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向生活回归的界限及思考
2019-10-23宋飞
宋飞
摘 要:课改形成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认识之一,就是数学向生活回归。为了防止数学像生活的“伪回归”,需要划清一个基本界限。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带着数学认识去加工这些生活素材,从而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多重联系,是划定界限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回归生活;认知特点
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是数学课堂上生活元素的引入,从情境创设中的生活素材选用,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实际生活问题的出现,都在显示着一个重要的现实,那就是小学数学已经不纯粹是数学符号与关系的学习。这是一种进步,对于小学生来说意味着数学学习对象更加形象,思维加工起来更加方便。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数学向生活回归是否存在一个界限?如果越过了这个界限,又可能出现什么情形?笔者以为这些问题的思考,具有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价值。
一、警惕数学向生活“伪回归”现象
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已经让数学教师习惯性地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生活素材,并将之称为数学向生活的回归。我们认为,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数学向生活回归是有必要的,但是这种回归要注意界限,要防止出现伪回归的现象。所谓伪回归,是指小学数学教材存在内容不合理或远离学生生活等现象,这种现象实际上背离新课程改革目标,容易引导学生不合理地理解生活,阻碍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举一个例子,在一节研讨课上,教师教学的内容是“轴对称的图形”,为了帮学生建立轴对称的认识,有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他给出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的素材(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用图片的方式呈现),包括一双鞋、一个双开的大门、一个传统的建筑、一个五角星……其后,他让学生去分析这些图片,并寻找共同点,以期望得出轴对称的概念。
应当说,这些素材确实来自生活,也确实都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个关键的不足,就是這些图形的呈现看起来向生活回归了,但是由于问题提得不恰当,反而束缚了学生应有的想象,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向不明确,而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向不明确,反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向其他方向延伸的情形。实际上就有若干个学生在教师给出了轴对称的概念之后,不约而同地提出类似的问题:一栋建筑,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那它有时候是对称的,有时候是不对称的,那这栋建筑到底是轴对称还是非轴对称呢?这个问题显然在教师的意料之外,使得他在课上有点手足无措。
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向生活回归的时候,应当建立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学生所加工的生活素材,必须是他熟悉的生活素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的回归才能走向学生的经验世界,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数学知识的建构服务。
二、向生活回归的本质是“数学化”
坚持上述原则,实际上是基于对数学向生活回归本质的认识。笔者认为,数学向生活回归的本质是“数学化”,也就是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看生活事物,寻找事物特征。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从数学向生活回归的基础,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数学认识,从数学向生活回归的过程,是学生带着数学思考走回生活的过程。
有研究者在引用数学教育大家郑毓信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所应注意防止的又一种倾向,即因突出强调‘生活化而完全放弃了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基础上,提出数学教育生活化,关注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走向“数学化”。
在上面的例子中,学生之所以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实际上是由于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的时候,对“生活”这一概念的理解过于泛化而造成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效果会更好。笔者是这么做的:
首先由教师举出一个生活中轴对称的例子(这个例子当然必须是学生熟悉的例子),就比如说上面曾经出现的五角星。在PPT上通过一个简单的动画,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一根线将五角星分成左右一模一样的“两半个”图形。
其次,让学生带着这个认识,到生活中寻找是否还有其他的实例也具有这个特征。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之下,学生大脑中的思维就不一样了:他不再是被动地去分析教师所提出的例子,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刚才所形成的认识,自己到生活中去寻找素材,而寻找素材的过程会有一个共同的思维特点,那就是他们会用一根线去“分”自己所想到的例子,然后看能否形成“左右一模一样的‘两半个图形”。
在笔者看来,这才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对象,是自己想到的例子,这些例子当然是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学生分析这些例子的过程,又不是空洞的“寻找共同特征”,而是带着对轴对称图形特征最基本的认识去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是在利用数学认识去加工生活素材,在笔者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向生活回归。
三、数学向生活回归的界限划定
数学向生活回归,不是将数学与生活割裂开来,认为数学与生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相反,数学向生活回归,意味着数学与生活的多种联系,而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这些联系为学生所发现的过程。
强调上一点认识,实际上是为了给数学向生活回归的界限进行一个划定。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的一种情形是,由于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由于强调数学向生活回归,使得数学课堂上的生活元素超过了数学元素,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在生活元素中打转,学生的思维对生活元素的过多加工,却又无法及时地向数学元素转变,这导致了生活元素在数学课堂上的喧宾夺主,导致了学生学习重心的偏移。更危险的是,小学生在加工生活元素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比较积极,因而课堂会呈现出一种热闹的气氛,但很多时候这种课堂往往会让学生学而无果。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向生活回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是为了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实践表明,只要坚持这样的认识,去寻找恰当的生活素材,以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同时在数学向生活回归的过程中,在从生活走向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在思考生活元素的时候,如何有效地导向生活元素,这样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而这便是数学向生活回归的界限,划定了这个界限,生活素材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也就彰显出来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防止数学向生活“伪回归”的现象,要认清数学向生活回归的界限,要把握好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的思维过程,这才是数学与生活关系最准确的理解,才是数学向生活回归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