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胃肠动力状态的变化

2019-10-21杨凤兰

医疗装备 2019年19期
关键词:胃穿孔胃泌素鸣音

杨凤兰

福建省老年医院普外科 (福建福州 350003)

胃穿孔属于普外科常见疾病类型,尤其是胃溃疡患者,其并发胃穿孔的概率较高[1]。患者一旦发病,其胃内容物将通过胃穿孔病灶区进入腹腔,增高出现广泛性腹膜炎的风险,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感染、出血、疼痛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目前,临床治疗胃穿孔患者以手术为主,且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存在差异。本研究探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胃肠动力状态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福建省老年医院行胃穿孔修补术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试验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2~55岁,平均(36.48±5.78)岁;病程1~40 h,平均(10.23±3.24)h;发病位置,胃窦部30例,胃小弯部12例,其他部位2例;穿孔直径0.2~1.1 cm,平均(0.53±0.05)cm。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3~55岁,平均(36.38±5.65)岁;病程1~39 h,平均(10.24±3.15)h;发病位置,胃窦部29例,胃小弯部13例,其他部位2例;穿孔直径0.2~1.0 cm,平均(0.51±0.04)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式确诊为胃穿孔;(2)均无手术无禁忌证;(3)对手术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4)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病变患者;(2)精神异常患者;(3)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期患者;(4)上腹部手术史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于患者中上腹部正中位置做切口,并清除其腹腔内的溢出物、积液以及相关组织;仔细探查患者穿孔位置,发现后缝合浆肌层,然后将上部以大网膜覆盖后和胃壁进行缝合。

试验组实施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3~15 mmHg(1 mmHg=0.133 kPa);确定压力稳定后,将脐部鞘管插入患者腹腔,并详细探查病灶位置以及胃穿孔边缘的相关组织,分析辨别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和倾向;排除癌变可能后,采用可吸收线进行全层间断缝合,缝合的位置通常选择在距离穿孔边缘6 mm附近,然后采用大网膜进行整体覆盖修补,清理相关不良组织和积液后进行引流,缝合切口。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胃肠动力恢复时间:包括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胃泌素水平:于患者术后1、24、48、72 h时抽取其静脉血2 ml,采用高速离心机对血液样本进行离心15 min,温度设定为4℃,转速设定为3 500 r/min,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样本中的血清胃泌素水平,相关试剂盒由北京华锐生物科技制药公司生产,相关操作按照试剂说明严格执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住院时间(d)试验组 44 59.43±6.43 26.43±3.24 4.21±1.23 5.38±2.11对照组 44101.23±9.34 38.24±4.34 9.53±2.34 12.45±4.32 t 24.452 14.4643 13.3489 9.7545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例数手术时间(min)肛门首次排气时间(h)肠鸣音恢复时间(h)

2.2 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试验组术后1、24、48、72 h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pg/ml,±s)

表2 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pg/ml,±s)

组别 例数 术后1 h 术后24 h 术后48 h 术后72 h试验组 44 37.76±9.2349.37±11.2360.45±16.4561.23±10.23对照组 44 31.23±7.3437.23±7.23 40.21±10.2350.32±13.45 t 3.6730 6.0293 6.9306 4.2826 P 0.0004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近年来,胃穿孔的临床发病率有所升高,患者发病后的临床症状以上腹部剧烈疼痛为主,且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呈周期性改变[3]。患者一旦发病,生命质量急剧下降,甚至威胁其生命健康。因此,针对胃穿孔患者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目前,临床治疗胃穿孔患者以手术为主,该方式能够有效根除患者的病因[4]。随着微创理念的推广,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腹腔镜修补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其临床优势明显[5]。

采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胃穿孔患者,手术操作者可以获得更为清晰、准确和全面的手术视野,能够对穿孔病灶和其周边组织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6]。同时,借助器械手段可以有效清理患者腹腔中的积液,避免术后粘连性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7]。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实施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创伤得到了有效控制,手术切口缩小,手术器械造成的损伤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整体恢复更快,恢复效果更好[8]。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9-10]。1978年,Rehfeld证明人的脑脊液和某些脑组织中存在胃泌素,胃泌素几乎对整个胃肠道均有作用,其可促进胃肠道分泌,促进胃窦、胃体收缩,增加胃肠道运动,促进幽门括约肌收缩,整体综合作用是促使胃排空减慢,促进胃及上部肠道黏膜细胞的分裂增殖,促进胰岛素和降钙素释放[11-15]。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1、24、48、72 h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对于患者胃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动力综合状态的恢复。

综上所述,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胃肠动力状态改善效果较好,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临床优势明显。

猜你喜欢

胃穿孔胃泌素鸣音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通过胃泌素G17检查结果判断疾病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诊断价值
对比分析单纯修补术和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
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效果分析
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临床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