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奏:回归幼儿音乐活动的本源

2019-10-23高振宇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节奏感

高振宇

【摘   要】  节奏是幼儿走进音乐世界的引导,培养幼儿节奏感是音乐启蒙的重要环节。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幼儿年龄、心理特征,引导幼儿进行模仿训练、声势训练、器乐训练。通过多样化活动,让幼儿在节奏聆听、律动感知及器乐演奏等活动中,发展音乐素养。

【关键词】  音乐律动;节奏感;音乐本源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从音乐视角看,节奏主要包含速度、节拍及律动等要素,培养幼儿节奏感是音乐启蒙的重要环节。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明确指出:“要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节奏感好的幼儿能感受到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能掌握四分节奏、八分节奏、十六分节奏等,有幼儿甚至还能作出节奏的即兴创编。那么,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笔者在实践中展开了实验研究。

一、模仿训练,让幼儿在感知中发现节奏

生活能唤醒幼儿的音乐本能。实验研究表明,当教师音乐教学联系幼儿生活,以幼儿身边事物或现象作为对象,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就能培育幼儿节奏感。反之,如果教师选用的音乐素材远离幼儿生活,远离幼儿感知、体验,那么幼儿音乐感就将大打折扣,甚至无从谈起,更奢谈对音乐的认知、理解。

节奏是唯一存在于自然界的原始音乐要素。也就是说,大自然界的声音都是有节奏的。因此,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将自然界的风声、树叶声、小猫小狗叫声等引入,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更能让幼儿用音乐耳朵倾听大自然、生活中的声音。如笔者在生活节奏体验活动中,曾让幼儿观察、聆听老人、大人和小孩三类人脚步声,给幼儿以启发性认知。老人脚步声是“哒-哒-”,大人脚步声是“哒哒-哒哒”,小孩脚步声是“哒哒哒-哒哒哒”。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形成节奏快慢概念。有了对自然、生活中对象声音的感知,幼儿就能展开自觉模仿。如青蛙声——“呱呱、呱呱”;钟表声——“嘀哒、嘀哒”;大鼓声——“嗵嗵、嗵嗵”等。模仿让幼儿能主动寻找生活节奏,能感觉生活节奏无处不在,培养幼儿对节奏敏锐的感受力、体验力、鉴别力。

节奏训练,让幼儿在生活中、活动中形成了自觉的节奏意识。如他们将人名、儿歌等配上节奏,琅琅上口地念出来,如两拍子节奏——“王思|尹—|快坐|下—|”,如三拍子节奏——“王思尹|王思尹|快坐下|快—坐下|”。生活感知,让幼儿在无意间形成了节奏感受与表现。

二、声势训练,在幼儿在律动中表现节奏

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是音乐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身体是体验节奏的第一载体,人体运动是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在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中,音乐教育应当融语言、动作于一体,其核心要素就是节奏。由于节奏与生命律动具有同构异型关系,因此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声势训练”,也就是充分利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声势对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听辨力、记忆力、创造力等都有促进作用。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这被认为是音乐节奏感培养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教师可鼓励幼儿将自己身体作为小小“音乐工厂”,让幼儿用自己身体动作去表现不同声音节奏。对幼儿来说,节奏感主要就是对音乐节奏的运动反应,也即律动体验。比如,可让幼儿拍拍手、跺跺脚,让幼儿拍拍肩、捻捻指等。比如《小毛巾》是歌词诙谐、曲调朗朗上口的台湾童谣。由于每段歌谣前两句是重复的,因而能让幼儿体验稳定拍感。“小小毛巾爱玩水,洗了眼睛鼻子嘴”,可让幼儿一边唱,一边作出洗眼睛、洗鼻子、洗嘴动作。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段歌词中,还增加了“还跟耳朵亲亲嘴”、“还跟耳朵、还跟脖子亲亲嘴”、“还跟耳朵、还跟脖子、还跟眉毛亲亲嘴”。歌唱时,可让幼儿在保留基本动作时,增加新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把节奏感受、理解用优美动作表现出来,在课间活动时也会不由自主地表现。

节奏如同心脏的跳动,是音乐活力的源泉,是音乐结构的灵魂。跟随音乐,幼儿进行肢体律动,不仅能形成对音乐节奏的具体肌肉记忆,而且能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形成幼儿对不同音乐情绪、情感的理解力,让幼儿感知节奏,体验快乐。

三、器乐训练,让幼儿在演奏中创编节奏

器乐训练是培养幼儿节奏的重要方式,对于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具有重要作用。器乐训练,一方面能帮助幼儿建立乐器认知;另一方面,能让幼儿体会到不同乐器音色差异,从而帮助幼儿区分音色、节奏等概念。在器乐训练中,要激发幼儿独立思考,帮助幼儿借助器乐表现节奏。

对于幼儿来说,小班和中班接触的都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乐器,如铃鼓、摇铃等,从大班开始接触木鱼、碰铃、手鼓、沙锤、三角铁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这些就是最为原始的发声器,也是幼儿感受音乐节奏、体验音乐节奏的载体。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幼儿聆听各种乐器的声音,感受乐器声音的清脆、浑厚。其次要启发幼儿,怎样敲击这些乐器才好听。比如儿歌《闪烁的小星》,可分组让幼儿练习打击乐器,比如木鱼、三角铁、碰铃、小鼓、砂槌、钹、大镲等,让幼儿感受、体验音乐节奏。在分组练习基础上,可引导全班幼儿进行合奏。研究表明,幼儿对奥尔夫乐器非常感兴趣,经常让幼儿用奥尔夫乐器伴奏,能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幼儿对奥尔夫乐器不同节奏掌握得也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调动身体全部感知参与其中,在说唱玩奏活动中,感受、体验音乐节奏之美。

幼儿的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让幼儿运用乐器进行节奏表现,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帮助幼儿选择好乐曲,让幼儿进行独奏、伴奏与合奏,不断开掘幼儿的器乐节奏表现潜质。

瑞士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但是需要诱发和培养。”在节奏教学中,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只需要想方设法发掘幼儿潜在的节奏本能。作为教师,要遵循幼儿年龄、心理特征,通过模仿训练、声势训练和器乐训练,发展幼儿节奏感。

【参考文献】

[1]杨慧超.論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感培养[J].北方音乐,2017(18).

[2]杨立梅.音乐律动活动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J].幼儿教育(教师版),2012(2).

[3]胡云霞.如何在音乐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J].北方音乐,2018(9).

猜你喜欢

节奏感
优化音乐教学,增强幼儿的节奏感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强化律动陶冶情操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分析
如何进行低年级音乐的节奏教学
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策略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