7( 02)
[13]张西平.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J]前线,2017( 01)
[14]林志友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J].科学社会主义,2016(05)
[15]柏杨.中国人史纲[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
[16]吴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N]中国文化报,201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