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教研初心,传承嫁衣精神,笃行树人之道
——致敬上海教研70年

2019-10-21徐淀芳赵雪晶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研室教研课程

◎ 徐淀芳 赵雪晶

对于中国来说,教研员不是一支陌生的队伍。对于世界来说,教研室、教研员是中国独特的“教育风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市教研室”)与新中国同年同月同日生,这是上海教研的光荣,也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

70余年来,上海基础教育的教研网络,从无到有,积小而大,终成系统。无论是全市教研网络的构建、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建设,还是教学业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一大批骨干教师的培养,都凝聚了历代教研人的心血和经验,汇聚了各级教研同仁和广大基层教师的团队智慧,成为上海教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资本。

一、秉承教研使命,履行教研职能

市教研室作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指导、服务的专业机构,其主要职责可以概括为:承担上海市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的课程、教学、评价、培训的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工作。如图1所示,上海教研工作在研究、指导、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强调更加体现教研工作的专业性,明确研究是基础,服务是宗旨,指导是手段;研究领域涵盖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与资源等,主要通过文本指导与现场指导两种教研方式服务于区域、学校和教师。

图1上海教研职能

教研员是教学问题的研究者、教学经验的传播者、教研团队的建设者。教研员是教师身后“做嫁衣”的裁缝,引导和指导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育教学活动,也为教师们的默默耕耘、公开亮相、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教研员也承担着更加神圣和艰巨的教研使命和职责,即努力成为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示范者,探索立德树人课程育人模式的研究者,实施基于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的指导者,具有共同信念教研合作共同体的领导者,与时俱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

二、明确工作定位,创新教研方式

市教研室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重要文件为指引,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基于标准”作为教研话语体系的关键词,从纵向(发展历史)、横向(国内外比较)、内向(区域现状和基础)三个视角聚焦国内外教育动态和重点、热点问题,汲取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继续转变教研工作模式,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不断促进研究、指导、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落实与提升。

在上海基础教育随着课程改革浪潮进入崭新发展时期的背景下,市教研室进一步明确工作定位,转变教研方式,通过 “做实学科教研、做强综合教研、做大项目研究、做响品牌活动”等,有力地促进了教研工作的发展。

(一)做实学科教研

市教研室强调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从“教学层面”到“课程层面”、从“经验层面”到“实证层面”的提升,扩大视野,以点带面。其中,从“教学层面”到“课程层面”的提升是指研究内容的拓展,包括课程标准建设研究、教材研究、学科教育功能研究、学科教学活动研究和学科评价研究等方面;从“经验层面”到“实证层面”的提升是指研究方法的转变,体现在积累案例、量化分析和探索常模等方面。

(二)做强综合教研

市教研室强调从“课程角度”去研究教学;强调对学段整体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强调资源建设、课程建设、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以及课程与信息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等。

(三)做大项目研究

市教研室强调项目设计和项目管理,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关键点、课程实施的突破点,直面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或倾向性问题,进而确定研究项目,并精心设计项目。以项目引领研究,是反映教研工作主动求变化、求创新的转变过程,在做大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把项目做精。做精项目研究是教研工作转型的目标之一。

(四)做响品牌活动

市教研室强调通过长期积累和反复实践,逐渐形成自身的品牌活动,同时关注品牌的维持。在各类教研活动中,明确活动的定位,守住活动的底线,从活动的参与对象、时间地点、成果形式、宣传造势等方面用心设计,着力打造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发挥品牌活动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

2001年,职教、成教教研室归并入市教研室。10余年来,职教教研部门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主动适应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进行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职教教研工作探索。同时,伴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职教教研也形成了为职业教育保驾护航的行动路径与策略。如:①以服务发展为导向,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有机融合职业标准内容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②对接国际先进水平,开发60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体现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将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③开展现代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④以学为中心,通过“匠心匠艺”优质课堂建设促进课堂教学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⑤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创设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中职生提供在世界技能大赛上绽放光彩的机会。

三、围绕教研转型,构建实践范式

针对教研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市教研室通过实证教研、主题教研、项目研究等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策略,在教研活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中构建了上海教研实践范式。

