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林县瑶族达努节英语视频制作实践报告

2019-10-21朱妍彦朱嘉玲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

朱妍彦 朱嘉玲

摘 要: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是布努瑶的节日,称“达努节”,别名祝著节、或祖娘节,是瑶族人民为不忘母恩的纪念日,是广西等地瑶族民间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然而,瑶族分布范围较广,并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一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冲刷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了解这个节日的人也越来越少。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保护和弘扬这份历史遗产,同时也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基于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广西瑶族祝著节民俗风情文化翻译外宣研究》的申报和研究,以传播和传承为目的对达努节的传承情况、节庆活动的流程以及当地人民对活动的期待和看法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在整理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其制作成英语视频进行宣传推广,弘扬瑶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当地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关键词:达努节;英语视频制作:外宣翻译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达努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又叫祖娘节或者盘古王节。“达努”在瑶语中意为“不要忘记”,目的是为了让瑶族人民纪念瑶族先祖艰辛创世造福后人的崇高精神。相传远古时候,瑶王率军出征,胜利而归,瑶王犒赏众将士,大家开怀畅饮,庆祝胜利,是日为农历五月二十九。镇圩瑶族乡在这一日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而其中瑶族风情原生态文艺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瑶寨迎亲、猴鼓舞等活动),再现了瑶族先民狩猎、农耕、与大自然斗争的情景,表现出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目的及意义

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继承、保护和弘扬这份历史遗产,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构和弘扬不仅有利于培养瑶族人民的民族精神,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

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本人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广西瑶族祝著节民俗风情文化英语翻译外宣研究》的申报和研究,以瑶族达努节为研究对象,英语学科专业知识为助力,视频为载体,向世界介绍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华少数民族节日。

3.论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结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其中包含翻译理论的介绍,前人对于外宣翻译的研究成果以及达努节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是视频制作的过程,主要分为任务设计、资料收集选取和制作过程三个框架。第四部分是英语视频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最后是结论部分,梳理和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个人心得体会,以及视频在未来应用做出的展望和期盼。

二、文献综述

1.异化与归化研究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学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里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其中提到,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Venuti是异化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异化翻译能够“抑制翻译中种族中心的暴力”,因此异化翻译也被作是“抵抗翻译”,即译者通过采用不流畅的翻译手法,突出翻译作品中外国文本的外来生发,保护原文本不受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而韦努蒂在第二版《译者的隐身》(Venuti Lawrence,2008)和郭建中先生的访谈中谈到:“归化和异化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的。”在《郭建中.韦努蒂访谈录》一文中,郭对异化和归化进行了补充并阐述了他的观点:“该作品的修订对中国译者在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下运用异化翻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郭建忠,2008:44,2009:39)

当人们讨论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利弊时,我国学者对这两种方法之间的矛盾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胡培源在其《论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中以文化因素为出发点,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和霍克斯对《红楼梦》中涉及文化现象的翻译方法,印证了归化和异化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种翻译策略,二者对于优质译文的输出都是不可或缺的(胡培源,2017:21)。从归化异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优势进行分析,宋云生在《谈归化法和异化法在英汉互译中的转换运用》提到:“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之间的差异在于译者是更多地考虑读者的感受,这不仅仅考虑传达源语的内容,而且要力求把原作的语言表达风格再现到译语的作品中(宋云生,2018:12)。”

综上所述,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文化平等为指导,维护和促进文化交流,合理运用两种翻译策略,扬长避短,才能产出更好的译作。

2.民俗文化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外传播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翻译这些具备特色的民族文化,不仅能展示我国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号召力和凝聚力,而且能促进世界文化的沟通交流,对增加我国软实力,少数民族文化的內在发展动力起着积极作用。而民族文化根据其历史、地域、制度以及习俗等差异特点,往往给译者带来许多困惑和挑战。随着近十年来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所依托的理论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学者们对于外宣翻译也展开多种研究并获得了一定成果。相对于文学翻译,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比较短暂,体系也不够完善,因此为了分析“外宣翻译”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刘甲元采用定量法(quality study),于2017年8月21日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在其《国内外宣翻译核心期刊论文发展趋势分析》一文中指出从2003年至2017年8月以“外宣翻译”为核心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发现外宣翻译研究角度较多,但各角度的论文分布较为分散,仍处于探索阶段(刘甲元,2017)。

