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的发展与需求的教学思考
2019-10-21许积东
许积东
摘 要: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同样在教学时,也要对教学内容加以思考,考虑其中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还应该意识到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老师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以身作则,可以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便是笔者在教授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后的一些思考,现在分享给大家。
关键词:历史发展;初中教学;教学思考
知史明理,不只是对学生提出的相关要求,更是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在教学时,首先需要老师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只有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逐渐影响学生,从个人到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此本文选择了《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课,讲述魏晋南北朝,离不开门阀政治,本文便对门阀政治兴起的原因,以及相应防范进行阐述,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门阀政治兴起的原因
讲述魏晋文化总离不开一个问题:门阀政治。门阀政治贯穿着两晋南北朝,对他的文化也起到很大影响,对此笔者借此对魏晋南北朝门阀文化的起源进行的探讨。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人为需要;二、政治需要。
而两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之所以能够发展则是这两个原因的共同作用。百家争鸣的状态下,不利于思想控制,而汉武帝又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所以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人们自古术业有专攻,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学儒家经典。但是人们有都想有一个好的出路,只能逼迫自己去学儒家经典。
但是大部分教育资源在学阀手中,底层人很少能够触及到,所以底层人的晋升渠道被堵塞。而同样,所有人都学儒家经典,就会有优劣之分,学而优则仕。而无法做官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便去拜访官员为老师。由此官员提拔自己的学生,家人,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进而对抗皇权。再这样的情况下,皇帝为了限制学阀的势力,学阀和皇权对抗,这便有了门阀的影子,同时作为社会底层人为了有一个好的出路,也在思考破局之策。首先开始的便是技术的革新,以及新学说的推广。
二、技术革新的相关探索
<1>蔡伦改进造纸术
一开始皇帝认为若想限制学阀的势力,就必须让底层人读书,书籍需要大量的纸张,而古代的纸张造价成本比较高,于是汉和帝认为,如果降低纸张的成本,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阀,于是就命令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希望借此改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说,若没有教育资源,一切的改革都是虚妄,所以蔡侯纸虽让改进但并没有有利的打击学阀势力。
<2>推崇古文经学
在改进造纸术,却没有得到理想结果的情况下。汉桓帝认为或许是因为相关学说出了问题,于是开始大力推崇古文经学来抗衡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推崇孔子,讲究经世致用,偏政治。古文经学推崇周礼,讲究考据论证,偏学术。但是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还是比较世俗的。大多数为了学而优则仕。就如孟郊《登科后》所写:“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长安花”是指长安的美女,很多人选择读书为了入仕途,不是为了考证学术,所以汉桓帝、汉灵帝推行的政策失败了。
<3>创立科举制
在学阀势力不断加强的情况下,皇帝认为,对自己造成威胁的是官员,而造成学阀抗衡皇权的原因,或许是选官制度出了问题。于是隋唐时期的皇帝实行科举制,设立明经科和进士科,废除九品官人法。同时命人将四书五经可在石碑上,供天下学子们研读。但是对于把握着巨大教育资源的学阀们来说,这种做法对他们的损害不大,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读四书五经就是没文化,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贾母曾问她读过什么书?林黛玉回答只读过四书。所以,在真正有文化,有学识的眼中,只读四书就是没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考虑,或许是教育资源的多少决定着地位。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讲解科举制对当时的影响,唐朝科举有进士,明经两科。明经你可以把它想成现在的填空,口试和口试之后的笔试,进士科则侧重诗词歌赋和政治才能,所以进士及第很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为什么进士科难考,因为进士科不止考你诗词歌赋和填空,还考策问,策问要写五篇,要涉及国家的政治、历史,数学,文学,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所以像李白这种只有诗才文采的,考不了进士,当然他也没有考进士,因为没资格)雕版印刷术,效率低,所以呢,教育资源还是由大家族把持,所以基本上还是那些大家族的人做官。这样的科举,由于考试范围极大,有很多科目又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以至于考试不公正。唐代科举,一般只是稍微认真地选拔一下,只要合格便可直接参加“省试”,省试名义上是由尚书省主持,相当于后来的“会试”。但是录取人选与名次全由知贡举一人确定。知贡举一般是三年一换,也有时一年一换,知贡举的学识、品性、心态不一,也就没有个统一的选拔标准。而且考卷不糊名,有时尚未开考,而名次已定。而到了宋,发明了糊名制度,活字印刷术又广泛流行这才有利的打击了世家大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讲述八股取士的一些利处有利于限制王公大臣形成自己政治势力,进而对抗皇权,但是当然也有不利的地方,庸才比较多。
三、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1>雕版印刷术
经过一系列的失败,人们开始意识到,手中教育资源的多少才是决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于是人们开始考虑,如何夺取学阀手中的教育资源,于是雕版印刷术便应运而生。雕版印刷,一般选用枣木、梨木。将木材锯成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再以雕版印刻。
但是雕版印刷术所需要的木材大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长成,而木材的雕刻也需要耗费极大精力,这样的环境下,雕版印刷不能满足认为需要。
<2>活字印刷
在人们强烈的需求下,人们不断对印刷术进行改进,后来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即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同时期造纸成本也极大地降低,这有利的打压了学阀势力,也使得底层人民改善了晋升环境。
但是胶泥材质的模具,不便保存,于是人们又对泥活字印刷术进行了改进。技术的改进及其发展
<3>活字印刷术的改进
为改善泥活字印刷术,模具不便长久保存的弊端。明代华燧发明了铜活字印刷术。后来欧洲人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机,极大的提高了印刷效率。
<4>现代的发展
科技是推動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需要和政治需要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战争则会使科技快速发展。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静电印刷,数字印刷等等,通过科技的革新以及时代的进步,门阀政治被消除,人们都说历史是过去的记录,但是所有的历史问题都说当代问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加思考,联系相关历史知识,通过构建自身网络,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人为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真正去推动社会发展的是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本文通过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对其中兴起原因,帝王的防范措施,以及相关政策实行的影响,分别从各个角度进行简单的剖析,但是这篇文章并不只是剖析每个事件,而是希望,可以借助这个事件,使大家知晓,作为老师也应该对相关的历史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为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J].中华书局,1997.
[2] 朱丽彬,金炳尧.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制度[J].现代教育技术,2013(7)30-33.
[3]张乐彬,孙吉尧.初中历史教学思考总结[J].现代教育技术,2015(7)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