(一)针对问题的教研转型

随着上海教育迈入内涵发展阶段,改革的重心逐步下移到中小学校,传统教学研究的基本范式面临着问题提炼不够、目标较为宽泛、证据相对缺乏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挥教研系统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中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市教研室探索出从职能定位到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的一系列转型:研究领域从单纯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整体性的教学研究;研究方法从基于经验转变为证据与经验相结合;研究路径从“自上而下”培训式路径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参与式路径;研究起点从“理论验证式”教学研究转向“问题导向式”教学研究;教研员角色从个人权威转变为“合作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

(二)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策略

1.实证教研——基于证据是教研范式转型的主要特征

实证教研的核心理念是确立证据意识,通过案例、数据等一系列的证据来优化经验,提升教研效果。基于证据的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如下几个重要步骤:提炼实践中的真问题→采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注重工具的研发与使用→体现证据的整合互补→基于证据诊断与改进。实证教研的基本特征如图2所示。

图2实证教研基本特征

实证教研的路径和方法也被逐步广泛应用在常规教研活动和项目研究当中,如市教研室每学期都会深入一个区,和各区教研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一起开展课程与教学调研,立足于建立基于标准的调研内容、建立基于规范的调研流程、建立基于促进发展的分层反馈机制。通过研制调研工具、编制调研手册、汇编调研报告、开展调研培训等途径,力图明示调研规准,使规准可视化。

基于证据的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区、学校和教师总结、反思、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可参照的方向;为调研参与者达成调研目标、作出可靠判断提供帮助;也让教研员与学校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和谐、交流更为顺畅,创设了一个共同改进教学的愿景平台。

2.主题教研——以校为本是教研范式创新的实施途径

针对教师在传统教研活动中以听、看、记为主要方式,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影响教研效果的问题,市教研室大力倡导主题教研,主题教研是对普通教研的规格化设计,体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的结合,更加关注团队建设和广泛参与,倡导经验提炼和证据分析相融合。主题教研活动基本特征如图3所示。

图3主题教研活动基本特征

主题教研的活动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主题形成→主题解释→团队组建→实践研究→经验分享→改进深化等环节。在其具体操作中呈现出以下一些关键要点。

(1)每次教研活动均有明确而针对性强的主题,反映了课程建设与实施、学科教学与评价的需求,努力体现问题导向式教学研究的特征。

(2)通过撰写主题教研活动单等方式,将主题名称、选题动因、过程安排、效果预估、活动资源提前告知参与活动的对象,使他们更有目的、有准备地参与教研活动。

(3)将专题研讨作为主题教研的专门活动环节,为全体人员提供交流、对话的机会,引导参与者全身心投入、认真思考,积极贡献智慧。

(4)在教研活动完成后,借助活动效果评价单等形式,让活动参与者从活动主题、目标制定、活动设计、过程呈现、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把握参与者的需求,作为后续教研活动的主题,使得教研主题序列化。同时总结教研活动的典型经验,反思教研活动不足,为后续优化主题教研指引方向。

3.项目研究——项目联合攻关是实现教研范式转型的基本策略

为了切实发挥教研工作对于促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持续发展的作用,市教研室把项目研究作为一种行动方式和工作策略来实施。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目标或假设、组织团队设计实践路径和研究方法、收集证据形成解释和结论,是项目实施的基本范式。项目研究基本特征如图4所示。

图4项目研究基本特征

2009年,市教研室一共规划设计了七个重大的整体性研究项目,如:学科内容标准与能力标准研制项目、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研究项目、中小学作业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项目等,重点突破和研究课改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市教研室还不断寻求与其他机构协同研究机制,广泛汇聚各类资源,从而实现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成果共享,包括:建立与不同主题开展协同研究的机制,建立研究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如“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引动机制(如“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项目),努力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加快队伍整体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基层的各项创新,这是市教研室高位发展的战略选择。

近10年来,市教研室一直致力于探索项目运作方式。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有利于聚集市和区、高校、中小学和各研究院所的人力资源,将市教研室打造为人才聚集的高地;有利于扩展市教研室工作内涵与工作范畴;有利于形成市、区、校课程与教学研究合力;有利于提高研究效率,减少推广成本;有利于促进教研员队伍整体专业能力的提升等。

