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思考力”的保护与培养

2019-10-23汪克滔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考力议题情境

汪克滔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错综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但是作为政治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可控的45分钟内,可以离功利和实用远点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学习,喜欢思考,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思考力。学习就是学会学习,不是应试和谋生。教育不能也不该就是将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这就好像说我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一样荒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内在真正的自由。教育应该使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东西。教育应该使学生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义,并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定坚实宽厚的基础。

笔者提出“高中生思考力的保护与培养”,旨在认真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将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并将此种意识形成为一种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的效果,为今后持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注重问题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起始,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究竟为“记”而问,还是为“思”而问,这是区分课堂卓越还是平庸的重要标准。只有真问题才能激起真思考,引发真探究,生成真素养,促进真成长。卓越课堂呼唤为思而问主的卓越问题,期待用卓越问题改造课堂,创造积极的思维文化,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发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生成核心素养。设计真实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思维过程,感受思维力量,体验思维乐趣,进而培养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从某种意义上看人与人的差别主要是思维上的差别,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辨别、判断、推理、决策、优化、创新等深度思维能力。

当前,“频问”和“碎问”破坏知识的完整性,阻碍核心素养的培育。佐藤正夫说:“与其发问频繁,不如让学生沉着彻底地思考。”我们要通过主题化问题设计,提高知识的整合度,避免把知识“问”得支离破碎,而且留给学生充裕的思维时空,让学生议得充分,思得深刻,想得周全,悟得有效,有效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素养的生成。

二、注重综合实践

实施议题式教学离不开学科活动。一个优秀的活动课堂,只有对活动进行多维度的智慧设计,才能提升活动的品位和质量。叶圣陶提出实践性德育,认为没有生活实践的德育是没有生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

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方法论基础是:凸显观点,关注过程。把特定过程的体验作为目标来规定,把课程内容安放在活动设计铺就的轨道上运行,是成就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活动型学科课程力求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获得社会实践经历。

活动型学科课程,既秉持“活动课程”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包括学生的经验、关切、自主选择的权利、自行建构知识的过程等;又具有以学科内容为本位的理念,包括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等。

参加公益活动、提供社会服务,如,参与社区公共问题的改进、地方文化保护等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如,参加农业活动、体验工厂劳动等。开展社会调查,如,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出行优劣比较;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为题,组织学生深入调查两三种市场,并分享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感悟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性等。

三、注重辩论分析

如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中,议题首先要能够激发参与者的思维活动。因为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一个好的议题应能激发参与者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系统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灵感思维、创新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质疑思维、辩证思维、移植思维、博弈思维、换位思维、共赢思维等方式,并将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改变思路调整行动方案。议题蕴含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能引发促进敏锐智慧生成的回顧性反思。对议题进行“斗争性”分析,能秉持对事物或现象质疑批判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教师可以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引申观点,都是引导学生相信、信服、确信、坚信根本价值标准的过程。

就学生学习方式而言,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自主经历由建设性批判思维主导的辨析过程。惟其经历如此路径,才能通过思维和操作活动的过程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开展观点“辨析式”教学,实现基本价值观的引领线路图:情境(学生生活经验)——问题(是什么)——辨识(是不是)——反思(怎么看)——分析(怎么办)。在教学中,学习路径的选择对价值引领至关重要。只有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进行判断,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有效的价值引领。

四、注重情境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尤为重要。生活化教学方式是具有能动性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精心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注意挖掘生活事例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借机对学生进行本学科的价值渗透。

花瓣里没有花,碎片化的情境没有灵魂。长期以来,一线教师习惯于碎片化的情境设计,课堂教学沦为无魂教学。议题式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整合生活资源,形成整体化的主题情境。随意、零碎、杂乱、无序的情境状况,把情境线、知识线、活动线和价值线有序编织、有机融合起来,使教学主题鲜明,过程秩序井然,要素整体优化,呈现主题情境严谨、深刻、简约、大气的整体之美。

猜你喜欢

思考力议题情境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Logic Dots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提升思考力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哈佛、牛津的5堂思考力训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