外宣材料形式多样,包括政府文件、政策公告、媒体新闻等,沈军结合示例,阐述了如何在外宣翻译中合理地运用归化异化的策略,展示中国文化的特色(沈军,2017)。魏绪涛则从《中外文化与风俗(国锐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一书选取例子,阐述了民俗翻译要关注文化因素的处理,用归化异化探讨了在民俗翻译的一般性规则中起到的积极作用(魏绪涛,2017)。刘忠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材料的特点(如:对外宣传的内容、语言特点等)及其翻译方法,指出汉语外宣材料在观念、语用、修辞、行文方式等方面与英语有很大不同,民族地区的外宣材料更是富含民族特征,在英译时必须利用多种翻译方法技巧加以处理才能提高外宣的翻译质量,实现外宣目的(刘忠,2018:64)。而吴文艳结合了相关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如音译加注、直译加注和意译法),在《湘潭市情》着重分析了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问题,如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差异以及可译性,探讨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原则,寻找能够让译文达到外宣效果的依据(吴文艳,2014)。中国的文化翻译也包含很多方面,除了民族文化,还有菜单翻译的文化。饶丽波和范月红首先将中国菜命名的方式分类,如菜单翻译运用的异化翻译有以下小技巧:1.Literature Translation(直译),2.Literature Translation plus Explanation(直译增译法),3. Zero Translation or Zero Translation plus Note(零翻译或翻译加注),而归化翻译在中国菜名中的应用主要为意译法(饶丽波,范月红,2010)。此外,运用在影视方面的外宣翻译也有很多。高楠分析了目的论是如何引导文本选择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从《花木兰》电影字幕翻译标题、名称和称呼形式、谚语和习语以及一些和文化元素有关的例子进行分析,证明了在中英翻译的过程中,归化和异化在不同的文本中是能够被实际采用的,而运用得当能够使语言更清晰、更有意义,实现翻译目的的作用(高楠,2013)。

另一方面,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上输入“外宣”,共查阅到历年相关研究论文147篇,多为宣传策略,宣传机制和宣传材料外译及旅游景点外宣材料的翻译原则等研究(熊欣,2010)。而输入“英语”“视频”“制作”等关键词,共查阅到相关研究论文579篇,多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视频设计等研究,关于英语外宣视频制作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2005 年 3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瑶族的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支系繁多,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瑶族文化,在此总结了前人对达努节的研究成果。叶建芳介绍了密洛陀文化,记录了达努节祭祀的习俗,以及瑶族人民的信仰和看法(叶建芳,2014)。通过基本调查,可以发现有关达努节的研究论文多关于密洛陀文化的起源,节日传承与保护以及基本习俗活动。而学者满丁华在达努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提出:“地方民族民間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每一地方、每一民族的民间文化,是民族历史生命的记忆和独特生存的象征,在代代相传中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最能体现各民族的个性特征。旅游开发也确实使得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挖掘和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传承和保护空间,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满丁华,2008)。”因此,本文从文化传承的研究视角出发,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制作外宣英语视频以达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目的。

三、视频制作准备

1.材料收集与分析

视频报告的脚本对上林镇圩瑶族乡的达努节的节日活动有代表性的介绍,都是从当地人民提供的资料和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在收集资料之前,对上林县瑶族的历史文化、人文特征、地理环境和宗教特征有一个大致的调查,主要是通过网络和文献分析。为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资料,作者来到上林镇圩瑶族乡,对当地人民进行了采访和实地考察。采访人员包括达努节文化传承人、当地政府宣传人员以及记者周洁,采访了他们对达努节的看法及期待,考察了历年举办达努节的场所——排岜庄,得到了珍贵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制作过程

四、案例分析

1.翻译难点

(1)节日名称翻译

Example1:

ST: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是“布努”瑶的节日,称“达努节”,别名祝著节、或祖娘节,是瑶族人民为不忘母恩的纪念日,是广西等地瑶族民间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

TT:Danu(transliteration)Festival(literal translation)held on May 29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 for commemorating ancestors(annotation),is the most grand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Yao nationality in Guangxi.

这句话是对达努节的基本介绍,“达努”二字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是由瑶族方言形成,是瑶语的音译,意思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以歌迎客,以酒敬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瑶族的传统民族习俗。在处理节日名称时,为了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建议采用音译和直译的方式。

(2)节日活动翻译

达努节的活动各式各样,此处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介绍,而这些节庆活动的名称也极具民俗特色。译者在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语域的问题,如何在保留文化韵味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内容含义。但是作为字幕,就要避免冗余等语言现象。

Example 2:

ST:“上刀山、下火海、踩花灯”是瑶族达努节活动重头戏之一,其寓意着火有火神,刀有刀神,祭刀求神灵,保佑民众风调雨顺,家庭安康。

TT:“On knife mountain,Under the sea of fire,Walk on flower lantern”is the highlight activities of Danu Festival,the purpose of it that Yao people pray to god of fire and sword for all the best.

