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折诊断中放射DR平片与CT的应用研究
2019-10-24彭瀚辉曹海华
高 佳, 彭瀚辉, 曹海华
(都昌县人民医院CT室, 江西九江 332600)
脊椎骨折是临床常见骨科病症,主要由外力撞击引发所致,在全身创伤性骨折发生率中的比例在5%左右〔1〕。目前多采用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Digital Radiography, DR)作为临床诊断脊椎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经济性良好,但诊断符合率较低〔2〕。兰雪琴〔3〕研究后证实,与放射平片检查方式比较,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诊断脊椎骨折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现脊椎骨折损伤局部的解剖学改变,准确反映受检者骨折受损程度,为医师临床诊疗患者病情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我院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病理结果为参照依据,就DR和CT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患者病况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索,预计达到提高脊椎骨折影像学检查可靠性的目标,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骨科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68例。纳入标准:(1)遵医嘱行手术治疗,手术结果证实为脊椎骨折;(2)患者术前均行DR和CT检查。排除标准:(1)严重器质性功能障碍;(2)自身免疫性疾病;(3)影像学资料缺失。患者男49例,女19例;年龄18~64岁,平均(40.87±2.39)岁;致伤原因包括高空坠落26例,交通事故17例,重物压伤14例,平地跌倒11例。患者均获知情权。
1.2 方法
术前患者均行CT、DR检查:(1)DR检查:采用万东新东方1000CA对患者行放射平片DR检查,对受损局部行侧位、正位摄片检查,管电压90 kV,结合患者病况增加双侧斜位摄片。(2)CT检查:采用荷兰philips 64排128层CT Ingenuity Core 128对患者行扫描检查,管电流100 mA,管电压130 kV,层厚5 mm,层间距5 mm,检查部位包括腰椎间盘、形态、骨密度、椎管径线和隐窝,观察椎体、椎小关节、椎弓病变。待扫描完成后,全部原始数据均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全部影像学检查工作和图像处理、分析工作均交由放射科相同两位资深医师负责。
1.3 观察指标
(1)以手术结果为参照,统计诊断符合情况。(2)结合手术结果,分析DR、CT诊断解剖学形态的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68例脊椎骨折患者的数据录入至SPSS 23.0内处理,以χ2检验诊断符合情况等无序分类资料(%、n),当n>40,且T>5,用卡方检验;当n>40,当1 根据临床手术病理结果确认68例脊椎骨折患者中共包括前柱骨折68例,中柱骨折56例,后柱骨折15例,以此为参照标准,发现CT诊断不同部位脊柱骨折的符合率均高于DR(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脊椎骨折的符合率对比(%) 根据临床手术病理结果确认68例脊椎骨折患者的解剖学形态包括骨碎片34例,椎体移位32例,椎管狭窄25例,小关节滑脱18例,以此为参照标准,发现CT诊断解剖学形态的阳性率高于高于DR(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解剖学形态的阳性率对比(%) 脊柱作为连接人体躯体的支柱和中轴,具有平衡、负重、保护脏器、缓解外力冲击的重要作用。由于脊柱与各椎骨、椎管相连,内有脊髓,当出现严重脊椎骨折时容易引发脊髓损伤,造成感觉丧失、大小便失禁、运动功能障碍等偏瘫情况,因此了解脊椎解剖形态、明确诊断对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具有积极的意义〔4-6〕。 DR是当前诊断脊柱损伤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辐射小、层次分明的优势,在骨折病例的诊断和复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影像重叠情况,导致医师无法准确观察受损局部的细节,同时难以清晰显现椎体垂直骨折和矢状走向骨折,在骨折稳定性的诊疗判定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且医师无法确认骨折程度和范围,容易发生漏诊、误诊情况。