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构建知识框架对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2019-10-21潘峰
潘峰
摘 要: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历史知识框架的构建。它可以强化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从而形成通史意识。此外,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告别死记硬背的痛苦,做到有效学习。
关键词:知识框架;历史知识;历史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改革的部署,摆在考生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学生历史素养的考查。那么,学生的历史素养该如何培养呢?难道还是停留在过去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课上教师对知识点的“填鸭式”讲授,课后学生“排山倒海”般的试卷狂做?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所在。那么,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究竟有何重要性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以简要的分析:
一、构建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形成通史意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学生没有形成历史思维。到了高中,由于科目的增多,学生又产生了严重的偏科现象。部分高中生的能力又达不到教材的要求,无法形成历史素养,即简单历史知识的记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历史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为初中不注重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进入高中后,学生对历史认识不够全面,无法把历史知识点、线、面有机结合,也就很难形成通史意识。在专题史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歷史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联系,还要把握专题之间的横向联系。只有强化对历史知识框架的构建,学生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从而形成通史意识。下面就以人民版教材为例略述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对学生通史意识形成的重要性。
人民版教材经济史专题五、专题六在知识的设置上体现了历史知识专题间的纵向联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活动,这些行为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又推动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时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于是引发了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进入专题六)。要从根本上消灭经济危机,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要追逐利润,因此不可能实施生产资料公有制。如果要想缓解经济危机,就不得不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于是就有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两个专题间知识的纵向联系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此外,经济史与政治史也存在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发展到自由竞争时期,它对外侵略的特征是掠夺原料和商品输出为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掠夺和商品倾销;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转向资本输出,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当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时,帝国主义为了转嫁危机蓄谋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经济与政治上的联系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规律。所以说,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也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贯穿于教学之中。[1]
二、构建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告别死记硬背,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知识框架的构建,便于学生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及历史分期,理解了同一阶段的历史各方面内容就能掌握特定历史分期的中心问题。[2]
如: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讲的是19世纪60、70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命运。这个时期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9世纪60年代~1894年是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阶段;1895年~1912年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1913年~1927年是近代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时期;1928年~1936年是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阶段;1937年~1949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概况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而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政治上: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思想上:人们思想逐渐解放,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通过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分期的整合,使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变凌乱为有序。对历史知识框架的构建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理清了知识线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三、构建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其变化规律。
部分高中生觉得学习历史很困难,复习之后就忘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学生忽略了历史知识之间环环相扣的发展趋势。[3]教会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便会发现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例如:对世界历史的学习可以构建三条线索: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国际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基本线索的构建揭示了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以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为例:17世纪~19世纪中期,是工厂手工业时期,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依靠人民的力量通过革命战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19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自上而下的革命或战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因此,通过对历史知识框架的构建,帮助学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变化规律。
总之,历史教学绝不是教师对历史的单纯复述,更不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历史知识框架的构建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存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特点,只有切入本质,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历史知识框架的构建,才能科学的、完整的再现历史全貌。
参考文献:
[1]吴元庆、李塞夫、王青山.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M].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杨荣光.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与历史教学.[B]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