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要点分析
2019-10-22张明月
张明月
(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5)
老年患者,与青壮年比较,在身体功能上偏弱,且处于逐渐衰退的阶段[1]。尤其是慢性病老年患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等,在长时间受到疾病的困扰之下,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烦躁等消极心理症状,为了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有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进一步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总结起来,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本次纳入研究的58例老年患者,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我院,均知情同意纳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医护确认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61~83岁,年龄均值为(72.8±2.1)岁;病程为2~13年,平均病程为(4.3±0.2)年;疾病类型:糖尿病14例、高血压16例、冠心病10例、脑卒中6例、其他12例。由于本次比较同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相关数据,因此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时成立分析小组,由医院科室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人员组成,重点围绕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经分析发现老年患者主要心理特点包括:①悲观、失望。在长时间抑郁症影响下,老年患者容易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比如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等;并且,在医护期间,依从性及配合度不高,从而影响医护效果。②焦虑、烦躁。抑郁症患者容易焦虑、烦躁,心烦意乱,遇事易激惹,且在焦虑、烦躁的影响下,睡眠质量差,进一步影响身体功能的健康。③懒惰、返童。在长期焦虑的情况下,老年患者易形成懒惰的心理,不主动参与运动锻炼,生活习惯差,且容易出现返童的情况,比如天真、易生气等。
1.2.2 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为了缓解老年患者的焦虑症状,使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有必要加强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具体包括:①健康宣教干预。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为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对患者普及焦虑症相关知识以及在医护期间需注意的基本事项,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使患者在医护期间的依从性提高。②心理干预。认真评估患者的焦虑症程度,进一步加强心理干预,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指导患者积极参与运动锻炼,如打太极、慢步、下象棋等,使患者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抑郁心理,重拾对生活的信心。③日常生活干预。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注重饮食的营养;并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指导患者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呵护患者,使患者的孤独感、悲观失望情绪得到有效消除,营造健康的心理。此外,在医护期间,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1.3 判定标准: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分数越低,代表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改善越明显[2]。并根据生活自评量表(ADL),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3]。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对比:护理后与护理前比较,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对比(,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对比(,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ADL评分对比:在生活质量量表(ADL)评分上,护理前为(52.4±2.6)分,护理后为(85.6±2.1)分;护理后与护理前比较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悲观、失望、焦虑、烦躁、懒惰、返童等;为了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必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干预方案[4]。本次提到的护理干预方案包括健康宣教干预、心理护理干预以及日常生活干预,结果显示实施干预方案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明显改善,且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综上所述:老年患者心理特点较多,为了缓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总之,本次研究提到的护理干预方案值得采纳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