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游戏,演绎高效数学课堂
2019-10-23周麟
周麟
【摘 要】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和认知基础的限制,对数学课堂的要求具有其特殊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将数学游戏和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就能改变以往枯燥地学数学为快乐地学数学。文章就如何巧妙设计课堂数学游戏,演绎高效数学课堂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设计游戏;数学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因其年龄关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且发展不全面,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够集中,他们对一件事情的接受能力和热衷时间也是不够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数学游戏,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知识上,能让学生在对数学感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并且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巧设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每件事有了兴趣,你会发现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自己好像就充满了力量,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也就不会感觉苦闷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是比较枯燥的,一般的学生都会感觉学数学难,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为此,教师要巧妙设计数学游戏,将枯燥无趣的数学课堂转变成能让学生感觉“数学好好玩”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一个小闹钟,闹钟定好时间,藏在某位同学的课桌里。在教师讲解完确定位置的知识后,闹钟想起来了,这时吸引了所有人注意力,教师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一猜闹钟在哪里,用数对说一说闹钟的位置。”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家都非常安静,仔细听闹钟的音乐声是从哪里传出来的,然后积极地举手用数对猜一猜,如一位同学猜闹钟的位置是数对(3,4),这时教师让大家一起喊:“谁在数对(3,4)?”座位在第3排第4列的同学马上检查课桌里有没有闹钟。
上述案例,单纯地让学生学习用数对描述位置,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找闹钟”的游戏,让学生处在兴奋中,自己主动去探索,在不知不觉中练习和巩固了数对知识,加深了数对概念的理解。
二、巧设游戏,培养学生学习意识
建構高效数学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的心愿。但是小学生还处在注意力不集中,自制能力差,学习意识弱的阶段,教师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很难建构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其中数学游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很多小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游戏导入的:课件展示2只小猴和4根香蕉,教师问:“怎么分公平?”学生答:“每只小猴2根。”课件继续快速将4根香蕉变成6根,“怎么分公平?”学生继续快速答出:“3根。”课件快速转换变成1根香蕉,问:“现在呢?”学生安静下来,有人答:“半根半根”。此刻,教师赶紧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问:“半根?你能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半根吗?”从而,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思考“用什么数字表示半根”开始认识分数。
上述案例,教师巧妙设计了分香蕉的游戏,在学生玩得自信满满时,提出“半根怎么用数字表示”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巧设游戏,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大脑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其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中学生要差一些,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目前,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师要思考的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数学游戏中,需要学生手脑并用,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游戏,以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认识组合图形”一课时,有的教师用课件展示了一个七巧板拼成的复杂的组合图形,让学生进行拆分,说一说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基础图形组成的。还有的教师让学生各自准备了七巧板玩具,让学生小组合作玩七巧板,学生用七巧板拼出了各种图形;然后,教师挑选了其中的几个图形,集体展示,再让其他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拼的,是用哪些基础图形组成的。学生看见七巧板已经很兴奋了,又听老师允许他们在课堂上玩七巧板,马上就高兴地动起手来。学生动手拼组合图形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的过程,更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
上述案例,教师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明白了我们学习的组合图形都可以由基础图形拼一拼得到的效果;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能加深学生对组合图形的印象,而且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游戏感受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瑛.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8(36):3.
[2]郑天罡,刘海萍.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