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
2017-03-20石立志
石立志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华夏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流中保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瑰宝,对于其的外宣翻译对这些珍贵财富的传承和发展是有深远的意义的,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正确的进行意义上的重建。本文站在生态翻译的角度,就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译本多样化三个方向开展讨论,其目的是为了做到准确无误的信息传递,保护生态的稳定和平衡,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译有所为。
【关键词】生态翻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宣翻译
在文化全球化的现状下,东西方文化互相交流与融合,但也正因为如此,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失衡却愈发明显。为了保护我国珍贵的传统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间的平等交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的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项工作不但可以推动东方传统文化对外的传播,也可以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非遗外宣翻译的定位
在前些年召开的两会当中,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被多次提到。截止到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名录有一千二百多项,省级非遗名录有八千多项。我国当前的非遗工作强调的是人为开发,却忽略了生态保护,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单单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去开发非遗,使得那些非遗的传承人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非遗文化的原产地,最终被迫到已开发的景点当中卖艺求生,这一举动会导致非遗面临传承的中断,非遗继承人的消失。目前国内非遗项目的保护不容乐观,非遗项目对外的宣传更是有待加强。
非遗的的内容包含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产物两种形态,有的实际存在,也有的只存在于非物质形态中。传统文化的产物大部分都存在于物质形式,比如建筑、字画、书籍、器具等。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非遗更多指的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比如表演、知识、各种实践、表现形式、技能。对于不同的存在形态,对其的外宣翻译要使用不同形态的参与以达到最佳效果。非遗的对外宣传本质上就是一种对于文化的出口,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的体现,对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旅游业的发展、文化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非遗的外宣翻译材料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進一步的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此,非遗项目的外宣翻译材料品质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会直接性的影响文化宣传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非遗的外宣翻译材料承载着我国非遗项目对外宣传的重任。
二、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策略
随着我国各项外交政策的深入开展,国际中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必然会不断的加强。许多地区已经发现并关注非遗这种独树一帜的文化形式,并且开始着手对其进行外宣翻译工作,各地区纷纷立项以支持非遗项目的外宣翻译。随着外宣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站在了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出了包含了科学性质的外宣翻译理论,对外宣翻译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理论成果称为生态翻译学。
1.适应非遗外宣的翻译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共有30个项目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前世界上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的非遗外宣翻译工作仍然处在刚起步的阶段,到目前为止英文版的非遗出版物只有两部:《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版)》。翻译生态环境作为生态翻译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强调的是由文化、语言、社会。读者、作者、译者为一体的一个整体,各个因素相辅相成,这些因素不但可以限制译者开展最优适应选择,也可以是译者开展适应选择的条件。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译者中心。专家学者结合当地非遗项目的研究,从不同视角、不同理论出发,对非遗项目的外宣翻译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陈芳蓉教授分析了在非遗中英译的难点,并且站在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非遗的译介。吴克炎教授深入研究了非遗项目的翻译的认同原则和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其中译者中心作为生态翻译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理论,着重要求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起到主导的作用。作为译者,首先要站在翻译生态环境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翻译生态环境对比译文进行选择。在非遗外宣翻译材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也要选择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译者要去适应非遗外宣翻译的生态环境,以推广和发扬我国非遗为主要的目标,以汉语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推广和西方各国家对于含有我国外宣翻译的英译材料的包容度为第一要义,在此为基础上,译者再去思考对于各个译文的选择。
3.遵守非遗外宣翻译中的基本原则。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的整体主义为基础创立的,着重要求了在翻译中各个环节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作用,结合生态圈中的适者生存、和谐共生的理念,参照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理论。在生态外宣翻译的各项环节、各项因素中,讲究的是翻译工作的过程中的生态平衡,最终目标是整体适应选择度的最佳状态。在生态翻译中,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多元共生,他与生物圈理论中的保护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态翻译中的多元共生指的是对于不同译本之间的多元共生,尤其是指翻译理论的多元化和对于不同译文之间的共生共存。
三、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外宣翻译工作者需要根据非遗的特点深入探索,采用多个媒介和多个维度的翻译途径和最容易受到大众认同的方式来表达,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外宣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覃海晶.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5-19+39.
*本文为“科尔沁文化对外宣传英译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NMDYB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