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人文关怀
2019-10-21周亚芸
周亚芸
摘要:目的:探究人文关怀护理方式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90例我院2018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平均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并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人文关懷,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为80.00%,差异明显(P<0.05);治疗依从性:观察组依从性95.56%,对照组为82.22%,差异明显(P<0.05)。结论:人文关怀护理方式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具有较好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治疗依从性;人文关怀
在我国,糖尿病是一种病发率较高的慢性内分泌疾病,一般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一旦患病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麻烦还会给患者的工作产生困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如果不能够对血糖和血压控制,将会导致患者产生其他心脑血管类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资料显示在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采用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具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90例我院2018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试验,随机将其平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45例)。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7例和43例,平均年龄(43.52±1.04)岁。选取标准:1)两组患者经过医生诊断和仪器检测,确诊患者具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排除患者具有心肾、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具有精神类疾病难以配合的患者。3)患者同意进行试验并签署协议,患者之间信息相似(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情况和血常规进行检测,向其介绍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嘱咐其按时用药。
观察组患者另外配合人文关怀,主要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首先,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医院成立健康教育小组,明确各组员的工作职责,对患者各个阶段的详细病情进行记录;其次,进行健康知识宣讲。一般来讲,中老年患者对于糖尿病和高血压知识并不了解,可以通过向其播放糖尿病高血压相关的视频、口头宣传或者发放糖尿病高血压健康知识手册等方式,使患者更多的对病情有所了解。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2)用药指导。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使用药物治疗,如果患者不能够正常用药将可能产生毒副作用,甚至使病情恶化。因此,需要向患者传递医嘱,使患者使用健康的方式进行药物使用,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3)生活方式指导。医务人员应当指导患者进行不良生活习惯的改正,比如吸烟,酗酒等。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饮食中尽可能减少含糖量以及含热量较高的食物,防止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波动过大。4)情绪护理。首先,患者进行患病难免会出现紧张、恐惧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制定对应的方案进行疏导;其次,向患者介绍与病情相关的信息,介绍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不良并发症。【2、3】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治疗依从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配对χ2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为80.00%,差异明显(P<0.05)如表1所示。
患者的依从性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总治疗依从性为95.56%,对照组为82.22%,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糖尿病和高血压属于常见疾病,难以治愈。病人的情况很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恶化。但是仍然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4】临床资料显示采用常规护理在进行合并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由于针对性弱等原因造成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采用人为关怀护理方式具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对此进行探讨。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平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并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人文关怀护理。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为80.00%,差异明显(P<0.05);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为95.56%,对照组为82.22%,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护理方式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具有较好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谭柳仙. 人文关怀如何护理在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健康之路, 2017(3):188-188.
[2] 刘海萍. 人文关怀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糖尿病新世界, 2017(17):149-150.
[3] 阚秀芬. 人文关怀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7, 20(8):144-145.
[4]刘开仙.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护理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8, v.21(0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