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艺舟双楫》“厚”字术语考释
2019-10-21王迪
王迪
摘要:中国古代典籍“厚”范畴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土壤,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元明清,经产生、发展直到成熟的变化过程。其内涵由一个自然的概念在书论中衍生出内涵丰富的审美风格,体现了古代先人的智慧与书法审美,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书论 厚 碑学 书法审美
书论“厚”以碑学中兴为界,其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尚未完全经过书法家的理论抽象的“厚”,此时的“厚”成为一种书法品格和普通的艺术追求。后一阶段的“厚”经过雅化,成为清代以来中国书法的重要风格之一,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本文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厚”字术语一一整理,对其不同的含义和用途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解释。同时,以“厚”字为中心,衍生出一系列的子范畴,例如:质厚、拙厚、峻厚、肥厚、浓厚、清厚、雄厚、力厚、丰厚、古厚、遒厚、沈厚、浑厚等。
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厚”字研究颇多,接下来将“厚”字在结构、线条、用笔、风格等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如下:
结构之厚
“厚”,原本指物体上下之间的距离大,与“薄”相对,又引申为质地坚实,有重量感。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说过书法要“计白当黑”,如果不考虑空间分布,就不能把每个字中的虚实表現出来。
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质厚”有比较全面的描述:“唐碑中最有六朝法度者,莫如包文该《兖公颂》,体意质厚,然唐人不甚称之。”“古人论书,皆尚劲险,二者比较,健者居先,古尚质厚,今重文华,文质彬彬,乃为粹美,孔从先进,今取古质。”古代人论书,皆崇尚劲道险峻,推崇质朴厚重,现重文华,文质彬彬,才是最美,近人应该更多的汲取古代书法的朴质。
线条之厚
书法以线条质感为生命,线条质感首先要做到厚,因为只有处于饱满状态的线条才能表达生命的意味。“厚”与“薄”相对,是体积的概念,书法在纸上立形,但只是纯粹的线。线条之圆厚应从刚健中来,故古人论书多谈“骨”“力”,蔡邕在《九势》中云“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言“骨丰肉润”。即指骨自力出,润自毫生,有笔力,又擒纵适度,则线条自能圆厚。宋代陈栖在《负暄野录 篆法总论》中赞赏李阳冰、徐铉写小篆的那种状态,“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这是“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的书写结果,也是书法线条的圆厚。“惟师三代、法秦 汉,然后气格浓厚,自有所成,以吾与八家同师故也。”只有师三代、取法秦汉,才能气格浓厚,自己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我与八家同一个老师的缘故。
用笔之厚
黄宾虹所言“用笔如用刀,须留意笔锋。笔锋触处,即光芒镭利。”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以指力作书,便于作方笔,不能作圆笔;便于临仿,而难于自运;可以作分楷,不能作行草;可以临欧柳,不能临《郑文公》、《瘗鹤铭》也。“《东海庙碑》体渐匾阔,然笔气犹丰厚,有《郙阁》之遗,《孔谦》近之。”《东海庙碑》字形宽绰,然而用笔气格丰厚有力,与《郙阁》有相似之处,《孔谦》接近它。“丰厚之《定国寺》,岂若《晖福寺》也!”《定国寺》的丰厚,哪里像《晖福寺》。“《灵琛禅师灰身塔文》,笔画丰厚古朴,结体亦大小有趣。”《灵琛禅师灰身塔文》,笔画丰厚古朴,结体也大小不一,趣味生动。“《穆子容》得《晖福》之丰厚,而加以雄浑,自馀《惠辅造像》、《齐郡王造像》、《温泉颂》、《臧质》皆此体。”《穆子容》中有《晖福》的丰腴厚重,又加入雄浑之气,我认为《惠辅造像》、《齐郡王造像》、《温泉颂》、《臧质》都是这个字体。“《晖福寺》为丰厚茂密之宗,《穆子容》、《梁石阙》、《温泉颂》辅之。”《晖福寺》是丰腴厚重章法茂密的源头,《穆子容》、《梁石阙》、《温泉颂》仅次其后。
风格之厚
汉人书碑,不期厚而厚。魏晋钟、王萧散简远,亦能质实骨重。唐代张旭、颜真卿、怀素则在二王后重溯厚重.......至清中期之后,碑之厚重古朴被广泛认知与学习。质之古厚指气厚而韵古。汉碑、北碑之气厚,首在线条粗实。实而能古,则须在其运笔过程中富有提按变化,此乃碑学之高处。“《谷朗》古厚,而《葛府君碑》尤为正书鼻祖:四碑皆为篆、隶、真楷之极,抑亦异矣。”《谷朗》古朴厚重,但《葛府君碑》是正书的鼻祖:四碑都是篆、隶、楷之最,反之也不同。“又《新罗真兴天王巡狩管境碑》,奇逸古厚,乃出自异域,裔夷染被汉风,同文伟製,尤称瑰异。”又《新罗真兴天王巡狩管境碑》,奇逸古厚,出自国外,异族被汉代风气同化,制造出大的改变,称为瑰宝。“然爱其峻爽之美,亦嫌其古厚渐失,不能无稍抑之。”喜爱它的峻爽之美,也厌烦它的古质渐渐消失,不能毫无顾忌的选择它。“《臧质》古厚而宽博,犹有《龙颜》、《晖福》遗风。”《臧质》古厚宽博,特别有《龙颜》、《晖福》的风格。“颜鲁公出于《穆子容》、《高植》,其古厚盘礴,精神体格,悉似《穆子容》,又原于《晖福寺》也。”颜真卿出自《穆子容》、《高植》,它的古朴厚重盘绕磅礴,精神体格,都类似于《穆子容》,但又源于《晖福寺》也。
参考文献
1.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2.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3.董雪年.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6.
4.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