(三)构建上海教研实践范式

在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中,市教研室完成了对教研保障质量的解释:围绕着课程转化的职能(理解+设计+实施),发挥团队智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的经验提炼研究,让经验得到传播和分享,让教研活动参与者和组织者共同经历从普通到卓越的全过程。在探索保障课程转化的教研机理过程中,构建了上海教研实践范式,如图5所示。上海教研实践范式是教研实践的一种常态化运作模式(规准),我们把这种模式概括为在价值取向(课程视域+证据意识+团队观念)的指引下,以内容范畴(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资源)为载体,以研究方法(建立规准+基于证据+提炼经验)为支撑,以运行机制(项目引领+团队合作+经验分享)为保障的常态化运作模型。

图5上海教研实践范式

上海教研实践范式的构建将进一步体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坚持以校为本落实课程建设和实施任务,持续深化教学设计研究、持续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持续探索信息技术应用,让教研更好地体现与时俱进。

四、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2018年,上海迎来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30年,市教研室作为课改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一直积极参与上海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我们从分析基础教育改革时代新要求、30年课程实施成果和现状问题入手,努力使教研工作能体现时代特点、融入实践经验、针对现状问题、围绕课程要素、聚焦学校内涵。我们持续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丰富经历、关注创新”的理念要求,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确立将“增强课程的多样化和综合化”“丰富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经历”“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作为深化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3个突破点。基于此,市教研室在2009 —2019年连续3个三年发展规划中,整体设计了包括课程建设领域、课程实施领域、课程评价领域等20余个项目。

(一)课程建设领域的研究指向以标准、教材和资源为核心的持续完善,探索了跨领域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学科内容标准与能力标准编制”项目强调通过内容的展开提高描述精度,包括对“内容+能力→学习水平”的界定、以“示例”和“限制性描述”来提高描述精度。又如“中小学作业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项目,研究聚焦在通过合理控制作业的知识要素和能力要素,提高作业对“基本要求”的解释性,以及探索和形成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相结合的分层作业。

市教研室还设立了“中小学跨领域实践创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该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以跨领域的课程开发和试验为主要内容,开发丰富多样的科技类、实践类课程,以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支持学科类课程更好地融入实践类课程。该项目开发了包括“双新课程”“创课程”“中小学理科实验课程建设和数字化实验应用推进”等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教师教学论坛、跨区域教研、课程实施的器材开发,以及课程典型案例研发、运营、教研机制架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课程实施领域的研究指向以学校、学科和学段为核心的整体优化

“学校课程领导力研究”项目覆盖学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于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通过抓单元目标、作业、测试评价来开展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通过抓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学习方式来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关注学校教研团队的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辅助要素。“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指南”项目提出基于课程标准,结合学科教材,取单元为单位(结构化),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导向,针对教学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如教材教法分析、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作业设计、评价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进行着眼规格的设计。

(三)课程评价领域的研究指向以绿色指标和大数据库的合力攻关

“绿色指标综合评价”项目以学科评估框架研究(内容维度、能力维度、水平维度→试题→试卷等)、测量工具(命题)开发与统计技术研究、相关性分析研究、报告系统研究、改进指导等为核心内容。开展综合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监测,全面了解教育教学状况的手段、发现和诊断教学问题的方法、改进教学行为的依据;形成“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行动”的实践状态;建立基于证据驱动的“标准—检测—分析—改进”循环。通过正确引导、合理分析、科学改进,让教学管理、教学指导、教学行为架构到科学的评价信息上来。

在深化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的项目实践中,市教研室持续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并及时将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政策。依托项目研究,结合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中心、课程德育中心、教研数据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等建设,市教研室将努力成为上海教育思想之地、专业成长之地、经验荟萃之地、数据汇集之地。

2019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恰逢市教研室建室70周年。在这个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上,市教研室全体教研员连同各级各类教研单位、基层的教学工作者,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履行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等职能;将继续深化“二期课改”,创新教研机制,提升教研成果;将继续坚持以服务意识和专业精神视为教研工作的灵魂,全力破解课改教研工作的核心难题;将继续努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基础教育教学内涵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扎扎实实地做好让人民满意的上海教研!

猜你喜欢

教研室教研课程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河南省高校音乐学院教研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趣闻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