庆典中的刀山应实际是“用砍刀架成的高梯,人踩着刀刃而上,如同登山”,火海应为“烧红(热)的煤炭铺成小径,人赤足踩在小径上通过”,踩花灯则是“将莲花形状点着的9~12盏花灯置于地面上,人在花灯间绕行。在笔译中,应将以上内容清晰地解释出来,方便读者了解。但在视频中,借助清晰的图像,可以使观众更为直观地了解庆典实况,因此不再做详细解释,而只是翻译出名称。在表达时应该着重表现出其祭祀神灵,以求庇护的意思。风调雨顺和家庭安康可以译为“praying for good weather and good luck”,但考虑到避免译文繁琐,在这里译为“for all the best”,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原文的目的和意思。

Example 3:

ST:达努节要吃百家宴就要先喝竹竿酒,跳竹竿舞。

TT:If you want to attend Hundred feast,you must drink bamboo wine and make the bamboo dance.

“百家宴”是一种特定的民俗文化词,指的是少数民族人民庆祝喜事或款待贵客的一种方式,家家户户都拿出好几道菜,摆在长长的木桌两旁共同设宴。由于这个宴席集百家之长,所以就叫“百家宴”。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百家宴”的翻译有两个版本:“One hundred families banquets”和“Banquet of hundreds”(麦红宇,关熔珍,2011:94)。中文中的“百”只是用于强调数量多,在这里并不一定有一百个家庭参与。其特色不是指人数多,而是菜肴种类丰富。而百家宴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译文通顺和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这里采用“Hundred feasted”更贴切。

(3)节日食品翻译

Example 4:

ST:饭桌上摆满富有瑶族风味的特色美食:粉蒸肉、白切羊肉、白切土鸡、黑豆猪脚煲等等,单是看着就足以令人心生向往,胃口大开。

TT:The table is full of Yao Nationality's Special Food:Steamed Pork with Rice Flour,Plain Boiled Mutton,Plain Boiled Chicken and Stewed Pig Feet Soup with Black Beans,etc. It's salivating just look at it.

由于少數民族地区特点,这些地方特色菜大多都是以写实的方式命名,在这里粉蒸肉、白切羊肉、白切土鸡、黑豆猪脚煲都属于这一类。当地人根据配料、调料、烹饪方法、容器、颜色、形状、香味、质地以及地名来命名菜品。翻译菜名时译者可以采用直译、直译加注以及归化(Free Translation)等翻译策略,如粉蒸肉是用炒熟的米粉将经调味的猪肉包裹起来蒸制而成,在翻译其菜名时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作“Steamed Pork with Rice Flour”,同理“黑豆猪脚煲”也是如此翻译,这样用餐者就能一目了然这道菜的主要材料了。而在翻译“白切羊肉”和“白切土鸡”时笔者便有了疑惑,如果采用Free Translation译成“white cut chicken ”,用餐者便会产生疑惑,白切指的是什么呢?当然可以采用加注的方式说明,但是考虑到在翻译成字幕时,需要准确而简洁,在这里以白切土鸡和白切羊肉的烹制方法对其命名,即译为“Plain Boiled Mutton”和“Plain Boiled Chicken”。

2.视频制作难点

(1)视频转码

在积累了大量的影像素材后,需要在杂乱的素材中挑选出备于最终音画合成的视频素材,然而作者发现由于电脑格式不匹配的原因造成大量视频无法播放。为了解决这一情况,首先联系了视频来源提供人员记者周洁,通过下载视频播放软件:爱奇艺、暴风影音解决了部分视频无法播放的问题。其次,在解决了播放问题后,由于部分视频的格式问题,不适用于选取的剪辑软件,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动画专业同学建议,将视频压缩为MPEG格式。但作者本次使用格式转码工具(Format Factory)先将影像素材转码为AVI格式进行视频剪辑,最后再以MPEG格式导出。

(2)转场设计

只要是视频的制作,就一定会出现转场的过程,而作为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连接,转场只是起着点缀视频的作用,特别是外宣方面的视频应该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转场效果。在Adobe Premiere Pro中,根据功能可分为10大类多达73种的转场特效。每一种转场特效都有其独到的特殊效果,但其使用方法基本相同。