结合本文CT影像学资料发现,采用CT诊断脊柱骨折能够清晰显示骨折线,帮助医师准确定位骨折线走向和部位,明确椎管狭窄程度,粪便脊髓受损程度和骨折稳定性,同时有助于医师分辨碎骨片和小关节骨折,在完善骨折细节诊断方面优于DR,可为有效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经本文研究发现,CT诊断前柱、中柱和后柱骨折的符合率远高于DR诊断结果,提示与DR检查方式相比较,采用CT诊断脊椎骨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医师确诊脊椎骨折病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初步分析可知,脊椎骨折患者的DR征象主要表现为椎体前侧上部皮质断裂、终板塌陷,椎体前部出现楔形改变,部分可见高密度骨质嵌入影,且椎体后缘连线光滑,椎弓根间距无显著增宽,但无法清晰呈现重叠、复杂的椎体结构,因此容易出现漏诊情况。而CT征象主要表现为骨小梁、椎体密度变化,骨折线位于前柱、中柱或后柱,可累及后壁椎体,且椎管内受骨折片突入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移位等征象。因此在CT检查中结合受检者的脊椎结构等影像学特征,可有效检出脊椎骨折病例。有报道显示,脊椎骨折影像学检查中,DR主要表现为椎体前侧上缘皮质锻炼、终板塌陷,椎体前部或呈楔状变化,部分可见高密度骨质嵌入影,后缘椎体连线毛躁或是成角变化特征;CT主要表现为椎体密度和骨小梁变化,骨折线未累及后壁椎体,或见椎体后柱和椎体受累,椎管中可见骨折片突入,伴有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移位、邻近脂肪层消失或模糊不清、神经根受损导致局部水肿等征象,提示根据受检者的影像学表现可判断脊椎骨折病例〔7-9〕。 蒋蕾〔10〕研究后发现,以手术结果为参照,CT诊断椎骨骨折的符合率达到了90%,显著高于X线平片诊断的50%,证实CT诊断结果更加可靠。本文中CT诊断骨碎片、椎管狭窄、椎体移位和小关节滑脱的阳性率远高于DR检查的阳性率,表明采用CT扫描检查能够有效观察脊椎骨折患者的解剖学形态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骨碎片、椎体移位等病理变化,为医师科学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照。分析后可知,CT诊断脊椎骨折能够清晰呈现患者骨折程度、脊柱前后柱、椎管结构等情况,可帮助医师判断骨折局部的稳定性。且CT扫描检查能利用三维重建技术,从多角度观察脊柱损伤情况,并能够获取更加直观的脊椎受损状态,包括椎管狭窄程度、面积、骨碎片等征象,准确显示椎管、骨髓间的关系,使医师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此外脊椎骨折患者在DR检查过程总需搬运躯体,容易造成二次损伤,而CT检查更为便捷、安全,患者易于接受。与上述分析结果相吻合,高维仁等〔11-12〕对71例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研究后发现,采用CT诊断前柱骨折、中柱骨折和后柱骨折的符合率(100.00%、53.52%、18.31%)远高于放射平片检查结果(91.55%、25.35%、7.04%),且前者在骨碎片、椎管狭窄等脊柱骨折解剖学形态变化方面的检出率更高,证实采用CT检查脊椎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可有效观察患者解剖学形态改变情况,值得推广。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可知,CT在完善确认脊椎骨折细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清晰显示骨折类型、突入椎管引发的脊髓损伤、椎管狭窄情况和骨折片移位情况,还可帮助医师明确多节段性椎体及附件受损情况,但在脊柱序列整体观察方面仍存在缺陷,在椎体水平走向骨折线的诊断中可能发生漏诊事件。本文中漏诊的11例脊椎骨折病例中,有7例为椎体水平走向骨折线病例。同时本次研究也存在选取样本较少的不足,在后续深入研究中有必要扩大样本采集量,减少样本数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CT与放射DR平片诊断脊椎骨折,前者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能够准确检出前柱、中柱、后柱骨折,观察受损椎体的解剖形态变化特征,为医师临床诊疗患者病况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脊椎骨折的符合率对比
2.2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解剖学形态的阳性率对比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