视频宣传片制作主要是用视觉语言来表现,其画面必须符合观众的思维方式和视频的表现规律,所以对画面的处理与镜头的组接非常重要。作者在Premiere贴吧以“转场设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到了PR转场设计的基本教学以及网友整合的转场特效合集。然而缺乏视频制作经验,面对大量特效无从选择,在咨询了动画专业学生之后,根据视频宣传片制作的节奏,如故事情节、中心思想以及剪辑的节奏,并在画面和镜头的交界处选择适合的场景。

(3)视频合成

在制作视频时,经常需要对声音文件进行混合。本次英语视频需要去除掉原视频里的杂音,加入背景音乐并混合后期的解说配音。

由于Adobe pr使用的是软件本身的解码器,会出现如可变帧率随着帧率变法而音画不同步(“可变帧率编码”VBR 模式),双音轨读不出等问题。但画面和声音不同步有两个原因:1.视频素材本身就不同步。2.导入后才开始不同步。通常是视频的编码不太兼容造成的。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因为用相机拍的视频帧速率低。而笔者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直接将原视频转码成AVI格式,没有设定恒定帧率。笔者求助了动画专业的同学,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学会了解决方法,其解决方法有二:1.手工在PR里调整同步。这是解决第一种情况的。在视频上点右键,选取消链接,声音和视频就分开了,就可以移动声音与视频对位同步。2.利用格式工厂等软件将视频转码,在自定义功能页面设置为恒定的帧率即可。

五、总结

通过这一翻译实践,作者认识到,在翻译脚本时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是比较有难度的,首先,民俗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表现力,如果对其意义不了解,很容易造成误译或者是读者不理解的问题。其次,虽然民族文化比较复杂冗长,但是翻译时必须认真对待,不懂的地方可以参考过往的翻译资料。最后,译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在翻译此类文章时最好标记出困难的词汇,以及高频词,注意句式和语法的问题。

此外,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的新兴发展,网络传媒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加工的能力。例如,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前期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视频制作者在拍摄时认真做好“场记”,即粗看所摄录的图像素材,阅读相关的文字资料,对图文情况有个大体的了解。制定详细的编辑计划,拟定分镜头剧本。其次,要注意画面的表述是否有问题,主要以视频画面的真实性、条例逻辑清晰、内容联系自然、各种结构比例得当作为评价的标准。最后要检查视频的整体性,如有无技术失误,场面过渡自然以及音画同步等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工作状态去学习新的技术、应用和研究,实现网络传媒下的对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References

[1] 饶丽波,范月红.A Cultural Study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s[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03):16-17+22.

[2] 高楠.English to Chinese Subtitling:A Skopos based Commentary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J].海外英语,2013(10):159-160.

[3] 郭建中. 异化与归化:道德态度与话语策略—韦努蒂《译者 的隐形》第二版评述[J]. 中国翻译,2009,(2):34-38+95.

[4] 胡培源. 论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策略[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4):17-21.

[5] 刘甲元. 国内外宣翻译核心期刊论文发展趋势分析[J]. 海外英语,2017(22):159-160.

[6] 刘忠. 民族地区外宣材料的特点及其翻译[J]. 民族翻译,2009(70):60-64.

[7] 滿丁华.从祝著节看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巴马布努瑶祝著节为个案[J].河池学院学报,2008(03):108-111.

[8] 麦红宇,关熔珍.广西民俗文化词英译案例评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01):93-96.

[9] 沈军. 外宣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J]. 信阳师范学院报告,2017(2):12-15.

[10] 宋云生. 谈归化法和异化法在英汉互译中的转换运用[J]. 海外英语,2018,(8):12-13.

[11] 吴文艳.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原则与方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06):166-170[12] 杨园. 小学低段英语学习现状及策略的研究 [J]. 教育研究,2009(8):70-71.

[13] 魏绪涛.归化与异化:民俗翻译的基本策略[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7,14(02):91-94.

[14] 熊欣.对外传播及汉译外现状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31(05):99-103.

[15] 叶建芳.从布努瑶祝著节的意外看信仰、实践与秩序[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5(02):63-67.

作者简介:

朱妍彦(1997.7)、女、汉族、籍贯:广西博白、广西外国语学院、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英语、邮编:537000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
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浅析高校简介英译中“认同”的建构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英语实用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政府网外宣翻译研究
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汉英外宣翻译中的本土化顺应策略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指导下的河南省旅游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